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我国城市形态演变的特征总结

我国城市形态演变的特征总结

我国城市形态演变的特征总结城市是经济、社会发展的载体,不同的经济结构、社会结构对应不同的城市形态,20世纪90年代以来我国进入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迅速转型、城市快速扩展的时期,城市形态的演变迅速而剧烈,既有外部轮廓的扩展,又有内部水平结构的调整和垂直结构的优化,复杂多样,呈现出新的特征,对此我们应作相应的总结。

一内部结构的急剧变化90年代以来,城市内部水平结构的演变有着复杂的特征:大城市出现多中心结构;商业块状集聚,新的商务区逐步形成;居住由同质到分异,分散到集聚;工业优先增长,并向工业区和开发区集聚。

1 多中心结构趋势明显,专业中心逐步形成90年代以来,我国大城市为适应功能日趋复杂的发展需要,避免人口和设施过度密集,疏解城市中心的压力,城市中心出现等级的分化,形成中心、副中心的中心体系。

城市中心的功能也开始分化,趋于多样化和专业化,出现若干专业职能的城市中心,如城市文化中心、城市体育中心、城市博览中心、城市会展中心等,城市中心等级与功能的分化促进了多中心城市的形成。

上海传统的中心位于浦西南京路、外滩附近,90年代以来城市逐渐出现多中心结构,浦东已经成为上海的商务中心。

浦西除了南京路、外滩以外,又形成了江湾、花木、徐家汇、真如四个副中心,上海城区已形成“多中心,开敞式”的城市结构。

广州随着城市的东扩,形成“北京路—上下九路”、“环市东路”和“天河”多中心结构,从功能内涵来看,“北京路—上下九路”分区以中心商业职能为主,“环市东”与“天河”分区以中心商务职能为主(图1)。

2 商业块状集聚,新商务区逐步形成(1)商业街坊式发展,出现新商业空间。

随着城市的主导功能由生产型逐渐向生产消费服务型转变,商业区已经从批发零售散乱布局向功能更加清晰、辐射范围与服务覆盖作用更加突出的商业中心发展。

在空间布局方面,商业也摆脱了传统布局分散、沿街布置等传统商业特点,转而以集中而独立的商业用地形式存在,由线状向块状形态转化,如苏州观前街、大连青蛙桥、北京王府井等。

我国大城市的商业经营方式也发生了巨大变革,购物中心、仓储式商场、超市等新型商业业态得到较大发展,商业业态向大型化、连锁化发展,新商业业态不断挤压原有的小型零售店和传统百货店,原有的零星商业点逐渐被吞没或被并购。

新的商业业态催生了新城市商业空间,大型超市、购物中心、仓储商场、专业市场构成的商业空间成为城市商业空间的重要组成部分。

(2)办公、金融和服务为主要职能的商务区形成。

我国城市除形成了集中的商业中心外,也形成了集中的商务区。

和传统商业区比较,商务区主要由商务办公、金融和服务三大职能构成。

自90年代后期开始,国内大型企业集团出现“迁移总部”浪潮,纷纷向北京、上海、广州等中心城市或者省会城市迁移,与此同时,跨国公司也纷纷在我国的中心城市设立地区总部或代理机构,2003年以来,这种“迁移”现象达到高潮。

伴随着这股“迁移”潮的兴起,总部经济成为诸多城市经济发展的重要战略,北京、上海、广州、深圳、青岛、济南、武汉、大连、沈阳、厦门、重庆、南京、杭州等国内大城市都纷纷明确提出发展总部经济的战略。

随着公司总部的集聚,上海、北京开始形成有国际影响的中心商务区,如北京的建外、上海的陆家嘴。

深圳、南京等城市开始建设地区影响的商务区,如南京的新街口、深圳的福田。

3 居住由同质到分异,由分散到集聚(1)居住空间分异现象日趋明显。

90年代以来,人们相对经济收入差距迅速扩大,居民经济收入的多寡将直接影响他们对城市社会空间资源的可进入性(接近性),房价因素作为居住区位选择的首要因素影响着人们对居住区位的选择。

