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语文荔枝图序课件
• 古代另有一种序是惜别赠言的文字,叫作“赠序”,内容多是对于所赠亲友的赞许、推重或 勉励之辞,如宋濂的《送东阳马生序》即是作者写给同乡晚辈的赠序。还有一种是写在诗歌 前面的序,叫“诗序”,多交代所咏故事的有关内容或作诗的缘起。如汉乐府《孔雀东南 飞》、白居易的《琵琶行》、姜夔的《扬州慢》,前面都有一段序。
• ⑶桂:常绿小乔木,叶为椭圆形,与荔枝叶相似。 • ⑷冬青:冬天是绿的。 • ⑸华(huā)如橘:花朵像橘树的花朵。橘,常绿乔木。华,通“花”。 • ⑹春荣:春天开花。荣,开花。 • ⑺实:果实。丹:朱红色,像丹砂一样。
课文注释
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 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了解文体
• 序文指作者对作品的引言,通常用以说明下面要说和写的主题和范围、宗旨和经过,通常写 在内容前面,也指别人所写的对作品的介绍或对本书内容的评论
• 序文即序,又名“序言”“前言”“引言”,是放在著作正文之前的文章。 作者自己写的 叫“自序”,内容多说明写书的目的及成书经过;别人代写的序叫“代序”,内容多介绍和 评论该书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前者如鲁迅的《<呐喊>自序》,后者如毛泽东的《<农 村调查>序言》。
熟读生字
峡 ( xiá ) 帷盖 ( wéi gài) 枇杷 ( pí pa) 壳 ( Ké ) 紫绡 ( xiāo)
缯 ( zēng )
绡 ( xiāo ) 瓤 ( ráng ) 醴酪 ( lǐ lào) 华 ( huā )
朗读课文
荔枝图序 唐代:白居易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 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 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 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 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 作比较 如: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 • 打比方 如:瓤肉莹白如冰雪。
荔枝叹 作者:苏轼 十里一置飞尘灰,五里一堠兵火催。 颠坑仆谷相枕藉,知是荔枝龙眼来。 飞车跨山鹘横海,风枝露叶如新采。 宫中美人一破颜,惊尘溅血流千载。 永元荔枝来交州,天宝岁贡取之涪。 至今欲食林甫肉,无人举觞酹伯游。 我愿天公怜赤子,莫生尤物为疮 。 雨顺风调百谷登,民不饥寒为上瑞。 君不见, 武夷溪边粟粒芽,前丁后蔡相宠加。 争新买宠各出意,今年斗品充官茶。 吾君所乏岂此物,致养口体何陋耶? 洛阳相君忠孝家,可怜亦进姚黄花。
荔枝的人看的。识,认识,见过。
课文注释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 译文: • 元和十五年的夏天,南宾郡的太守白乐天,让官画工画成一幅荔枝图,并写上这篇序,这是为了告
诉没有见过荔枝的人以及见过不到三天的人。
文言知识
1.通假字:
华如橘 : “华”通花 ,花朵
课文注释
元和十五年夏,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 ⒁元和十五年:即公元820年。元和,唐宪宗年号(806—820)。 • ⒂南宾守:南宾郡太守。南宾,又名忠州(今重庆忠县)。 • ⒃工吏:在官府当差的工匠,这里指画工。图而书之:画好画,题上字。 • ⒄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是为没有见过荔枝和虽然见过荔枝但没有摘下一二三天的
创作背景
此文作于元和十五年(820)夏,当时白居易在忠州。荔枝出产在广东、福建等省,唐朝 时在长江三峡一带也有出产,在北方难以觅到。据《新唐书·杨贵妃传》记载:“妃嗜荔枝, 必欲生致之,乃置转传送,走数千里,味未变,已至京师。”但在当时,一般北方人是很难一 睹荔枝芳容的。白居易于元和十四年(819)任忠州刺史,第二年命画工绘了一幅荔枝图,并 亲自为之作序。
课外拓展
