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杨》教学实录一、车窗外的白杨播放《小白杨》。
(师板书课题:白杨)师:白杨到底是长的什么样的?白杨有什么特点?值得作者写一篇文章来赞美它?好,今天我们就带着同学们的这些问题来走进白杨。
课文中写的白杨是哪儿的白杨呢?把课文打开,看看课文哪一段告诉我们了。
找到的请举手。
生:课文第3段告诉我们。
生读第3自然段。
师:他找到了具体是铁路线旁的白杨。
这铁路是我们南京内陆的铁路吗?具体的环境是哪儿呢?生:是通往新疆的铁路。
铁路两边是茫茫的大戈壁。
师:课文哪一段写了大戈壁呢?你把那一段读一读。
生读第1自然段。
师:好的,课文第一段,开门见山的就告诉我们写的是大戈壁上的白杨树。
我们一起把第1段读一读。
生齐读第1自然段。
师:大戈壁是怎样的情景呢?你在电影、电视上看过吗?有人到新疆去过吗?用你的话来说说看,大戈壁是怎样的情景呢?生:大戈壁是广袤无垠的,地上布满了沙石。
师:广袤无垠、辽阔,到处是沙石,荒凉。
生:在我的印象中,大戈壁的主题颜色就是黄色。
地上全是裂缝,那边很干。
师;干燥。
到处是灰黄的颜色。
风一吹,飞沙走石。
生:大戈壁鸟无人烟,寸草难生。
师:寸草难生、荒无人烟。
这就是西北大戈壁的情景。
我们再来把第1段读一读。
生齐读第1自然段。
师:读了第1段,我们就知道了,课文写的是哪儿的白杨?生齐答:戈壁。
(师板书:戈壁)师:是戈壁滩上的白杨。
第一个问题不就解决了吗?我们拿起课文纸,在戈壁滩上行车,从哪儿看的出列车在前进呢?一起来读。
生齐读第3小节。
师:课文中写的白杨是什么样的?有没有具体的词语来形容?一起说。
生齐说:高大挺秀。
师板书:高大挺秀师:非常明白的告诉我们,白杨树的特点是高大挺秀。
挺秀是白杨树的外形。
高大挺秀什么意思呢?有没有人用自己的语言来说说呢?高大挺秀是什么意思?生:高大挺秀的意思就是很高很大,很挺拔也很秀丽。
师;讲得很完整,4个字的词语,每一个字都表达了一层意思。
高,高大;大,讲了高度、体积;挺,挺拔;秀,秀丽。
我们一起把这个词读一读。
生齐读词语。
师:那么哪儿写出了白杨树的具体高大挺秀呢?我请一个同学把4-10小节读一读。
一生读4-10小节。
生读到第5小节师:这是写高还是写直?生齐说高师:拿出笔来,把高圈起来。
从大孩子的话中突出了树的高。
第一个特点出来了,下面的特点出来没有。
生继续读,读到第6小节。
师:第2个特点是什么?生齐说:大。
师:大,第2个特点出来了。
既高又大。
生继续读。
读到第8小节。
师:第3个特点是什么?直。
高、大、直,三个特点从兄妹2个的对话中看到了。
生继续读。
师:通过兄妹俩的对话,具体些了白杨树的高、大、直的3个特点。
我们一起来分角色读一读。
孙老师读叙述的话,你们男同学读哥哥的话,女同学读妹妹的话。
师生分角色朗读。
师:这篇课文作者明明用了一个词,叫高大挺秀写白杨的特点的。
我们从兄妹的对话中读到了高、读到了大、读到了挺,那有没有读到秀呢?哪里写了白杨的秀呢?生:第12小节写出了白杨树的秀。
师:把它读一读看。
生读第12小节。
师:这里你看出它的什么秀呢?生:它的品格。
师:它不是外在的秀,是?生:内在的秀。
师:不是外秀,是内秀啊!文章的重点笔墨没有放在它的外秀上,而是放在它的内秀上。
我们一起把这一段读一读。
生齐读第12小节。
师:作者为什么不详写白杨的外秀,而要重点写内秀呢?这爸爸的话,值得我们好好品味。
我们来看爸爸说的第一句话。
生齐读爸爸说的第一句话。
师:把“从来”去掉了读读看。
生齐读。
师:把“从来”放进去读读看。
生齐读。
师:从“从来就是那么直”,你读出了白杨树什么特点?生:我觉得白杨树从它生根发芽时就是那么直的。
生:我读出了白杨树是一直就是直的,从来没有弯过。