随着市场经济条件下住房制度的改革、住宅产业化步伐的推进、住区管理体制的变迁以及城市住宅开发渠道的日益拓宽,各种新型的住区不断涌现,城市住区的类型呈现出多元发展的特征,城市居住空间分异的现象日趋明显。

主要出现了以下几种的城市居住形式,如低密度别墅区、城中的中高档公寓、城市边缘的普通住宅、城郊的棚户区等。

(2)居住空间不断聚集成片成区。

国家公有住房制度改革后,国家停止分配职工福利住房,国有单位不再建设职工住宅,住宅用地从生产性用地中分离出来。

居住区位的选择范围得以大大扩展,而不同种类居住区的建设也开始根据交通条件的差异产生了针对不同服务对象的空间集聚,形成了服务对象不同、建筑形态互异的多种居住区。

房地产业的发展,受规模经济、服务配套等多因素的影响,居住小区的建设规模不断增加,具有用地紧凑、聚集成片的用地特征,以居住区的形式出现在城市用地结构中。

4 工业优先增长,向开发区集聚(1)工业用地迅速增长成为城市扩展的主要因素。

由于新经济的兴起和全球化进程的加快,发达国家纷纷将传统产业,尤其是劳动密集型产业向我国转移,一个产业转移的新浪潮正在全国特别是东部沿海地区形成。

大中小城市均设立了不同规模的工业区,并在空间上表现为工业用地的迅速增长。

中国城市第二产业在国内生产总值中占据着重要地位,城市的主要税源往往也由城市第二产业提供(表1)。

政府在以发展为目标的原则下鼓励工业的大规模发展,并为吸引工业进驻提供了大量的优惠政策与条件,因此工业区建设经常会在政府支撑下得到迅速的发展,这种政策因素直接导致了工业用地的相对优先增长。

根据《江苏省城镇发展报告2003年》,从江苏省辖市工业用地的人均指标来看,大多接近和超过国标规定的10~25 m●2的上限,常州高达34.06 m●2,平均23.72 m●2。

从工业用地占城市建设用地的比例来看,大多接近和超过国标规定的15%~25%,南通高达33.99%,平均23.84 m●2,处于优先增长的地位(表2)。

(2)开发区工业用地占主导地位。

对工业用地影响最大的是开发区,几乎每个城市都有一个至数个规模不等、功能各异的开发区,在城市空间上表现为工业用地的集聚。

从2004年国家级的开发区土地使用情况来看,工业用地占主导地位,平均比例为59%,最少的也有30%,工业用地逐步向开发区集聚成为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的一个普遍现象(表3)。

5 城市空间快速垂直增长,天际线日益丰富90年代以来,建造技术日新月异,高层建筑迅猛发展,导致城市快速垂直增长,天际线丰富多彩,大多城市内部垂直结构都发生了重要改变。

(1)城市快速垂直生长。

主要表现为高层建筑迅猛发展,地下空间陆续开发,立体交通大量建设。

中国的高层建筑在90年代以惊人的速度迅猛发展。

据不完全统计,我国高层建筑在数量上已超过1万栋,全国每年建成高层建筑超过1 000万m●2。

高层建筑能够在全国大中城市迅速发展,其原因为巨大的社会需求、逐步增强的经济实力与迅速提高的技术水平。

由于中国的人口及城市的发展与用地之间的矛盾相当突出,使得高层建筑的发展成为必然。

首先是北京、上海、广州、深圳等大城市,继而,各地的中小城市也开始兴建高层建筑。

继高层建筑大量发展后,人们开始开发地下空间。

随着现代城市建设技术的日益发展,特别是立体化交通的发展,人们逐渐认识到地下空间的商业价值。

90年代中期以后,上海开始大规模建设与交通系统相结合的地下商业街系统,徐家汇商业中心的崛起和地铁1号线的开通直接相关,大量的开发尤其是一些大型商业建筑的兴建,使徐家汇迅速成为上海市副中心。

