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
【教学目标】
1、学习本课生字、新词,。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采取多种读书形式进行朗读训练,感悟人物的言行。
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3、抓住重点语句,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蕴含的思想感情,从而使学生受到思想感染,陶冶高尚的情操。
4.联系上下文,体会白杨的特点和爸爸的心愿。
5.体会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
【教学重点】理解课文内容,了解白杨的特点,学习边疆建设者像白杨一样,“哪里需要哪里安家”的高贵品质。
体会爸爸借白杨表白自己的心声的有关句子。
【教学难点】
体会爸爸的几次神情变化和结尾处意味深长的描写。
体会文章的写法,感悟白杨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教学准备】课前小研究:
搜集有关白杨、新疆建设兵团以及戈壁的图文资料。
第一课时
一、谈话入题
1、同学们,你们看到过大戈壁吗?(出示茫茫戈壁的图片)
然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的荒凉大戈壁上,却有着一棵棵高大挺秀的身影,你知道它们是什么吗?它们就是挺拔的白杨树。
今天我们到这荒凉的戈壁滩上去看一看它们。
(板书:19.白杨)请同学们欣赏几幅白杨的图片。
2、从刚才你欣赏的图片中,你了解到了白杨有哪些特点?(出示高大、挺秀)
二、生读课文:
在本篇课文中我们不但能看到茫茫的大沙漠,还能听到一位旅客为他的孩子介
绍白杨呢。
边读边想:
1、课文中写了白杨的哪些特点?
2、课题是《白杨》,全文就仅仅写白杨吗?
三、初读课文,整体感知,自学生字新词
1、出示自学思考题,学生自学,小组讨论
(1)用自己喜欢的方式自由朗读,遇到难懂的词语和句子画出来
(2)课文主要讲述了一件什么事情?是通过课文中的那部分读懂的?自由交流。
(3)大戈壁是什么样子的?白杨树是什么样的?在文中勾画出来。
(4)爸爸是怎样向孩子介绍白杨树的?
2、教师检查自学情况,学生自由汇报自学效果。
(1)对一些词语的理解(学生相互补充)。
提醒学生注意一些生字的字形。
如“疆”字不要丢“土”,与“僵”在字形字义上进行区别;“陷”字右下的笔顺是撇、竖、横、横折、横、横。
(2)说说这篇课文讲了一件什么事?(主要写了在通往新疆的列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窗外的白杨,展开议论的事。
)
四、细品文本,了解白杨生活的环境
学习课文1至3自然段,画出含义深刻的句子。
1、找出描写白杨树特点的词、句。
2、抓住含义深刻的句子体会白杨树生长的环境。
(1)出示茫茫大戈壁的画面,让学生进一步感受白杨树的坚强,再在文中找出相关的语句,从这些语句中你能体会到些什么?,
(2)学生自由汇报。
预设:
a我从刚才欣赏的画面中知道了戈壁滩上经常狂风四起,飞沙走石,感受到了白杨树坚强、不择环境。
b我从“白杨树生长在茫茫的大戈壁上那里没有山,没有水,也没有人烟。
”体会到了白杨的生命力强。
c我从:“天和地的界限并不那么清晰,都是浑黄一体。
”也感受到了白杨树生长的环境及其恶劣。
d白杨树生长不择环境、生命力强,在这样恶劣的环境下还长得“高大挺秀”,实在
是令人佩服。
(3)父亲又是怎样介绍白杨的?
(4)大戈壁这么荒凉,环境这么恶劣,白杨却长得那么高大挺秀,像卫士一样守卫着铁路。
读到这里,你觉得白杨怎样?应该用怎样的语气朗读爸爸说的话?(赞美)(5)激情朗读父亲说的话。
读出对白杨的赞美。
自由读,指名读,范读,齐读。
五、归纳小结,布置作业
1、同学们,我们从字里行间里、资料中感受到了白杨的特
点:、、、。
2、收集与白杨的关的材料。
(可以是图片、歌曲、生长环境等)
第二课时
一、回顾课文内容
1、有感情地朗读1至3自然段,展示自己朗读的风采。
2、指名背诵爸爸介绍白杨的那段话。
(回顾课文,练习概括,再度从整体入手回读。
)
二、剖实质,体会爸爸的心。
(一)、(学习十至十三自然段)
1、指名读这几自然段,理解“表白”、“心”是什么意思?
