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常州市城市形态发展演变历程

常州市城市形态发展演变历程


引言
引言
从城市空间结构演进的历史中,交通是一个重要而特殊的 因素。它不仅仅是城市空间的构成要素,也是城市空间演 进的动力。所以说城市发展史其实是整个城市因应不同交 通工具的改进而发生变化的历史。
交通现状
常州水陆空交通便利,老京沪铁路、京沪高铁、沪宁城际铁路、京杭 大运河、312国道和沪宁、宁杭、常宁、沿江(常苏)、常澄、锡宜 等高速公路,4E级民航常州奔牛机场,构成了常州发达的水陆空交 通网。 此外京沪高速铁路常州北站是沪宁段中间站中站房面积最大的车站。 2011年底,常州西绕城高速正式通车后,外环城高速,内环城高架 的网络将基本形成。
2003年
事实上,一个城市城市形态的形成受很多因 素的影响,比如说当地的地形,气候,水文 状况,土地还有政策,当时的社会背景以及 经济发展现状等因素的影响,而且这些影响 因子都不是独立运行的,他们之间是通过相 互制约,相互融合最后再作用与城市的。这 里着重的讲了交通的因素,大家有兴趣的话 可以继续了解。
1958年
19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城市间的经济联系日益频繁,铁路的引导作用 越发显著。所以铁路成为城市重要的交通方式之一,与运河一起形成 了城市的两条扩展轴。由于京杭运河和沪宁铁路均为东西方向,且大 致平行,受这两种优势交通区位的叠加、复合作用,沿东西——南北 向的大运河及沪宁铁路形成了明确而单一的发展轴,城市在两者有限 空间内的线条延伸,呈东西带状发展。
获得中国第一个国际推动公共交通贡献大奖 全国交通企业节能减排贡献企业
被评为全国公交示范城市全国只有10个城市获此殊荣,还包括上海 ,北京,天津等。
城市形态发展历程
水运,步行及原始的人行路网引导常州团状城市的形成
铁路和水路运输引导常州向带状城市发展
公路运输以及“环形+放射”路网引导常州向分散组团城 市演化
资源1011 杨静
常州是一座有着3200年左右文字记载的历史文化古城。 现辖金坛、溧阳两个县级市和武进、新北、天宁、钟楼、戚墅堰五个 市辖区,以及两个新区---常州高新区和武进高新区;37个镇、25个 街道办事处,807个行政村、323个居委会,总面积4385平方公里,常 住人口约500万。 自古以来,常州人杰地灵,名家辈出。从隋唐开科取士到清末,共出 过9名状元,1546名进士。目前,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工程院的常州 籍院士有56名,在全国位列第4。 常州位居长江之南、太湖之滨,处于长三角中心地带,与上海、省会 南京等距相望,与苏州、无锡联袂成片,构成苏锡常都市圈。
1988年
1990年以后,随着行政区划的调整,常州和武进分区建设,使得城市 空间大规模拓展。“环形+放射”路网的建成使得城市空间可达性全 面提高,推动了城市形态的进一步演化。 一方面城市建设逐渐填充先前沿交通轴线走廊式的空闲用地,城市开 始跨越运河和沪宁铁路南北向发展。 由于中心城区交通可达性优越,发展成为中心组团。城市干道路网的 建设,使常州港口区的交通条件得以改善,从而跳离中新区进行跳跃 式发展,发展成为工业组团。 各组团通过发射状交通干线联系,各自相对独立发展,城市空间格局 演化成分散组团式。
铁路影响有限,水路和步行成为常州的主要交通出行方式 。狭窄的无规则的自发式的原始人行路网,导致城市用地 高密度集中,经济活动密集成团,城市内部空间格局呈现 出明显的团状城市特征。此外常州又拥有江、河之便,同 周边省市之间可以通过便宜便捷的水运联系,所以城市外 围主要沿着京杭运河及其他通航河道发展。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