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天然产物化学家(二)河北医科大学药学院天然药物教研室史清文教授整理摘要:为了使大家能更好地了解我国科学家在天然药物化学领域取得的成就,本文对近代我国著名天然产物化学家的生平及主要成就做了简要介绍。
赵守训(1922.10.20~)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我国著名天然药物化学家、中草药学家、药学教育家。
长期致力植物化学、天然药品化学、生药学、药材学、中草药化学、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和中草药有效成分研究,并在编写相关教材和中草药新著以及教学方法研究上,有开拓性成绩,是我国中药、天然药物文献专家。
总结出《中国本草药物化学发展史略》,为改写“天然药物化学发展史”作出了新论证;在天然药物化学学科建设及中药整理研究方面,为考证整理和充实祖国医药学宝库,推进中药现代化,作出了突出的贡献。
他深入研究过60余种中草药,在异喹啉生物碱、三萜、二萜、黄酮等类成分方面有一定进展,鉴定出近百种具有良好活性的成分,发现新化合物130余个,在国内外专业期刊上发表论文240多篇。
梁晓天(1923.7~)1946年毕业于重庆中央大学化学工程系。
1946~1948年在家乡开元中学任教。
1948年赴美国西雅图华盛顿大学化学系研究生院学习。
1952年获博士学位,后在哈佛大学化学系任博士后研究员。
1954年9月回国。
1955年1月任中央卫生研究院药物学系副研究员、研究员。
1980被推选为中国科学院化学学部委员、常务委员、兼化学部副主任。
1982~1984年先后任北京大学和兰州大学兼职教授。
兼任《四面体》、《四面体通讯》、《四面体计算机技术》、《药用植物》等杂志的顾问编委等。
1993年当选为美国纽约科学院院士。
梁晓天一生致力于药物化学和有机化学方面的研究,经过多年奋斗,引进核磁共振新技术并简化了核磁波谱中ABC和AA′BB′系统的计算方法,使我国在这一领域的研究达到国际先进水平。
1964年他编译出版了我国第一部核磁共振谱的中文著述《核磁共振解析简论》。
1976年他将自己在核磁共振氢谱方面的研究成果进行了总结,编著了《核磁共振高分辨氢谱的解释和应用》。
他为在我国推广和应用核磁共振技术起了开拓和推动型作用,梁晓天在其研究工作中,善于应用波谱学技术测定天然有机化合物分子结构,成绩卓著。
其发表研究论文达140余篇,除了核磁共振氢谱的著作外,与他人合著(译)了《仪器分析及其在生理科学中的应用》等7部书。
1961年,他领导研究了治疗小儿麻痹后遗症和面部神经麻痹的天然产物有效成分一叶萩碱,很快就搞清其化学结构,论文和日本人几乎同时发表。
创新霉素是我国自己发现的抗生素,临床用于治疗大肠杆菌和痢疾杆菌等引起的感染,它的化学结构由梁晓天等于1975年进行了测定,该项研究也获得了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
梁晓天指导的鹤草酚及鹤草芽制剂获1987年国家发明三等奖。
鹤草酚是仙鹤草的有效成分,驱绦虫效果很好,而且无副作用。
80年代初,梁晓天等研究发现霉变甘蔗病原菌为节萎孢,它所产生的毒素是3-硝基丙酸,此项研究获1988年国家科学技术进步三等奖。
假密环菌甲素(亮菌甲素)的化学结构经梁晓天等测定为3-乙酰基-5-羟甲基-7-羟基香豆素,是治疗急性胆道感染的新药,此项研究获得了1987年国家发明四等奖。
青蒿素是我国近年来发现的一种新型抗疟药,梁晓天等利用原青蒿素的12-位羟基经一系列反应,制成青蒿素-氧-乙酸-牛血清蛋白复合物,以此为基础而建立了放射免疫测定法,为进一步研究青蒿酯的代谢和临床研究做出了贡献。
梁晓天还对克山病做了研究,并在二萜生物碱的化学结构测定和化学反应方面的研究中都取得了显著成果。
