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国论》导学案解析

《六国论》导学案解析

《六国论》学案★教学目标1、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2、学习概括中心论点,体会对比、总分式分层的论证法的作用★重点难点:掌握重要的实词、虚词、通假字、词类活用、特殊句式等文言现象。

★课前预习一、知识链接(参见《导与练》p39)1、背景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几多胜少。

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

苏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找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带来了无穷的祸患。

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

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

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2、题解“六国论”是倒装省略句,意为“论六国灭亡的根本原因”。

3、文学知识回顾《六国论》的作者是苏洵,号老泉,是唐宋八大家之一,他的儿子苏轼、苏辙也以文学著称,后人并称他们为“三苏”。

二、基础巩固1.写出加粗字的读音率赂秦耶(lù)思厥先祖父(jué)暴霜露(pù)抱薪救火(xīn)燕赵之君(yān)洎牧(jì)以谗诛革灭殆尽(dài)或未易量(liàng)2.找出通假字(1)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2)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3)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3.找出活用字并解释(1)李牧连却之(使动)(2)以弱天下之民(使动)(3)日削月割,以趋于亡(名词作动词)(4)盖失强援,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5)惜其用武而不终也(形容词做名词)(6)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名词活用为动词,礼待礼遇)4.写出古今异义词的古义(1)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他实际上)(2)思厥先祖父(祖辈父辈)(3)至于颠覆,理固宜然(到了)(4)可谓智力孤危(智谋力量)(5)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先例)5.一词多义。

(1)非:① 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 ( 不是) ② 觉今是而昨非(错误的)③ 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没有 )(2)或:①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或许也许)② 或曰:‘不赂者以赂者丧……(有人)③ 马之千里者,一食或尽粟一石(有时)(3)得:① 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得到) ② 此言得之(适宜,得当)③ 至德不得( 得失) ④然得而腊之以为饵(得到)(4)相:① 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互相 ) ② 相见恨晚( )③ 死者相藉(相互) ④ 伯乐相马( 鉴定,识别)(5)势:①其势弱于秦( 势力 ) ②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形势)6.特殊句式(1)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被动句)(2)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判断句)(3)后秦击赵者再(介宾短语后置句)(4)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省略句)五、精讲提示1、本文的中心论点和分论点各是什么?作者是怎样提出的?有什么特色?2、课文第二、三段分别论证了两个分论点,是怎样论证的?•与中心论点的论证有什么关系?3、怎样理解第四、第五段?4、本文的论证语言有什么特色?★课中导学一、研读第一段1、重点词语解释非兵.不利武器弊.得赂秦弊端盖.失强援因为赂秦而.力亏.因此减弱不赂者以.赂者丧因为或.曰:六国互丧..,率.赂秦耶相互灭亡全都2、古今异义非兵不利..古:不锋利今:有害;没有好处。

3、词类活用不能独完.形容词作动词,保全4、指出下列句式,并翻译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译:六国的灭亡,不是(因为他们的)武器不锋利,仗打得不好,弊端在于用土地来贿赂秦国.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译:拿土地贿赂秦国亏损了自己的力量,{这就)是灭亡的原因。

二、研读第二段1、重点词语解释小则.获邑与.战胜而.得者固.不在战矣则.秦之所大欲,诸侯之所大患.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举.以予人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既然这样那么暴秦之欲无厌.满足此言得.之适宜奉之.弥繁,侵之.愈急故不战而强弱胜负已判.矣至.于.颠覆理固宜然....2、古今异义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古:他实际上今:承上文转折,表示所说的是实际情况;确实;的确思厥先祖父..古:祖辈父辈今:父亲的父亲3、词类活用小.则获邑,大.则得城形容词作名词形容词作名词4、句式举以予人(省略句)5、翻译句子较秦之所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译: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译:古人云:“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此言得之。

译:6、高考中曾经考过的名句,请背诵文章后,默写。

1.古人写文章常常借古讽今。

苏洵《六国论》:“悲夫!有如此之势,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日削月割,以趋于亡。

为国者勿使为积威之所劫哉!”【04北京卷】2.思厥先祖父,暴霜露,斩荆棘,以有尺寸之地(苏洵《六国论》)【06浙江卷】(同07上海卷)3.子孙视之不甚惜,举以予人,如弃草芥。