南京市新街口地铁站的建设,使地下空间进一步被开发。

地铁站一层的商业层和各大商场的地下商层贯穿,一个近3万平方米的超大地下商场初步成型。

交通设施的立体化是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的重要变化,随着平面交通状况的日益恶化,以高效便捷为目的的立体交通迅速发展,改变着城市内部的垂直结构的特征。

主要的形式有地铁、高架的轻轨、高架的快速路和立交。

地铁的兴建促使城市空间向地下发展,促进城市空间的综合利用和土地使用集约化,地铁站与城市地上和地下公共空间结合,形成地铁交通综合体,吸引客流,方便居民出行和提高地铁效益。

目前我国已经和正在建设的轨道交通线路有上海地铁二号线、上海轻轨明珠线、广州地铁二号线、南京地铁一号线、深圳地铁一号线、北京地铁三号线等。

(2)城市天际线变化加快。

随着高层建筑的迅猛发展,城市天际线日益丰富。

在城市中,一般在地价的作用下,其中心区的商务建筑群往往是城市天际线的波峰,而工业建筑和开敞空间则是城市天际线的波谷,根据变化的特征,大致可分为以下几种类型:山峰型天际线。

单中心团块状城市一般为山峰型的城市天际线。

中心区一般是商业聚集区,其建筑多为高层,且比较集中,形成山峰型的城市天际线,视觉中心也较为明显突出。

由于经济因素和价值规律的影响,容易形成山峰型的高层建筑群,如上海。

峡谷型天际线。

在历史文化名城一般会出现峡谷型的天际线。

峡谷型是将高层建筑建在古城的外围,以保留比较完整的古城面貌,若干年后形成围绕古城的高层建筑环,这种布局是历史文化名城保护的需要,如北京、苏州。

起伏型天际线。

组团发展的城市和多中心城市一般呈现起伏型的城市天际线,随着城市规模的扩大,城市向多中心发展,高层建筑在中心和副中心聚集形成起伏型的天际线,如深圳、重庆(图2)。

二外部轮廓的快速扩展90年代以来,我国城市进入快速发展时期,用地持续快速扩展,城市形态演变迅速而剧烈。

许多城市形态的类型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多中心团块状不断发展,组团城市得到强化,组合城市日趋增多,并表现为向交通设施靠近并沿交通轴线扩展,区域群体空间日益发展,城市空间趋于区域化。

1 用地持续快速扩展,城市形态多变(1)城市建成区面积不断快速扩展。

我国城市化水平于1998年超越30%这一分界点,城市化程度加速增长,处于S形曲线快速上升阶段。

主要表现为城市经济快速增长,城市用地持续快速扩展。

1990~2002年长三角16市建成区面积年平均扩展大于10%,杭州平均年扩展高达28%,较低的宁波平均年扩展也达11%(表4)。

(2)多中心团块、组团、组合城市增多。

用地持续快速扩展,促使城市形态演变迅速而剧烈,城市发生了脱胎换骨的变化,成为城市形态的重要转折期,许多城市形态的类型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多中心团块状不断发展,组团城市得到强化,组合城市日趋增多。

不少城市由中等城市迈向大城市,大城市迈向特大城市,城市规模的扩大带来单中心相对不合理性,必然导致城市形态寻求更为合理的空间布局模式。

在市场机制的作用下,当城市人口大于50万时,会开始向多中心城市转化,当城市人口大于100万时,多中心的结构会比较明显。

大规模的新城和开发区的建设,许多开发区和新城发展为中等城市规模甚至大城市规模,其功能也日渐完善,有独立的城市中心或副中心,形成多中心的城市格局。

新的行政区划的调整,也促进了多中心城市的形成,如苏州的古城居中、东园西区、一体两翼、南景北廊的多中心团块状,杭州的跨江、沿江的多中心组团状。

城市职能的近郊扩展、行政区划的调整,以及环境改善的要求,使组团城市得到强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