生:我读出了白杨树幼小的时候就是直的。
师:从小就是直的,不管在什么情况下,它都是直的。
写出了白杨本性。
(师板书:本性正直)师:这就是它的本性,不像柳树,从来就是弯弯曲曲的、婀娜多姿的。
白杨树天生就是笔直的。
我们把这句话再读一读,体会一下。
生齐读爸爸说的第一句话。
师:这是它的本性。
第2句呢,你从爸爸的话中,你读出了什么?生自由朗读爸爸说的第2句话。
师:这句话你读出了白杨树的什么特点呢?生:这句话我读出了白杨树的适应力很强,到哪里都能生长。
师:从什么地方看书它的适应能力强?生:从“哪”看出来了。
师:具体读一读。
生读句子。
师:好,他读出了白杨适应能力强。
你读出了什么?我喜欢听不一样的声音。
生:我觉得白杨树的抵抗能力很强。
师:哪儿看出来的呀?生:我也是从“哪”看出来的。
生读句子。
师:这还是能看出它的适应能力强,不叫抵抗力。
你还看出什么不一样的了吗?生:我看出了白杨树的生命力很强。
师:哪儿看出来的?生:我从第3句。
师:我们在讲第2句。
生:我也是从“哪”看出白杨树生命力强。
师:哪儿需要,它就在哪儿很快的生根发芽。
从很快当中,你能不能看出生命力强?这句话中既写出白杨树适应力强,也写出了白杨树生命旺盛的特点。
(师板书:生命力强)生:我也看出白杨树的生命力强。
我从“长出粗壮的枝干”看出。
师:从这儿看出生命力强,好的。
我们一起把这句读一读。
生齐读爸爸说的第2句话。
师:你们的枝干都不粗,也没听出生命力强。
生再齐读。
师:对,看出生命力强了。
从第3句话,你听出了白杨的什么特点呢?师范读第3句话。
生:我读出了白杨的一种宁折不屈的精神。
师:坚强的品格。
这是他读出的,你读出了什么?生:从这句话中我读出了白杨树的内在品质是坚韧的。
不管是风沙还是雨雪,不管是干旱还是洪水,它都站立在那里。
师:很好。
坚韧、坚强。
第3句话,我们读出了白杨树坚强不屈的品格。
(师板书:坚强不屈)生齐读爸爸说的第3句话。
师:是的,白杨树在风沙面前,就像城墙一样,巍然挺立;在雨雪面前,像青松一样,挺拔高洁;在干旱面前,像骆驼一样,耐干耐渴;在洪水面前,像中流砥柱一样,坚强不屈。
我们带着景仰的感情,再来把这句读一读。
生齐读爸爸说的第3句话。
师:爸爸3句话,每一句话写出了白杨的内在特点。
第1句告诉我们,白杨树本性那样直。
第2句告诉我们白杨树适应力强,生命力强。
第3句告诉我们,白杨树坚强不屈。
白杨树的秀,不仅仅是在它披着绿军装呀,更主要的是秀在它内在的品格。
师:第2个问题,白杨长得怎么样呢?有什么特点呢?明白了吗?生齐说明白了。
师:第3个问题,这篇课文就写了白杨吗?还通过白杨写了什么?我们接下去看课文。
师范读第13小节。
师:他们只知道什么?生齐读: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师:他们只知道?生齐读: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师:他们只知道?生齐读: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师:孩子们小啊,他们只知道爸爸在新疆工作,妈妈也在新疆工作。
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去工作。
你们知道吗?生:他们的爸爸妈妈,为了建设祖国边疆,所以才会去为人民服务。
师:为了建设祖国的边疆,还有不同的补充吗?生:那个时候,新疆是非常落后和贫穷的,所以在毛主席的号召下,全国的知识青年去建设新疆,帮助新疆的和谐发展。
师:你从哪儿知道的。
生:我是从《百科全书》上看到的。
师:好。
多会学习呀。
新疆刚解放,当时非常艰苦,条件非常的困难。
新疆幅员辽阔,但是这么辽阔的幅员当中,建设的人却很少。
