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帕夫雷什中学》简介、摘要、及部分解析

《帕夫雷什中学》简介、摘要、及部分解析

《帕夫雷什中学》介绍,摘要,部分解读1、《帕夫雷什中学》一书是苏联著名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的教育著作。

1969年出版。

帕夫雷什中学是乌克兰境内的一所10年制普通乡村学校。

苏霍姆林斯基的大部分教育生涯就是在这里渡过的。

这所中学是当时世界上最著名的实验学校之一。

《帕夫雷什中学》是“根据笔者个人经验写成,在某种程度上是笔者在帕夫雷什中学任教33年、其中包括26年任校长工作的总结。

”《帕夫雷什中学》除前言外,共有7章。

2、全体教师团结一致是教学工作成功的保证,学校的物质基础及学生周围的环境,关注健康与体育,德育,智育,劳动教育,美育。

3、要把学校领导好,就意味着要精通教育科学,并使这门科学成为科学地领导教育和教养以及组织全校师生活动的基础;意味着要成为教学教育过程的能手,要掌握影响儿童和青少年的艺术。

4、良好的健康和充沛旺盛的精力,是朝气蓬勃感知世界、焕发乐观精神、产生战胜一切艰难险阻的意志的一个极重要的源泉。

5、世界观的形成乃是智育的核心。

它包括获取知识,形成科学世界观、发展认识能力,创造才干和培养学生兴趣和爱好。

6、美是道德纯洁、精神丰富和体魄健全的有力的源泉。

美育最重要的任务是教会孩子能从周围世界(大自然、艺术、人们关系)的美中看到精神的高尚、善良和真挚,并以此为基础确立自身的美。

《帕夫雷什中学》一书曾在苏联多次再版,也被译成多国文字在其它国家出版。

7、第斯多惠说,差的教师只是传授真理,而好的教师则是揭示真理。

8、教师应当不仅仅是教导者,而同时也是学生的朋友,应当和他们共同去克服困难,和他们喜忧与共。

9、开发每个人的天赋和才能,使他享受到为社会、为人民的幸福进行饶有趣味的、充分发挥了智力的创造性劳动的幸福,这就是学校的任务。

注意每一个人,关怀每个学生,并以关切而又深思熟虑的谨慎态度对待每个孩子的优缺点,这是教育过程的根本之根本。

10、教师的技巧在于善于观察儿童的天赋,善于确定足以使他施展智力和创造力的领域,并向他提出一些在完成中要克服某些困难从而促使其才能进一步发展的那种任务。

我们努力设法使学生在课外时间能过丰富的智力生活,并使这种生活能影响集体在精神上的发展,提高全体学生的智力水平,并发展天资较低的学生的才能。

11、一个好教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

12、一个好教师应精通他所教的科目据以建立的那门科学,热爱那门科学,并了解它的发展情况——最新的发现,正在进行的研究以及最近取得的成果。

此外,本人若能热心于本门科学正在探讨的问题,并具备进行独立研究的能力,这样的教师则可成为学校的骄傲。

一个好教师,应具备比中学教学大纲的规定多许多倍的知识。

教学科目对他来说只是科学的基础知识。

深湛的知识,广阔的视野,以及对科学问题的浓厚兴趣,这一切都是教师用以引起学生对知识、学科、学习过程的兴趣的必备条件。

13、一个教师要精通心理学和教育学。

14、教师在他大学毕业3~5年以后所拥有的知识,应当比他工作头一年时多3倍、5倍乃至10倍。

否则他的学生定将蒙受呆读死记之苦,从而趋于愚钝。