方启程(1929.11.22~)中国医学科学院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1950毕业于浙江医学院,1952.8~1954.8北京医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助教。
1958获莫斯科第一医学院博士学位。
1958年来先后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副研究员、研究员等。
方起程从事天然产物化学研究工作多年,主要研究方向为生物碱、黄酮、皂甙、三萜、紫杉烷类二萜化合物的化学成分以及应用高速逆流色谱分析和分离生物活性物质,如:抗肿瘤新药紫杉醇及其注射液的研究和开发,新药氢溴酸山莨菪碱(包括天然品654及合成品654-2),发酵培养法生产麦角新碱以及对山莨菪碱、硝酸一叶秋碱、葛根等的研究。
已在国际和国内杂志上发表论文100多篇。
主编《天然药物化学研究》。
贾忠健(1930.9.16~)兰州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
1953年毕业于南京大学化学系。
1958年北京大学获硕士学位。
长期从事天然有机化学教学和科研工作,创造性地应用现代分离、分析技术,系统研究了170余种西北药用植物(抗癌植物、有毒植物以及常用中草药)的萜、苷类等活性成分,分离得到600多种新化合物,其中25种萜类为新骨架,并在药理配合下,发现百余种有意义的抗癌、抗菌、杀虫和清除自由基的生理活性物质,揭示了它们的构效关系,其中苯丙素苷能抑制癌细胞的生长并使癌细胞转化为正常细胞。
对菊科植物倍半萜的研究作出了突出贡献。
和朱子清院士一起为我国培养了一批杰出的天然产物化学家。
共发表学术论文380余篇。
徐任生(1931.8~)中科院上海药物研究所研究员。
1963年毕业于前苏联全苏药物化学研究所,获副博士学位。
曾在日本三道利生物有机科学研究所及美国哥伦比亚大学化学系访问研究。
主要从事天然产物化学与中草药抗肿瘤、免疫调制及其他生物活性成分的化学研究,运用新技术分离中草药化学成分与解析结构,已发现新化合物近百个,特别是在百部生物碱的研究方面居世界领先水平。
曾多次应邀在国际学术会议上作报告。
因创制抗癌新药羟基喜树碱获1977年上海市重大科技成果奖。
因对甘草查耳酮等活性成分的研究,获1982年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
代表性著作有主编《中草药有效成分的提取与分离》及《天然产物化学》等,已发表论文80余篇,代表作有《甘草查耳酮的分离、结构与全合成》、《Studies on some New Stemona Alkaloids》、《土贝母化学成分的研究》等。
于德泉(1932.10.22~)1956年毕业于北京医学院药学系药物化学专业。
现任中国医学科学院、中国协和医科大学药物研究所研究员,博士生导师,中国工程院院士,《亚洲天然产物研究杂志》副主编(英文)和《Planta Medica》编委。
于德泉是我国现代著名天然产物化学家。
他完成50多种中草药中的化学成分研究,发现了200多种新化合物并确定其结构,其中不少显示生物活性。
他首次发现天然抗疟药青蒿素结构中过氧键为抗疟有效基团。
在国内率先用近代2D-NMR技术研究天然产物化学结构并加以推广。
他还进行了中药藁本化学基础研究,在番荔枝科植物抗癌有效成分番荔枝内酯的研究方面取得了卓有成效的成绩。
已发表论文260多篇,编著出版科技参考书4册。
周 俊(1932~)1958年毕业于上海华东化工学院。
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所研究员,中国科学院院士。
曾任中国植物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新药评委、中科院新药专家委员会副主任。
