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六国论导学案(第一课时)教师版

六国论导学案(第一课时)教师版

高二语文《六国论》导学案(第1课时)【使用说明以及学法指导】所有内容根据题后的标志完成即可,亦可越层完成。

C层次——基础型:要求全休同学都必须完成的。

B层次——发展型:要求B层及以上同学必须完成,C层同学选做。

A层次——提高型:要求A层同学必须完成,A层以下同学选做。

提示:1.课前熟读课文,拿不准的读音查字典 2.课前试着翻译课文【学习目标】1.知识与技能:把握重点字词,翻译课文。

2.过程与方法:通过诵读,体会文章的主旨和作者的感情脉络。

3.情感态度价值观:了解作者借史抒怀、借古讽今的为文意图,体察作者的爱国之情。

【重点难点】把握重点字词,翻译课文。

【基础案】【单元赏析指导】1、解题:散而不乱,气脉中贯:指的是散文形与神、内在与外在的相互关系与特征。

散而不乱,指的是散文形散而神不散的特征;气脉中贯正是散而不乱的原因;这中贯的气脉(文气),实际上就是散文之神。

文气贯通,作品就有了生命力和感染力。

2、方法:第一,提要钩玄,通过梳理归纳,搞清作品的层次和线索,可以获得对作品思想情感以及某些艺术手法的认识。

(提要钩玄:提要:指出纲要。

钩玄:探索精微。

提要钩玄,即通过梳理归纳,理清线索,精辟而简明地抓住主要内容,把握作品的思想情感。

)第二,反复诵读,因声求气,体会探求。

(因声求气:“声”指节奏、平仄、押韵等外在表现形式,“气”指情感、气势等内在的精神气脉。

“因声求气”就是通过感受诗文语言的节奏来把握作品的精神。

)【基础知识】1、作者简介:苏洵(1009-1066),字明允,号老泉。

四川眉山人,与其子苏轼、苏辙合称“三苏”,列入“唐宋八大家”。

后来得到欧阳修的赏识,年过五十岁才被任命为秘书省校书郎。

《三字经》有言:“苏老泉,二十七,始发奋,读书籍。

”说的就是苏洵在二十七岁时才刻苦攻读,博览群书,潜心钻研。

由于他下笔顷刻数千言,语言晓畅,雄辩有力,博得他同时代的文坛领袖欧阳修以及著名文学家曾巩的好评。

2、写作背景:在我国历史上战国七雄争霸时代,《六国论》中的“六国”即除秦以外的齐、楚、燕、韩、赵、魏六个国家。

秦国本来是个弱小落后的国家,经过商鞅变法的彻底改革,经济和军事实力都强大起来;而原本强大的六国却因宗法势力的强大,因循守旧,经济和军事实力日益衰落。

秦强盛起来后,积极向东发展,夺取六国的土地。

六国也曾联合起来对抗秦国,这就是所谓“合纵”。

但他们各有自己的打算,所以这种联合并不巩固。

秦采取“远交近攻”的军事战略。

韩、魏、楚三国都紧靠秦国,因此直接受到秦国的威胁和侵略。

在秦国强大的军事和外交攻势下,纷纷割地求和,并最早被消灭;齐、燕、赵三国也相继灭亡。

六国灭亡,“非兵不利,战不善”,其原因是多方面的,绝不仅仅是因为割地赂秦。

苏洵抓住六国破灭,弊在赂秦“这一点来论证,是为其针砭现实服务的。

北宋建国后一百年间,北宋军队与契丹、西夏军队大小六十余战,败多胜少。

到北宋中期,军费开支浩大,财政入不敷出,社会矛盾尖锐,政治上专制腐败,军事上骄惰无能,外交上极端软弱。

苏洵生活年代(1004年),契丹大举攻宋,直逼黄河北岸的澶州城下,威胁宋都,宰相寇准力主抗辽,宋打了胜仗,但北宋最高统治者面对有利的形势却屈辱求和,与之订立“澶渊之盟”,北宋每年要向契丹纳银二十万两,绢三十万匹;向西夏纳银十万两,绢十万匹,茶三万斤。

这样贿赂的结果,助长了契丹、西夏的气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极大地损伤了国力。

北宋的这种输币、纳贡求和的办法,与“六国”赂秦而求一夕安寝的政策极为相似。

所以,苏洵写了《六国论》,以“六国破灭之道”来进行讽谏,希望北宋统治者改弦更张,勿蹈覆辙。

正所谓“前事不忘,后事之师”。

3、疑难字正音六国互丧(sàng )率(shuài)赂秦耶暴(pù)霜露暴(bào)秦之欲无厌如弃草芥(jiè)洎( jì)牧以谗诛与(yǔ)嬴而不助五国也革灭殆(dài )尽之际【我的质疑】【拓展案】合作探究:学生口头翻译课文,并书面翻译下列句子1.六国破灭,非兵不利,战不善,弊在赂秦。