爸爸只是在介绍白杨,赞美白杨吗?(学生齐答)
出示文字片:不是的,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
“也”说明什么?(说明爸爸说树即说人)
2、白杨树是在极其恶劣的环境中生长起来的绿色战士,那么,爸爸的生活环境又会是怎样的呢?
①出示有关建设兵团的图片介绍
②学生看图片后,自由交流。
(二)、自由读课文14、15自然段,用()划出孩子们知道的事情。
思考孩子们还不知道哪些事情?(引导学生理解爸爸这样做的目的,来体会文章的中心思想)
1、爸爸的做法和白杨的特点有什么相似的地方?从爸爸的做法可以看出,爸爸具有怎样的精神?
板书:服从需要
扎根边疆
无私奉献
2、看板书小结。
爸爸不只是介绍白杨,赞美白杨,他也在表白着自己的心愿,就是像白杨那样,服从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作无私的奉献。
三、再现希望,体会写法。
1、学习课文最后一个自然段,默读课文,想想还有哪些不明白的地方。
2、质疑。
小组讨论提出的问题。
(1)一棵高大的白杨树指谁?几棵小树指谁?
(2)为什么爸爸看到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嘴角会浮起一丝微笑?
(3)小结:引导学生体会爸爸的心愿:相信自己的孩子在父母的影响教育下,一定能够像白杨那样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3、带着对爸爸的敬意读一读这段话,好吗?
4、在文中找一找:爸爸的几次神情变化的语句,说说自己的的体会。
(小组合作,教师指点)
5、体会写法:
有感情自由朗读全文,质疑。
(1)浏览全文,边读边想,合作讨论这篇文章有何借鉴之处?
①文章的语言。
没有华丽的词藻,但朴素中蕴含着深情。
②文章的谋篇布局
一列行驶的列车上,车窗外的白杨引起议论,乍是无意,实则有意。
③介绍白杨的方式
用对话的形式介绍白杨的特点,生动、自然。
④表达情感的方式。
文章写白杨、赞白杨,实则是写人、赞人,赞颂边疆建设者,使人回味无穷。
⑤结尾。
情感内敛,却韵味无穷。
(2)小结写法:“借物喻人”写这类文章,要注意以下几点:
①要恰当选择所借用的事物,写出事物的特征。
要把事物的特征和人的品德、精神,或思想、情感有机地联系起来。
如《白杨》。
②由物及人,感情真挚。
借物喻人,落脚点在“人”,重点在写人。
要用“物”与“人”的相似点把二者巧妙地联系起来,达到“喻人”的目的。
这类文章旨在赞美人的品德或精神,因此,写作时感情要真挚,用真挚的爱去歌颂高尚的人。
(同时,学文章是个来回的过程,光分析、感情读还不够,更要考虑作者为什么这么写,这样写有什么好处,为学生的运用打好基础。
)
四、课堂小结。
1、情朗读会文。
(带着对白杨树的赞叹,对边疆戍卫者的敬意,对西部未来的憧憬,再一次回到课文之中,去感受这种奉献精神感。
)
2、此时有你,最想对白杨以及边疆戍卫者说些什么?(学生自由发言,展示收集的材料。
收集的材料以歌曲为例,播放歌曲阎维文的《小白杨》结束全文。
)
五、课后练笔
采用“借物喻人”的写法,写一篇习作。
附:板书
19白杨
白杨边疆建设者(爸爸)
高大挺秀坚强
生长范围广、适应性强服从需要
抗拒恶劣气候扎根边疆、建设边疆
借物表达心声、提出希望喻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