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历史教学与史料

历史教学与史料

和科研中最基本的要素。

史料是历史的载体,是历史教学和科研的出发点,离开了史料也就无所谓历史的存在。

“课堂中使用史料的核心意义如下,由于学生不能尽是被教导固化的知识,还应该被教导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而这涉及了让学生自己去运用史料,因为唯有透过运用史料的实际经验,学生才能真正掌握探究历史知识的方式。

”[①]目前对于在中学历史教学中史料的选择和运用已经有了较为彻底的研究。

但是总的来看,目前对此的研究侧重于史料的选择和局限于使用史料教学的意义探讨,而没有进一步深入到史料的编辑、呈现以及叙述等方面。

如龚爱琴的《在史料教学中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2005年第2期)、杜奎英的《史料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课程教材改革》2005年10月)、何珏的《课改背景下史料教学作用新探》(《政史地教学》2004年10月)、(《宁波大学学报》2005年10月)等。

选择材料固然重要,但再好的材料也是需要经过教学中的呈现和解析,才能够实现其最终的意义。

因此进一步深入到史料教学中史料的具体编辑过程、呈现过程的探讨和研究,实具有极其重要之意义。

二史料逐步展现的过程。

史料的呈现包含两个方面的内容即史料呈现的形式和史料呈现的顺序。

由于史料载体的多样性,使得史料的呈现也多样化。

根据史料载体的类型,我们可将史料呈现形式分为图片型、文字型、影视型和实物型。

图片型史料包含诸如照片、图表、表格等,这种类型的史料具有直观性、形象性等特点,其便利之处就是能够对学生形成视觉冲击,吸引学生注意力,培养学生读图、识图等能力。

这种类型材料的弊端之处就是难以培养学生抽象的逻辑思维。

影视型材料和实物型材料也有相似的特点。

文字型的史料比较抽象化,难以吸引学生兴趣,但却能“逼迫”学生开动脑筋,调动其逻辑思维进行思考,找出其中的关联和主旨所在。

关于材料的呈现顺序,目前国内研究的成果相对较少,而国外的研究则相对先进一点。

如美国伊利诺州立大学的弗雷德瑞克·德雷克和印第安大学的莎拉德·雷克布朗提出了三次序材料教学法。

根据材料自身的价值和提供材料的目的将呈现的材料分为三个等次,依次呈现。

其研究成果在美国和中国等部分中学和大学进行了实验,取得了一定的成果,得到部分专家的肯定。

但是根据两位作者的建议,“它可以被有限地使用(也许每学期一次或两次)”[②]。

三次序材料教学法的使用需要充足的准备时间,对教师和学生都提出了较高的要求,并且在时间上要求比较充裕的保证。

的可能性,但是其思路和方法却值得我们借鉴。

因此将其精神和方法加以改造,以期符合我国目前的历史教学实践,是值得尝试的有益之举。

三次序材料教学中将使用的资料分为第一、第二、第三次序。

所谓第一次序材料是最基本的原始材料。

第二次序的材料主要是质疑或支持第一次序材料观点和思想的材料。

第三次序的材料是由学生找到的可以佐证第一次序材料的材料。

对于学生的评价主要是看他们如何找到这些材料以及这些材料的价值如何。

三次序材料的划分,既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同时又关注中学学生的既有认知水平,考虑到史料教学的评价问题,既承认材料来源广泛性,同时又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搜集材料。

其思想理念颇符合我国目前进行的新课改强调启发学生思维、培养创新能力和动手能力的主题,其为中学历史的教学途径和方法开辟了一条新的尝试。

但是其对教师以及教学条件的要求又超过了一般中学能够提供的能力范畴,因此要谨慎的对其加以选取,以符合目前我国中学自身的教学实践。

本文试对此作一尝试,以期抛砖引玉。

三所谓第一次序材料是最基本的原始材料。

从历史研究的角度来看,这样的材料一般是研究某个历史问题时候所采用的最典型的、最常用的史料。

“材料的历史价值及其对学生的历史知识和思维的潜在作用”[③]。

也就是说第一次序材料应具有科学顶和典型性,材料应清楚的表达观点,同时应能够吸引学生的兴趣和衔接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

教学上强调帮助学生理解材料的来源,两学者称之为“来源启发式”。

选择第一次序材料时应注意到这样几个方面:学生的兴趣、是否适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即能够衔接学生原有的知识储备、材料将如何改变学生原有的历史观点、学生将使用何种方式的思维习惯以理解材料等等。