所以当时毛主席要求我们知识青年到艰苦的地方去,到边境去。
爸爸就响应党和主席的号召,到边疆去。
孩子们不知道,我们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到新疆去工作。
他们只知道爸爸这回到奶奶家来,接他们到新疆去念小学,将来再念中学。
他们却不知道爸爸妈妈为什么要把他们接到新疆去念小学、中学。
你们知道吗?为什么不让他们在内地念完中学再过去呢?内地的中学质量还不好一点吗?生:因为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也去新疆去建设。
师:那么小,就在南京,就在北京念书不好吗?为什么要去新疆读中学呢?生:因为他们希望自己的孩子能适应新疆那里艰苦的环境,长大以后也会国家做出贡献。
师:从小带自己的孩子到新疆去,为了让他们早日适应那里艰苦而恶劣的环境。
爸爸的良苦用心啊。
他们只知道新疆是个很远很远的地方,要坐几天火车,还要坐几天汽车。
他们却不知道,新疆是那样偏远和落后。
你知道新疆的环境吗?生:我知道那里的环境非常的艰苦,可能有的时候连饭都吃不饱。
师:有时候连米饭都吃不上。
你还知道什么呢?课前预习了没有,有没有查找有关资料。
生:我们还可以从第一小节看出来,那时的新疆到处都是茫茫的大戈壁。
师:到处都是茫茫的大戈壁。
那些边疆建设者晚上睡觉的时候,就在地上挖一个坑,自己睡在坑里,上面用简陋的东西一盖。
早晨醒来,满嘴、满脸、满眼都是沙子。
就在那样恶劣的条件下去建设边疆。
师:拿起书,我们把3个只知道再读一读。
他们只知道的背后有3个不知道,我们要读出背后的不知道。
生齐读第14小节。
师读第15小节。
师:这一点知识呀,就像一颗种子一样,播在孩子们幼小的心田里。
这颗种子能生根吗?能发芽吗?能长大吗?爸爸还有一丝担心啊。
读课文的最后一段。
生齐读课文最后一小节。
师:爸爸搂着孩子,他多么喜欢他的2个孩子呀。
但是望着窗外的白杨树,他又陷入沉思。
他在想什么呢?他不知道白杨树孩子们见到了吗?他还在想什么呢?他还有什么担心呢?生:因为他担心孩子们会不适应那里的环境。
师:他们能适应吗?说得多好啊。
生:爸爸看到了这风沙中的白杨树,突然就想到了自己和这白杨树多么的相像。
而他的孩子今后能像他一样成为“白杨树”吗?师:好啊!爸爸还会想什么呢?陷入沉思。
生:我觉得爸爸还会想,孩子们会不会挑剔,受不了新疆那边的艰苦生活。
师:对呀!孩子们从小在内地城市长大的,一下子到了这个恶劣的环境当中,那么艰苦的环境中,他们能适应吗?能像我们父辈那样战胜那些困难吗?爸爸还有一些担忧。
但是,突然他的嘴角又浮起了一丝微笑。
为什么他的嘴角又浮起了一丝微笑呢?生:那是因为他看见火车前进方向的右面,在一棵高大的白杨树身边,几棵小树正迎着风沙成长起来。
师:为什么看到大白杨旁的小白杨成长了,他就笑了呢?生:我觉得他看到了这情景,他就对他的孩子有了一丝信任。
师:是信任吗?这个词用得准吗?生:我觉得他认为这棵大白杨就是他自己,这几棵小白杨就是他的儿女。
他的儿女在他的身边茁壮成长起来。
师:讲得太好了,大白杨多么像爸爸呀,小白杨多么像他的孩子呀。
那么这里的迎着风沙又是什么意思呢?生:我觉得这里的风沙指的就是新疆艰苦的条件。
师:那迎着风沙就是?生:迎着风沙就是忍受着新疆艰苦的条件。
师:说明他们能够?生:说明他们能够克服困难。
师:战胜困难,茁壮成长。
爸爸的表情变化,通过他的表情我们能透视到他的内心深处。
我们一起读,把爸爸的内心变化读出来,把爸爸的那种期盼也读出来。
生齐读最后一小节,师:现在在单独的读一下,谁来单独读一下。
一起读无法抒发你们感情,单个读就能抒发你们的感情了。
一生读最后一小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