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表中成药PPT课件
【药理研究】
本品主要有松弛支气管平滑肌、增加 肺支气管灌注量、扩张外周血管、升高皮 肤温度及抗过敏等作用。
通宣理肺丸
【处方】 紫苏叶144g 前胡96g 桔梗96g 苦杏仁72g 麻黄96g 甘草72g 陈皮96g 半夏(制)72g 茯苓96g 枳壳(炒)96g 黄芩96g。
【剂型规格】 大蜜丸,6g/丸。
【组方分析】
君药---麻黄、桂枝:发汗解表,且麻黄宣 肺平喘,桂枝温阳化饮。
臣药---干姜、细辛:温肺化饮,兼助麻桂解 表。
佐药---五味子:敛肺止咳, 白芍:敛阴和营,合而防诸药温燥伤津;
半夏:燥湿化痰,和胃降逆。
使药---炙甘草益气和中,又能调和诸药,兼佐 之用。
诸药相配,开中有合,宣中有降,使风寒去, 营卫和,水饮除,共起解表化饮、止咳平喘之功。
第一章 解表中成药
概念:凡以解表药为主所组成,具有发 汗、解肌或透疹等作用,用于治疗表证的 中成药,称为解表中成药。属于“八法” 中“汗法”的范畴。
分类与适应证: 1、辛温解表类:具有发散风寒的作用,适用
于外感风寒表证,以及疮疡、水肿、疟疾、痢疾 等疾病初起时见风寒表证者。代表药如小青龙合 剂、九味羌活颗粒。
【使用注意】阴虚气弱者慎用。
【质量控制】
(1)显微鉴别本品的组织特征(详见2005年版 《中国药典》)。
(2)薄层色谱法鉴别甘草。 (3)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本品每1g含黄芩以黄 芩苷(C21H18O11)计,不得少于5.0mg。
【药理研究】 药理实验研究证明本品主要有解热、 镇痛、抗炎、抑菌、抗病毒等作用。
【功效】 解表散寒,宣肺止咳。 【主治】 风寒感冒证。
风寒束表---发热恶寒,鼻塞流涕,头痛无 汗,肢体酸痛,舌淡苔薄白, 脉浮。
肺气不宣---咳嗽
【组方分析】 君:麻黄、紫苏叶---发散风寒,宣肺止咳。 臣:桔梗、前胡----宣肺止咳 苦杏仁--降肺化痰止咳 佐:黄芩---清泄肺热; 枳壳---理气宽胸; 法半夏、茯苓、陈皮---燥湿化痰。 使: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共起解表散寒,宣肺止咳之功。
2、辛凉解表类:具有疏散风热的作用,适 用于外感风热表证或温病初起,以及疮疡、麻疹、 水肿等疾病初起时见有风热表证者。代表药如银 翘解毒丸、桑菊感冒片等。
3、表里双解类:具有疏散表邪,又有清里 或温里的作用,适用于表证未解,兼有里证者。 代表药如防风通圣丸、葛根芩连片等。
4、扶正解表类:既有发散表邪的作用,又 有扶助正气的作用,适用于既有外邪袭表出现表 证,又兼正气不足者。代表药如参苏丸。
里热内蕴---口干或微黄
组方分析: 君药---羌活,散表寒,祛风湿,利关节。 臣药---防风、苍术,祛风散寒,发汗除湿。 佐药---细辛、白芷、川芎散寒祛风、宣痹 以止头身疼痛; 生地、黄芩,清泄里热,并防诸辛温 燥烈之品伤津之弊。 使药---甘草调和诸药。 全方具发汗祛湿,兼清里热之功。
【临床应用】 临床用于感冒、急性荨麻疹、 风湿性关节炎、坐骨神经痛、肌纤维组织 炎、颜面神经麻痹等属外感风寒湿邪,兼 有里热者。
辛温解表中成药
一、共同点: 1、功效:发散风寒 2、主治证:恶寒发热、头痛、身痛、鼻寒 流涕等。 九味羌活丸、小青龙合剂、通宣理肺丸
不同点: 1、兼证不同 九味羌活丸:外:风寒兼湿,里:兼热 小青龙合剂:内兼水饮 通宣理肺丸:兼肺气郁闭较重 2、症状不同 疼痛较重、咳喘较重、水饮较重
九味羌活颗粒
【临床应用】 临床用于感冒、气管炎、支气 管炎等属风寒感冒者。
【使用注意】 孕妇慎服。
【质量控制】
(1)显微鉴别本品的组织特征(详见2005年版 《中国药典》)。
(2)薄层色谱法鉴别麻黄、紫苏叶、黄芩。
(3)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本品含麻黄以盐酸麻 黄碱(C23H28O11)计,水蜜丸每1g不得少于 0.30mg;大蜜丸每丸不得少于1.2mg。
小青龙合剂
【处方】 麻黄125g 桂枝125g 白芍125g 干姜125g 细辛62g 甘草(蜜炙)125g 法半夏188g 五味子125g。
【剂型规格】 合剂,100ml/瓶。 【用法与用量】 口服,一次10~20ml,一日
3次,用时摇匀。
【主治】 外寒内饮证。 外感风感---恶寒发热,无汗,身体疼痛, 头面四肢浮肿,脉浮。 痰饮犯肺---喘咳,痰多而稀,或痰饮喘 咳,不得平卧,或,舌苔白 滑。
5、解表中成药多用辛散轻扬之品,往 往含有挥发油类活性成分,制备时不宜高 温或长时间提取,最好采用先行提取挥发 油的处理方法,以保持较好的药效。
表证分析
一、病机分析 1、邪气侵犯部位:肌表 2、相关脏脏:肺 3、器官:鼻、咽喉
二、主要症状 1、肌表症状:恶寒发热、头痛身痛 2、脏腑症状:咳嗽 3、器官症状:鼻寒、流涕、咽痛
【处方来源】2005年版《中国药典》。 【处方】
羌活150g 防风150g 苍术150g 细辛50g 川芎100g 白芷100g 黄芩100g 甘草100g 地黄100g。 【剂型规格】 颗粒剂,15g/袋。
【功效】 解表除湿,兼清里热。 【主治】 外感风寒湿邪,兼有里热证。
风寒湿外袭---恶寒发热,肌表无汗,头 痛,肢体酸痛,舌苔白脉 浮。
使用注意:
1、临床须辨别表、里、邪、正、寒、热, 适当选药。
2、服药后宜避风寒,或增衣被以助出汗, 但以遍身微汗出为佳。假使汗出不能遍身, 或大汗淋漓,都不适宜。因汗出不畅,病 邪不解;汗出太多,易耗气伤津,严重的 可导致亡阴亡阳。
3、忌食生冷、油腻食物,以免影响药 物的吸收及药效的发挥。
4、表证未尽,而又出现里证者,一般 应先解表,后治里;表里俱重者,则应表 里双解。
【临床应用】
临床用于感冒、肺炎、百日咳、慢性支 气管炎、支气管哮喘、过敏性鼻炎、水肿、 肺心病等属外寒内饮者。
【使用注意】
凡是风热咳喘及正气不足的虚喘不宜用, 阴虚干咳无痰者慎用。
【质量控制】
(1)显微鉴别本品的组织特征(详见2005 年版《中国药典》)。
(2)薄层色谱法鉴别麻黄、白芍、甘草。
(3)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本品每1ml含 白芍以芍药苷(C23H28O11)计,不得少 于0.30m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