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温州城市形态演变

温州城市形态演变


• 。二、塘下镇的上 涂、西一、中星、东门、埭头、石坦、屿门、邱 宅、东溪、东成10个村委会和前冈、后冈2个居 委会划归龙湾区管辖;3.龙湾区人民政府驻地由 状元镇迁至永中镇 。
• 三、1.将瑞安市的仙岩镇、丽岙镇划归瓯海区管 辖;2.瓯海区人民政府驻地由景山街道迁至娄桥 镇。四、行政区划调整后: 温州市区的总面积由 1082平方千米增至1187.9平方千米,总人口由 119.23万增至129.64万。 鹿城区面积从104平方 千米增到294.38平方千米,人口从51.68万增到 60.03万。 龙湾区面积从61平方千米增到279.02 平方千米,人口从8.93增到29.77万。 瓯海区面 积从917平方千米减到614.5平方千米,人口从 58.62万减到37.84万。
• 三是社会投入成为建设资金来源的主渠道。 全市用于基础设施投资和文化教育设施建 设的资金,主要是靠社会来筹集、来投入 的。
• 四是小城镇的崛起成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支 撑。全市建制镇从改革开放前的18个增加 到现在的146个。五是敢闯市场的温州人成 为温州发展的独特优势。讲到底,温州经 济是温州人经济,是老百姓经济。
• 五是敢闯市场的温州人成为温州发展的独 特优势。讲到底,温州经济是温州人经济, 是老百姓经济。
• 温州已形成了具有区域特色的块状经济,制鞋、 制革、服装、工业电器、阀门泵类、汽摩配件、 塑料制品、打火机、眼镜、纽扣拉链、印刷包装、 制笔、锁具、剃须刀等专业,基本上已形成了以 区域为轴心,以市场为依托,以名牌产品或强势 企业为龙头,众多中小企业为降低生产成本和交 易成本而实行社会化分工和专业化协作的发展格 局。在一定区域内相对集中生产同类产品或系列 产品,形成具有地方特色区域产业链。一批特色 产业园区和专业生产基地崛起,企业的群体规模、 品牌效应,更具优势。提到这么多的产业,联系 温州发展的历史足迹,不得不着重提起温州的鞋 业发展历史。
• 经国务院批准(国务院2001年7月7日国函〔2001〕 84号批准)(2001年8月20日浙政发〔2001〕51 号通知),温州市从2001年8月21日起调整市辖 区行政区划:
• 一、1.将瓯海区的藤桥镇、上戍乡、临江镇、双 潮乡、岙底乡和梧埏镇的划龙桥村、上田村、鱼 鳞浃村、前网村划归鹿城区管辖;2.将龙湾区蒲 州镇的蒲州村和上蒲州村划归鹿城区管辖;3.将 永嘉县的七都镇和桥下镇的中央涂居委会划归鹿 城区管辖 。
65年前,还没有“人民路”,那时候还 是一道城墙,西城墙下是九圣殿巷,如 今的西湖锦园大厦位置是“西湖头”, 解放后填湖建成“起重站”,1989年人 民路改建乃弃。南护城河东段堵塞也有 50年之久。 当年一个特点是“有大榕树的地方必定 有河”,可以想见卖麻桥当年还是有河 的,而且直通龟河,锦春坊著名的弯如 今还在,那时候出了锦春坊就是乡下, 进了蒲鞋市,粪坑、猪圈、菜垄举目皆 是。而更为令人惊奇的是,现在的飞霞 南、北路在当年被称作:“省道” (PROVINCIAL ROAD)。

夜景.jpg
温州外滩
回味温州的经济,不得不佩服那些走南闯 北的温州人在全国、在世界各地建起的众 多的温州城、温州街、温州村、温州店, 他们把温州经济与全国经济乃至全球经济 紧密联系在了一起。现在,温州人已经成 为一种精神的象征,一个特殊的群体, “温州”两个字已经成为一种品牌、一种 文化、一种无形资产。
此图是1945年永嘉县城(今温州市区)

宣统元年(1909年).jpg
民国十八年永嘉.jpg

1969.jpg
1985.jpg

2006.jpg
现今.jpg
在这都是小路包围之中的不到0.5 平方公里大南门地区,矗立着高层 (10F)以上的楼达50余幢,而大 型公共停车泊位(不包括各业自备 泊车位)不足1000个,在楼宇密 度如此高的地方,路平均宽度不到 20米,承载南北通道的功能,而周 边道路的辐射力很弱,不堵车怎么 可能呢?要改变此种局面,需要大 智慧啊。
• 经过改革开放20年的发展,温州区域经济 呈现了五个鲜明的特色:
• 一是灵活的市场机制成为经济发展的驱动 力。机制灵活,是温州的最大优势,温州 的先发性优势主要也在于此,它始终使温 州经济保持生机和活力。
• 二是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经济成为国民经 济的骨干。全市股份合作制和股份制经济 占了70%以上的比重。
是浙南绿色宝库。矿产资源中金属矿有锌、铜、 银等30余种;非金属矿的明矾石矿储量占全国储 量的80%,有“世界矾都”之称;花岗岩储量及 产品质量、花色品种均居全国前列。
• 温州在历史上以手工业发达著称,造纸、造船、 丝绸、绣品、漆器、鞋革等在我国历史上影响颇 大。温州市场经济起步较早、发展较快,曾以 “小商品、大市场”闻名全国,是中国个体私营 经济的先发地区和股份合作经济的发祥地。曾被 新闻界、理论界称为“温州模式”,也有叫“温 州经济格局”、“温州发展路子”。温州人凭借 敢为人先、特别能创业的精神,在改革开放中创 造了许多全国第一;第一个实行金融利率改革, 第一个制定私营企业条例,第一个建立股份合作 制企业,第一个实行国有土地有偿转让等。
• 美丽的温州也孕育了丰富的资源,海洋资源有沿 海及东海大陆架海底铁锰结核以及石油、天然气 等;东部沿海诸县滩涂养殖面积达10余万公顷, 南麂列岛有贝、藻类490余种。沿海主要渔场有 鱼类370余种。林特产资源有经济作物柑桔、茶 叶、杨梅、等160余种;用材林有松、杉、栎等 280余种,乌岩岭亚热带常绿阔叶林原生植被,
• 2001年,全市面积11784平方千米,总人 口7 388 095人,其中非农业人口1 341 348 人,辖13街道、129个镇(其中2个民族 镇)、147个乡(其中5个民族乡),558个 居委会、6116个村委会。
• 温州依山傍海,素有“东南山水甲天下” 之美誉,境内名山秀水众多,风光旖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