15、一个教师只要勤奋,而且有强烈的求知欲,那么,他在教学论和教学法上的缺欠并不可怕,任教之初知识上有空白也不可怕。

16、教师的知识越多,他的学生掌握基础知识就越容易,他在学生和家长中的威信和信誉就越高,孩子们就越把他当做知识之源而被他所吸引。

17、如果我只是一个教书匠,我就不是一个真正的教师,通向儿童心灵的小道就会对我紧紧地封锁着。

18、不存在培养善良、同情、诚恳的专门手段和方法。

只不过要把每个孩子视为自己的亲生儿女。

要想到,当孩子有什么不对头的情况时,母亲必然要感到难过。

有了这个想法,就会产生善意。

而当孩子感受到了善意,他对待自己的同学、对待长者、对待父母就会变得善良。

19、越是利用过去学过的教材来领会新教材,学生的脑力劳动就越积极,新教材就领会得越深,而过去学过的知识也会变得越巩固。

当学生把过去获得的知识作为领会新教材的钥匙来使用时,他的脑力劳动就最积极。

20、教学是智育极重要的手段。

教学过程中的智育成效取决于这样一些因素:学校全部精神生活的丰富,教师精神上的丰富、宽广的眼界、渊博的学识和文化素养,教学大纲的内容,教学方法的性质,学生在校和在家智力劳动的安排。

21、每个教师都应当成为学生智力的得法的、有头脑的培育者。

22、教师科学知识的不断充实,是使学生集体具有丰富的智力生活的十分重要的条件,是科学基础知识的讲授具有高度科学水平的前提。

23、文学教师在学生心灵中激发了对荣誉和真、善、美理想的赞赏之情以及对假、丑、恶事物的憎恶感之后,便竭力使每个学生去独立地阅读文艺作品,去思考社会、道德和审美问题,去思考自己人民的未来和个人的未来。

那些按其思想和艺术价值都堪称生活导师的作品,便成为男女青年的必读书籍。

24、文学使思想血肉丰满。

主观因素,即艺术形式所体现的社会道德观念和审美原则,在个人精神世界、信念和行为中的反映深度,在文学感受中起着特别重要的作用。

文学感受与人的德育紧密相关。

只有使文学作品成为生活教科书和道德标准的那种人,才能真正懂得文学。

因此,有两个因素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第一,正确选择供阅读和学习的作品;第二,文学教师应当同时也是懂得并能体察学生道德发展正确途径的教育者。

25、“书籍集中了人类思想的瑰宝并把它们传给后代。

我们将化为一捧骨灰,然而书籍却犹如铁铸石雕的纪念碑将永世长存”(艾别克语)。

26、朗读和赏听文艺作品,是一种特殊的创造过程:学生在朗读文艺作品时,使语言充满发自内心的热烈情感,他或者赞赏美好事物、高尚情操、崇高道德,或者满怀愤慨和憎恨。

正因为如此,我们认为,在课堂上或在家里朗读文艺作品是非常有意义的。

不论朗读还是默读,都是从美学上和思想上感受艺术形象的主要一步。

教师不仅要教学生读,而且也要教他感受。

学生在感受思想感情的细微差异中,同时也就在接受陶冶情操的这种特殊教育。

27、不能认为,不论用什么方法只要能使学生掌握大纲规定的教材就算达到了教学目的。

不能仅仅根据学生掌握的知识量来评价教学方法的效果。

教学目的在于,使掌握知识的过程保证最佳水平的一般发展,而在教学过程中达到的一般发展又反过来促进更顺利地掌握知识。

28、每个学生都在学习上做他能做的事,贯彻这一原则使我们能让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全面的智力发展,并防止成绩不良现象的产生。