周俊较早地创造性地将植物化学与植物亲缘系统及分布相结合,为药用植物资源的利用及化学的发展作出了贡献。
在近40年中,他系统地进行了薯蓣属、人参属、重楼属、白前属、天麻属、乌头属及石竹科若干属的甾体、三萜、酚类、环肽及配糖体的研究,发表学术论文200多篇,著作1部,发现药用植物的新化学成分350个。
他率先在国内系统开展植物配糖体研究,1990年首次发现环肽配糖体。
复杂带脂基糖链三萜配糖体和植物环肽的研究是近年的研究特色。
他发现了18个有应用前景或重要生物活性的化合物,若干研究成果已在生产上长期应用(如盾叶薯蓣、秋水仙碱、天麻素、宫血宁等)并产生了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他主持的“资源植物化学研究”获得1988年国家自然科学四等奖。
他和贾良智共同主编的《中国油脂植物》获得1990年国家自然科学三等奖。
此外,还先后获省部级奖9项。
他从1961年起研究云南一种著名复方成药,现其主要活性化学成分已清楚。
近年他提出中药复方是多靶作用机理的组合天然化学库的思路,引起学术界重视。
周俊对昆明植物研究所的学科发展、科研组织及人才培养方面也作出了很大的贡献。
闵知大(1932~)中国药科大学教授、博士导师,著名天然药物学家。
1955年毕业于四川医学院药学系,同年考取南京药学院研究生,1957年留南京药学院(现中国药科大学)任教至今。
闵知大教授长期从事天然药物化学的教学和科研。
1970年以前主要对生物碱进行研究,其发现的蝙蝠葛苏林碱经我国学者研究证明为优良的钙拮抗剂,还提出了用双苄基异喹啉生物碱作为千斤藤亚属化学分类标志物。
1970年后转向萜类化合物的研究,是我国第一个研究紫杉烷二萜的学者。
在研究唇形科植物中发现了多种具有昆虫拒食活性的二萜,随后着重对大戟科植物中的二萜进行了系统研究,在甘遂、狼毒大戟、月腺大戟等植物中分离了多种二萜,特别是在甘遂中发现了多种大环二萜。
在研究川楝子中的楝烷时, 还发现了能促进神经突轴生长的化合物。
自1980年以来在国内外共发表论文近150篇,发现新化合物100多个。
参编了《天然产物化学(第二版)》。
姚新生(1934.10.24~)1955年毕业于东北药学院药学系。
1983年于日本东京大学获得药学博士学位。
现任沈阳药科大学教授,中国工程院院士。
是我国现代著名的中药及天然药物化学专家,长期致力于中药与天然药物活性成分及其应用开发研究。
近二十余年来,先后从中药薤白、人参、荜解、银杏叶等中先后分离鉴定了500余种化合物,已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其中91篇被SCI收录。
研制开发新药4项,主编出版了《有机化合物波门类解析》、《超导核磁共振波谱解析》及《天然药物化学》等专著及教材4部。
孙汉董(1939.11~)1962年毕业于云南大学。
1988年获日本京都大学药学博士学位。
曾任中国科学院昆明植物研究所所长,现任该所研究员、植物化学国家重点实验室学术委员会副主任,中国科学院院士。
是我国著名植物资源和植物化学家。
孙汉董系统地研究了我国唇形科香茶菜属、红豆杉科、五味子科、樟科、伞形科及地衣类等科属的230余种植物的资源和次生代谢成分,阐明了这些植物的化学物质基础,发掘了一些新的资源,发现了系列新骨架及新类型化合物800多个,有开发应用价值的化合物20余个,发展了萜类化学,丰富了天然化合物的内容。
率先发现并阐明了冬凌草活性成分冬凌草甲素、乙素的结构,揭示了冬凌草的化学成分和生物多样性,推动了冬凌草作为抗菌消炎和抗癌药物的广泛开发应用。
还开发了中国橡苔、新型昆虫驱避剂、咽康舒等药物,治疗脑血管疾病新药灯盏细辛酚注射剂已完成Ⅲ期临床研究,并已申报新药证书。
已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共发表论文540余篇,其中SCI收录280余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