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泻下中成药12345精品PPT课件

泻下中成药12345精品PPT课件


大承气(汤)颗粒
【方源】东汉《伤寒论》;《中成药新用途》72页。 【组成】大黄、厚朴、枳实、芒硝。 【规格】颗粒:每袋30g。 【用法】口服:30g,1或2次/日,开水冲服。若用
于手术后通便,则剂量减半。
大黄
厚朴
枳实
芒硝
【主治】 阳明腑实证
伤寒邪气
内传 化热
邪热与燥屎互结成实 — 大便秘结;
热结肠胃 气机壅滞 脘腹痞满,胀痛拒按; 热结津伤 — 口燥咽干,苔燥;
【使用注意】
❖ 阳明腑实证者禁用。 ❖ 阴虚便秘者慎用。
麻仁丸(胶囊)
【方源】东汉·《伤寒论》; 《中国药典》2005年版603页。
【组成】火麻仁200g、白芍200g、枳实(炒)200g、 大黄200g、厚朴100g、苦杏仁100g
【规格】大蜜丸:每粒9g;胶囊:每粒含生药0.5g,
每瓶装60粒。
泻下中成药
【概念】
凡以泻下药为主组成,具有通便或逐水等作 用,用于里实积滞证的一类中成药,称为泻 下中成药。属于“八法”中“下法”的范畴。
【分类】
❖ 寒下----热结证(即里热积滞实证)。 代表药如大承气(汤)颗粒。
❖ 温下----寒结证(即里寒积滞实证)。 代表药如大黄附子丸等。
❖ 润下----燥结证(即肠燥津亏之便秘证)。 代表药如麻子仁丸。
大黄 — 荡涤泻下,攻积通滞(制性存用) 附、黄相配,以温制寒,温中阳,下冷积 臣:干姜 — 助附子温中阳以散寒凝; 佐:人参 — 补脾益气,防大黄泻下伤中; 使:甘草 — 和中调药 * 配伍要点: · 大黄的作用特点; · 附子 + 大黄; · 本方乃四逆汤 + 人参、大黄而成。
【现代应用】
❖ 肠痈 (急性阑尾炎) ❖ 肠粘连 ❖ 急性绞窄性肠阻梗 ❖ 胆道蛔虫症 ❖ 消化性溃疡
❖ 逐水----水结证(即水饮壅盛于里之实证)。 代表药如十枣丸。
【使用注意】
❖ 里未成实者,不宜用泻下中成药。 ❖ 里已成实,但表邪未解者,亦不宜单独应用泻下中
成药。此时,宜采用“先解表,后治里”,或表里 双解之法。 ❖ 泻下中成药除润下中成药较为和缓外,其余均属峻 烈之药,因此,年老体弱、孕妇、产妇均应慎用或 禁用。 ❖ 泻下中成药大都易伤胃气,应用时宜“见效”即止。
脾阳不足 寒邪积滞 阻结肠中
传导失司— 大便秘结,苔白脉沉弦; 气机壅滞 — 腹痛,脐下绞痛,绕脐不止; 阳气不达 — 喜温(得温则减)手足不温
【病机】 脾阳不足,寒积内结(肠胃)
* 素体脾阳不足或过食生冷,损伤中阳
阴寒内盛,积滞不行 寒积内结,大便秘结
【治法】 攻下寒积,温补牌阳
方解
君:附子 — 温壮脾阳; — 温散寒凝,以宣通寒积;
温脾丸
【方源】唐·《备急千金要方》; 《中成药新用途》77页。
【组成】大黄、附子、干姜、人参、甘草 【规格】蜜丸:每丸9g ;水泛丸:每丸0.1g。
附子
干姜
人参
甘草
【用法】
口服: (1)蜜丸,1丸(9g)/次,2或3次/日,
温开水送服。 (2)水泛丸,10g/次,3次/日。
【主治】脾阳不足,寒积中阻之便秘证。