我们决不让有才能、有天赋的孩子按低于他能力的要求进行学习。

如果本应成为大自然考察者、少年试验家、未来学者的学生落到平庸书呆子的地步,那么,那些没有表露出明显才能和天赋的学生的天分也就不会充分发挥出来了。

我们认为,让有才能和天赋的学生在他们的天分和禀赋所在的科目上和创造活动领域里超越教学大纲范围,就可以防止能力薄弱的学生出现成绩不良现象。

29、要使读书能给学生带来智力上的愉快。

如果学生有兴趣阅读学习上不要求必读的书籍,那么,他也就会有兴趣去阅读教科书。

这样,他才能在读书时熟练到不用把精力放在阅读过程上,而是全神贯注在阅读内容上。

为使读书尽早成为学生丰富的智力生活的源泉,就必须教给他们牢靠的实际技能。

30、阅读、写作、思考、观察的东西越多,他感到的学习负担也就越轻。

负担过重现象只会在智力劳动存在片面性,只是一味地进行背诵的情况下才产生。

消灭负担过重现象不能靠机械地缩减大纲规定的知识范围,而要靠,学生智力生活的内容和性质,要靠丰富那个衬托学习活动的智力生活背景。

31、学生的智力深入到某一科学领域,就会促使他在这门学科方面所知道的较之教学大纲所要求的多许多。

32、同一年龄、同一班级的学生由于个人的天资、才能和爱好倾向不同,在某一科目上所能掌握的知识量也不一样。

对那些不喜好某一科学领域的理论思维和实践活动因而掌握这方面的教材相当吃力的学生来说,这一科目的教学大纲就是知识的最高限;而对于掌握超出大纲范围的理论问题毫无困难,并对理论思维和科研性脑力劳动深为爱好的学生来说,教师则为他们确定较宽的知识面。

正确断定每个孩子的能力、才能、天资和爱好,确定他力所能胜任的难度,是教育教学过程的重要任务之一。

33、智能是在掌握知识的过程中发展的。

第一,知识就是保持在记忆中的基本真理(事实、定理、数据、各种表达、依从关系、对比关系、定义等)。

第二,知识就是对那些无须保存在记忆中的东西的理解能力,是对人类所积累并在书籍中保存下来的那些无穷无尽的瑰宝的利用能力。

34、不随意识记,是智力发展的一个极重要的条件。

它可以使智力解放出来以便进行思考,以便从思想上深人到事实和现象的本质中去。

不随意识记可以防止一个最可怕的弊病——呆读死记。

35、学生在每个年级都要背熟一定量的课文。

36、确定以理解和思考教材为目的的那种作业的性质,提出为此目的服务的独立作业的课题,是具有高度教学艺术的事情。

为此目的,教师在阐述、说明、讲解过程中,不把所学材料的各个方面全部都揭示出来,以便为学生的独立钻研留下余地。

教学技巧也正在于会为学生的思考留下教材的某个重要方面。

37、假如教师企图把实际生活中可用来解释或分析众多事实的那种规则、公式或其他概括性结论,在一节课或几节课上“赶完”,企图一下子达到学生牢固地掌握它,那就不仅必然导致知识的肤浅,而且必然导致智能的迟钝和束缚智慧的创造力。

不会应用语法规则(所谓“学生知道语法规则,但一写就错”)正是这种赶学教材的后果。

38、在每一节加深、发展和运用知识的课上,都安排有学生的创造性作业。

只有当学生学会了运用语言,即学会了作文时,他才能算是一个识字的人。

只有当学生会自己编习题时(编方程式时,创造性尤为重要),他才能最顺利地学会解题。

部分解读:差的教师只是传授真理,而好的教师则是揭示真理。

教师,最基本的任务也许是传授知识,也即真理。

对于一个不思进取的老师也够了,甚至对于一个十分敬业的老师也够了。

但是一个优秀的教师,是不会只把传授真理作为自己对于教学最高境界的追求的。

在那些优秀的教师看来,揭示真理是更高的境界。

这样的差别再于发掘,在于启示,在于把学生引入更广阔的境界中去。

教师应当不仅仅是教导者,而同时也是学生的朋友,应当和他们共同去克服困难,和他们喜忧与共。

教师首先是知识的传授者,是真理的揭示者,但这样的教师在教学上的成功难以达到。

一个好的教师,应该努力使学生喜欢自己,争取走进学生,成为学生的朋友,是他们的生活与学习上的“小帮手”。

一个成功的教师是一个善于倾听的老师,一个成功的老师是一个充满爱心和宽容心的教师。

和孩子们一起笑,一起哭,是孩子的主心骨,是他们心灵的支柱。

开发每个人的天赋和才能。

注意每一个人,关怀每个学生,并以关切而又深思熟虑的谨慎态度对待每个孩子的优缺点,这是教育过程的根本之根本。

一个好教师首先意味着他热爱孩子。

孔子的因材施教值得提倡,关注每一个学生的发展应该是教育的最高境界了。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