2. 赂秦而力亏,破灭之道也。

3.较秦之年得,与战胜而得者,其实百倍;诸侯之所亡,与战败而亡者,其实亦百倍。

4.然则诸侯之地有限,暴秦之欲无厌,奉之弥繁,侵之愈急。

5. 以地事秦,犹抱薪救火,薪不尽,火不灭。

6.后秦击赵者再,李牧连却之。

7.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可谓智力孤危,战败而亡,诚不得已。

8.向使三国各爱其地,齐人勿附于秦,刺客不行,良将犹在,则胜负之数,存亡之理,当与秦相较,或未易量。

9.苟以天下之大,下而从六国破亡之故事,是又在六国下矣。

【扣标小结】【巩固案】解释下列加横线词语第一、二段:1. 非兵不利2. 战不善3. 赂秦而力亏4. 破灭之道也5. 或曰6.不赂者以赂者丧7. 盖失强援 8. 秦以攻取之外 9. 其实百倍10. 理固宜然 11. 此言得之第三段:1. 终继五国迁灭2. 与嬴而不助五国也3. 五国既丧,齐亦不免矣4. 燕赵之君,始有远略5. 义不赂秦6. 斯用兵之效也7. 李牧连却之8. 洎牧以谗诛9. 惜其用武而不终也10. 且燕赵处秦革灭殆尽之际 11. 诚不得已 12. 当与秦相较第四、五段:1. 以赂秦之地封天下之谋臣2. 以事秦之心礼天下奇才3. 而为秦人积威之所劫4. 或未易量【拓展案】参考答案合作探究1.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2. 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

3.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多到百倍。

把六国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丧失的土地比较,实际也多到百倍。

4. 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

5.用土地侍奉秦国,好像抱着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不会熄灭。

6.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它。

7.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

8.如果当初韩、魏、赵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动身赴秦,赵国的良将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能够与秦国相较量,或许不能轻易判定。

9.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巩固案】参考答案第一、二段重点词语注释兵:兵器善:擅长亏:亏损,减弱道:途径,道路(抽象)或:有人以:因为,由于盖:表原因,因为以:凭着,用其实:它的实际数量则:那么固:本来得:符合,对第三段重点词语注释终:最终与:亲附,亲近既:已经始:起初义:行正义效:功效却:击退以:因为终:坚持到最后殆:几乎诚:实在当:通“倘”,如果第四、五段重点词语注释封:分封礼:以礼相待劫:挟持或:或许;附:译文六国灭亡,不是因为武器不锋利,仗打不好,弊病在于贿赂秦国。

贿赂秦国,自己的实力就亏损,这是灭亡的原因。

有人说:六国相继灭亡,都是因为他们贿赂秦国吗?回答说:不贿赂秦国的国家由于贿赂秦国的国家而灭亡。

因为不贿赂秦国的国家失去了其他国家强有力的援助,就不能单独保全。

所以说弊病在于贿赂秦国啊。

秦国用攻战获取土地之外,还受到诸侯的贿赂,小的就得到邑镇,大的就得到城市。

把秦国受贿赂所得到的土地,与战胜而得到的土地比较,实际多到百倍。

把六国贿赂秦国所丧失的土地,与战败而丧失的土地比较,实际也多到百倍。

那么,秦国最想望的,六国诸侯最担心的,当然不在于战争了。

想想他们死去的祖辈父辈,冒着霜露,披荆斩棘,才有了一点土地。

子孙对待土地却不很爱惜,拿它送给别人,好像丢弃小草一样。

今天割让五座城,明天割让十座城,然后才能得到一夜的安睡。

第二天起来一看四周边境,秦国的军队又到了。

既然如此,那么诸侯的土地有限,强暴的秦国的欲望没有满足,诸侯送给秦国土地越多,秦国侵略诸侯就越急迫。

所以,不用作战,谁强谁弱谁胜谁负已经确定了。

六国终于灭亡,是理所当然的。

古人说:“用土地侍奉秦国,好像抱着柴去救火,柴不烧完,火不会熄灭。

”这话对了。

齐国不曾贿赂秦国,最后也随着五国灭亡,为什么呢?这是因为齐国亲附秦国而不帮助五国。

五国已经灭亡,齐国也不能幸免了。

燕国与赵国的君主,起初有远大的谋略,能够守住他们的国土,坚持正义而不贿赂秦国。

所以燕国虽然是个小国却后灭亡,这就是用兵的功效。

等到燕太子丹用派遣荆轲刺杀秦王作为对付秦国的策略,才招致祸患。

赵国曾经与秦国交战五次,败了两次,胜了三次。

后来秦国两次攻打赵国,李牧连续打退了它。

等到李牧因为受诬陷而被杀害,赵国都城邯郸才变成秦国的一个郡。

可惜赵国用武力抵抗却不能坚持到底。

况且,燕赵两国处在秦国把其他国家几乎消灭干净的时候,可以说是智谋穷竭,国势孤立危急,战败而灭亡,实在是不得已。

如果当初韩、魏、赵三国各自爱惜他们的国土,齐人不亲附秦国,燕国的刺客不动身赴秦,赵国的良将还活着,那么胜败存亡的命运,如果能够与秦国相较量,或许不能轻易判定。

唉!如果六国用贿赂秦国的土地封赏天下的谋臣,用侍奉秦国的心意礼遇天下的奇才,合力向西对付秦国,那么,我恐怕秦国人吃饭也不能咽下咽喉去。

可悲啊!有这样的形势,却被秦国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土地天天消减,月月割让,而走向灭亡。

治理国家的人不要使自己被积久而成的威势所胁迫啊!六国与秦国都是诸侯,他们的势力比秦国弱,却还有可以不贿赂秦国而战胜它的形势。

如果凭着偌大的天下,却追随六国灭亡的前例,这就又在六国之下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