枳实 下气破气,行滞消胀, 厚朴 助黄、麻以降泄通便 使(兼):蜂蜜 — 润燥滑肠,调和诸药 * 配伍要点: · 方中既滋液润肠,又泻热导滞,攻润相合; · 本方乃小承气汤 + 麻、杏、芍、蜜而成
【现代应用】
❖ 蛔虫性肠梗阻 ❖ 肛肠术后并发症
十枣丸(散剂、胶囊)
【方源】东汉·《伤寒论》; 《现代中成药》70页。
粘连性肠梗阻 腹膜炎
【使用注意】
❖ 孕妇禁用。 ❖ 年老及体弱者慎用。 ❖ 本药作用峻猛,易伤正气,宜中病即止。
大黄附子丸
【方源】东汉·《金匮要略》; 《中成药新用途》78页。
【组成】大黄、炮附子、细辛 【规格】丸剂:大蜜丸,每丸9g,每盒装10丸;水
泛丸,50粒6g,每瓶150g。
炮附子
细辛
【用法】
精,上归于肺,通调水道,下输膀胱,水精四布,五
经并行。是脾主为胃行其津液也。”
【病机】肠胃燥热,脾津不足
【治法】润肠泻热,行气通便
方解
君:火麻仁 — 滋脾润燥,滑肠通便 臣:杏仁 — 苦泄降气,润肠通便;
白芍 — 养阴以助润下; * 麻、杏、芍合用,养阴增液,润肠通便 佐:大黄 1.悬饮证 上迫于肺 咳嗽痰唾,短气,甚则不得卧;
水饮内停 饮停胸胁 胸胁牵引作痛, 邪气壅盛 气机阻滞 — 心下痞硬;
口服: (1)大蜜丸,1丸/次,2或3次/日; (2)水泛丸,6-9g/次,3次/日,温开水送服。
老年人及儿童酌减。
【功效】
温里散寒,通便止痛。
【主治】
寒积实证。症见便秘,脐腹冷痛或胁下偏痛, 苔白,脉紧弦。
【现代应用】
❖ 三叉神经痛 ❖ 慢性结肠炎
【使用注意】
❖ 孕妇禁服。 ❖ 中医辨证属湿热夹积滞中阻者慎用。
【组成】芫花、甘遂、大戟、大枣 【规格】水泛丸:每粒3g;散剂:每包2g;
胶囊:每粒含生药0.5g。
芫花
甘遂
大戟
大枣
【用法】
口服: (1)水泛丸,1丸/次,温开水送服或米汤送下; (2)散剂,体质强壮者,2-4g/次;体质较弱者,
1-2g/次;早晨空腹服,1次/日; (3)胶囊,3-4粒/次,1次/日,温开水送服。
* 黄、硝相须为用,攻柔相济,清泻热结力强, 燥、实并治。
佐:枳实 — 破气散结,消积除痞。 厚朴 — 宽肠下气,消胀除满
* 枳、朴相配,助黄、硝以推荡积滞,攻下热结。 * 配伍要点: 大黄的作用特点;
大黄 + 芒硝; 泻下与行气并用,泻下力强。
【现代应用】
急性胆道感染 急性肠梗阻
急性阑尾炎
肠麻痹
胃腑
燥热浊毒上冲 — 或发热、谵语; 热积内结 — 舌红苔黄厚而燥,脉沉实
* 证候特征:燥、实、痞、满俱在(阳明腑实证)
【病机】 热邪、积滞壅结肠胃; 热盛津伤。
【治法】 泻下泄热,行气消积。
峻下热结(急下存阴)。
方解
君:大黄(后下)— 苦寒泄热,清泻肠胃积滞。 臣:芒硝 — 咸寒泻热,软坚润燥通便。
火麻仁
白芍
【用法】
口服: (1)大蜜丸,9g/次,1或2次/日,
温开水送服; (2)胶囊,3粒/次,2次/日。
【主治】脾约证。(胃肠燥热,津液不足之便秘证)
胃有燥热,脾津不足(胃强脾弱)
脾的功能为胃所约束(脾约)
津液输布失调
(肠道失以濡润) (但输膀胱)
大便干结
小便频数
*《素问》:“饮入于胃,游溢精气,上输于脾,脾气散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