痏
课文注释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 熟。
• ⑴巴峡:指唐代的巴州和峡州,在今四川省东部和湖北省西部。这里作者只说“荔枝生巴峡间”, 其实中国生产荔枝的地方还有福建、杭州等地。
• ⑴团团:圆圆的。帷盖:周围带有帷帐的伞盖,围在四周的部分叫“帷”,盖在上面的部分叫 “盖”。
作者:白居易
荔枝图序
新课导入
• “日啖荔枝三百颗,不辞长作岭南人” (宋朝苏轼《惠州一绝》) • “甘露凝成一颗冰,露浓冰厚更芳馨” (范成大的《新荔枝四绝》) • “蜀中荔枝出嘉州,其余及眉半有不” (苏轼) • “一骑红尘妃子笑,无人知是荔枝来” (唐杜牧《过华清宫绝句》第一首) • 古往今来形容荔枝的诗句数不胜数,当然也有不少的画师将荔枝绘于纸上流传
• 译文: • 荔枝生长在巴州和峡州之间一带地方。它的树形呈圆的形状,很像古代用来遮蔽东西的“帷盖”。叶
像桂树的叶,冬季还是绿色的;花像橘树的花,在春天开放;果实的颜色像丹砂那样红,夏季成熟。 果实聚成簇,像葡萄,核像枇杷的核,壳像红绸,膜像紫绸,瓤肉像冰雪一样晶莹,洁白,浆液像醴 那样甜,像酪那样酸。关于荔枝的情况,大概也就如同前面所说的情形,那实际的情况比介绍的这些 还要好。假如果实离开了枝体,一天颜色就变了,两天香味就变了,三天味道就变了,四五天以后, 色香味就全消失了。
核— 核如枇杷
壳— 壳如红缯
膜— 膜如紫绡
瓤肉— 瓤肉莹白冰雪 浆液— 浆液甘酸如醴酪
(从外到内)
保鲜— 若离本枝,一日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合作探究
•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逻辑顺序: 整体——局部 外观——内部 观赏——品尝
合作探究
作者在介绍荔枝的时候,使用了哪些说明方法? 试举例说明。
合作探究
作者写序的目的是什么? (用文中原话回答) • 盖为不识者与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合作探究
•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产地— 巴峡间 形状 — 树形团团如帷盖 树叶 — 叶如桂,冬青 花 — 花如菊,春荣 果实 — 实如丹,夏熟
(从整体到局部)
合作探究
• 本文的说明顺序是怎样的?
朵— 朵如葡萄
• ⑻朵:这里指果实聚成的串。 • ⑼红缯(zēng):红色的丝绸。缯,丝织品的总称,相当于现在的绸。 • ⑽膜:包在果肉表面的薄皮。绡(xiāo):生丝织成的绸。 • ⑾瓤肉:果肉·。莹白:晶莹洁白。 • ⑿醴(lǐ):甜酒。酪(lào):奶酪。 • ⒀去:消失。
课文注释
荔枝生巴峡间。树形团团如帷盖,叶如桂,冬青;华如橘,春荣;实如丹,夏熟。朵如葡萄,核如枇 杷,壳如红缯,膜如紫绡,瓤肉莹白如冰雪,浆液甘酸如醴酪。大略如彼,其实过之。若离本枝,一日 而色变,二日而香变,三日而味变,四五日外,色香味尽去矣。
2.一词多义: 实 而
实如丹
:果实
其实过之
:实际情况
一日而色变 识而不及一二三日者云
:表顺接 :表转折
其实过之
:它们,代词,代上面的描述
之 南宾守乐天命工吏图而书之 :代词,指这篇《荔枝图序》
文言知识
3.古今异义词: 色香味尽去矣
古义:消失,没有而书之
名词作动词 画图
下来,今天我们就看一下,白居易为荔枝图所做的序!
作者介绍
• 白居易(772年-846年),字乐天,号香山居士,又号醉吟先生,祖籍 山西太原 ,到其曾祖父时迁居下邽,生于河南新郑。 是唐代伟大的现实 主义诗人,唐代三大诗人之一。白居易与元稹共同倡导新乐府运动,世 称“元白”,与刘禹锡并称“刘白”。
• 白居易的诗歌题材广泛,形式多样,语言平易通俗,有“诗魔”和“诗 王”之称。官至翰林学士、左赞善大夫。公元846年,白居易在洛阳逝世, 葬于香山。有《白氏长庆集》传世,代表诗作有《长恨歌》、《卖炭 翁》、《琵琶行》等。
写
整体感悟
作者在介绍荔枝的时候,是从哪些方面介绍荔枝的?请根据屏幕上的提示,从文中找出 相应的词语或句子回答。
产地
巴峡间
形状
树形团团如帷盖
树叶
花
果实
叶如桂,冬青 华如橘,春荣 实如丹,夏熟
整体感悟
果实
朵
核
如葡萄 如枇杷
壳
膜
瓤肉
如红缯 如紫绡 莹白如冰雪
浆液 甘酸如醴酪
保鲜
一日而色变,二 日而香变,三日 而味变,四五日 外,色香味尽去 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