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 《白杨》教学设计
【教材分析】:
这是一篇精读课文。
文章写的是在通往新疆的火车上,一位父亲和两个孩子,望着车窗外的白杨展开讨论的事。
作者借白杨,热情歌颂了边疆建设者服从祖国需要,扎根边疆、建设边疆的远大志向和奉献精神。
在作者的描写和叙述中,没有正面歌颂这些无私奉献的建设者,而是将戈壁上高大挺秀的白杨与扎根边疆的建设者形象逐步交融在
一起,托物言志,借物喻人。
因此教学这篇课文,要让学生体会课文是怎样借物喻人,赞颂边疆建设者的。
并且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学情分析】:
五年级的学生已经具备了一定的阅读能力,比如:能把握文章的主要内容,体会文章表达的思想感情;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课文中有关词句的内涵,体会其表达效果。
这对于学习本文来说有较好的基础。
关于“借物喻人”的写作特点,学生也并不陌生,在五年级上册的15课《落花生》一课中已经接触过了。
对于本课来讲,由于学生生活的时代距文章背景时代较远,学生可能对当时祖国边疆的环境、边疆建设者为什么要到边疆去工作、建设这对于祖国建设的贡献等不理解,这也是本课的难点之一。
教师在教学中要补充相关资料,帮助学生理解。
【三维目标】:
【知识和技能】:
1. 学会本课6个生字,正确读写“清晰、插嘴、分辨、抚摸”等词语。
2.有感情地朗读课文,背诵爸爸介绍白杨树的那段话。
【过程与方法】:
1、抓住重点语句,联系上下文,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
2、初步领悟借物喻人的写作方法,并尝试运用。
【情感、态度和价值观】:
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教学重点、难点】:
1、通过白杨树的外在特点感悟其内在品质。
2、体会写法,感悟树的某些特点与人的某些品质之间的相通、相似之处
【解决策略】:
《白杨》是一篇适合儿童阅读的清新明丽的课文,文章借用白杨这种美丽挺拔而生命力极其顽强的树木,比喻边疆建设者艰苦卓绝的劳动生活。
但这种比喻没有像《落花生》那样由人物直抒胸臆,没有像《种子的力》那样由作者点明衷曲,也没有像《彩色的翅膀》《金色的鱼钩》那样进行直接的象征,而是话到嘴边,引而不发,留有余地,让读者用心领悟。
因此,教学这篇课文就必须把学生的思维引向认识白杨和边疆建设者二者之间的内在类比关系上,这是全文的一个难点,但也是关键。
要突破这一难点,就必须完成对两个问题的深入钻研:白杨的特点和边疆建设者的劳动、生活。
以上这些内容理解了,学好这篇课文是没有问题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