(苏洵《六国论》)【08上海卷】4.齐人未尝赂秦,终继五国迁灭,何哉?与嬴而不助五国也。

(苏洵《六国论》)【08山东卷】★学习反思★课外拓展请阅读苏辙的《六国论》完成文后问题。

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十倍之众,发愤西向以攻山西千里之秦,而不免于灭亡。

常为之深思远虑,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

盖未尝不咎其当时之士,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且不知天下之势也。

夫秦之所与诸侯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

诸侯之所与秦争天下者,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野。

秦之有韩、魏,譬如人之有腹心之疾也。

韩、魏塞秦之冲,而蔽山东之诸侯,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

昔者范雎用于秦而收韩,商鞅用于秦而收魏,昭王未得韩、魏之心,而出兵以攻齐之刚、寿,而范雎以为忧,然则秦之所忌者可以见矣。

秦之用兵于燕、赵,秦之危事也。

越韩过魏而攻人之国都,燕、赵拒之于前,而韩、魏乘之于后,此危道也。

而秦之攻燕、赵,未尝有韩、魏之忧,则韩、魏之附秦故也。

夫韩、魏诸侯之障,而使秦人得出入于其间,此岂知天下之势耶?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强秦,彼安得不折而入于秦哉?韩、魏折而入于秦,然后秦人得通其兵于东诸侯,而使天下遍受其祸。

夫韩、魏不能独当秦,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故莫如厚韩亲魏以摈秦。

秦人不敢逾韩、魏以窥齐、楚、燕、赵之国,而齐、楚、燕、赵之国,因得以自安于其间矣。

以四无事之国,佐当寇之韩、魏,使韩、魏无东顾之忧,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

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若此可以应夫无穷。

彼秦者将何为哉?不知出此,而乃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

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1.对下列句子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C )A.并力西向西向:向西,指抗秦。

B.则吾恐秦人食之不得下咽也下咽:咽下咽喉。

C.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可以:可以用来。

D.尝读六国世家世家:《史记》中诸侯的传记。

2.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的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D )A 不赂者以赂者丧以五倍之地B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C为国者无使为积威之所劫哉为之深思远虑D其势弱于秦至使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3.下列各句加点的词的意义与现代汉语相同的一项是(C )A.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B.以攻山西千里之秦C.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D.而为天下出身以当秦兵4.下列句子分别编为四组,全部可以用来阐述“六国灭亡原因”的一组是(D )①以为必有可以自安之计②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③不知天下之势也④而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⑤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⑥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A.①③⑥B.②④⑤C.③⑤⑥D.②③⑤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C )A. 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六国破灭,弊在赂秦”。

B.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诸侯及士人不明大势,见识短浅,策略失误。

C.苏洵的《六国论》开宗明义,起笔就提出了文章的中心论点,点明了文章的写作目的。

D.苏辙的《六国论》着眼于战略形势的分析,与苏洵的《六国论》有所不同;苏辙侧重于批评齐、楚、燕、赵四国,与苏洵的《六国论》也有所不同。

15、下列句中加点字的用法与例句中加点字用法相同的一项是(D)例句:尝读六国世家,窃怪天下诸侯……A.日削月割,以趋于亡B.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C.以事秦之心礼天下之奇才D.巫医乐师百工之人,不耻相师25、下列句中“乃”与“而乃贪疆场尺寸之利”的“乃”意思不同的是(A )A、必以长安君为质,兵乃出B、问今是何世,乃不知有汉C、今其智乃反不能及D、陋者乃以斧斤考击而求之6、指出下列句子的句式特点①故夫天下之所重者,莫如韩、魏也___ 判断句____。

②商鞅用于秦而收魏_______被动句______________。

③而范睢以为忧___________省略句______________。

7、本文作者认为六国破灭的原因是(用现代汉语写出来,不超过20字)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

本文主要的论证方法是:答____________________。

8、把文中划线的句子译成现代汉语。

(1)以二国委秦,而四国休息于内。

用韩、魏两国对付秦国,其余四国却在后方休生养息。

(2)至于秦人得伺其隙以取其国,可不悲哉?到让秦国人能够趁虚而入来并吞了他们的国家,怎不令人悲哀啊!18、用原文填空(4分)A.苏辙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贪疆埸尺寸之利,背盟败约,以自相屠灭。

B.苏洵认为六国灭亡的原因是: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参考答案:1、C2、D3、C4、D5、C6、略9、略10、略11、B 12、C 13、B 14、C 15、D 16、A 17、略18、略19、B20、A 21、B 22、A 23、C 24、D 25、A 26、C11、对下列句中加点字注释错误的一项是()A.不在齐、楚、燕、赵也,而在韩、魏之郊郊:城外B.委区区之韩、魏以当虎狼之秦委:舍弃C.韩魏不能独当秦当:抵挡D.四国休息于内,以阴助其急阴:暗中13、比较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判断正确的一项是()①窃怪天下之诸侯以五倍之地②而天下之诸侯藉之以蔽其西③虑患之疏,而见利之浅④秦兵未出,而天下诸侯已自困矣A.①和②句中的“以”用法相同,③和④句中的“而”用法不同。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