两位学者建议通常只提供1-2则这样的材料。

其思路创新之处值得肯定和借鉴。

不过其中某些方法还应进一步细化,以便于在中学历史教学中的操作实践。

在材料选择方面,历史研究中所选用的材料一般来说肯定尽可能选择第一手材料,比如事件亲历者的记述或现场的物证、现场旁观者的描述等等。

这些材料一般真实性强,但却缺乏理性分析和总结,带有很大片面性,这需要教师仔细斟酌选择。

比如分析新文化运动具体内容时候,史学界一般使用这样一段材料,以证明科学与民主是五四新文化运动两个最基本的口号[④]。

1919年1月陈独秀发表于《新青年》第6卷第1号上的《本志罪案答辩书》。

“答辩书”中有这样一段话:本志同人本来无罪,只因为拥护那德莫克拉西(Democracy)和赛因斯(Science)两位先生,才犯了这几条滔天的大罪。

要拥护那德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孔教、礼法、贞节、旧伦理、旧政治;要拥护那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旧艺术、旧宗教;要拥护德先生又要拥护赛先生,便不得不反对国粹和旧文学。

大家平心细想,本志除了拥护德、赛两先生之外,还有别项罪案没有呢?若是没有,请你们不用专门非难本志,要有气力、有胆量来反对德、赛两先生,才算是好汉,才算是根本的办法。

这是新文化运动当事者的言论,因而具有典型性和权威性,自然是研究中最常引用的材料。

这则材料的观点明确,且易于理解。

才材料问题的设计,根据三次序材料教学的要求,可以设计成:(1)这则材料的作者是谁?写作的时间是什么时候?(2)作者的立场如何?(3)作者想要解决的问题是什么?(4)材料表明作者的观点是什么?但是这则材料其字面之下的涵义却与字面意思有所差别,值得仔细玩味。

据王奇生的研究,“细察陈文之立论,意谓拥护德、赛两先生是《新青年》同人的基本立场,反对旧伦理、旧政治、旧艺术、旧宗教、旧文学等具体主张,均以此为原则。

事实上,自晚清以来,民主(民权、立宪、共和)与科学等观念,经过国人的反复倡导(各个时期的侧重点不尽相同),到五四时期已成为知识界的主流话语。

” “正因为民主与科学的威权在中国早已确立,在无人挑战其威权的情况下,《新青年》甚少讨论民主与科学”。

“陈独秀将…新文化运动‟限制在“新的科学、宗教、道德、文学、美术、音乐等运动‟之狭义范围内,而且完全将…民主‟排除在外。

”[⑤]因此,关于第一次序材料的选择方面应遵循是史学研究中最典型的、最常用的史料这一原则值得遵循,但是在具体设计问题时应巧妙的加以引导,以达到预期效果。

第二次序的材料主要是质疑或支持第一次序材料观点和思想的材料。

其来源可以是很广泛,如照片、绘画、图表、文物等。

通常提供3-5则这样的材料,其中既有支持第一次序材料观点的,也有质疑的材料。

这些材料如第一次序材料同样由教师提供。

第二次序的材料围绕第一次序材料而展开,教学上强调帮助学生理解材料上的相互印证,两位学者称之为“佐证启发式”。

还是以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为例,新文化运动的旗帜是民主与科学,第一次次序的材料已经明确的证实了这一观点,因此第二次序的材料就需要从拥护或者反对新文化运动者们那里寻找材料:材料一1946年,郑振铎在纪念五四运动27周年时即明确指出:“五四运动所要求的是科学与民主。

这要求在今日也还继续着。

我们纪念…五四‟,我们不要忘记了五四运动所要求而今日仍还没有完全达到的两个目标:…科学与民主‟。

我们现在还要高喊着,要求…科学与民主‟!”[⑥]材料二蔡元培总结林琴南对《新青年》的攻击集中于两点:一是“覆孔孟,铲伦常”;二是“尽废古书,行用土语为文学”。

这两点,当时新闻媒体的报道亦可得到印证。

如《顺天时报》报道称:“自大学校教员陈独秀胡适之等,提倡新文学,旧派学者大为反对,于是引起新旧思潮之冲突。

”《北京新报》报道称:“近时北京大学教员陈独秀、胡适之、刘半农、钱玄同诸君,提倡中国新文学,主张改用白话文体,且对于我国二千年来障碍文化桎梏思想最甚之孔孟学说,及骈散文体,为学理上之析辨。

”[⑦]这两则材料对于第一次序材料观点和思想,一则质疑,一则支持。

材料一从明确指出五四追求的是是民主和科学,并强调要继续达成这两个目标。

材料二则从当时对手反对的角度和中立者报刊报道的角度说明新文化运动在当时的影响主要集中于反孔,颠覆传统伦理和提倡白话文运动。

两则材料对于新文化运动内容和性质的定位明显不同,因此有助于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和思辨能力。

对于这两则材料,问题可以设计为:(1)材料一中郑振铎讲话的时间。

(2)郑振铎讲话肯定了新文化哪一个方面的意义?(3)材料二中林琴南和几个报刊的立场有何异同?(4)材料二中反应出新文化运动的影响在当时主要体现在哪些方面?关于第二次序材料的选择,个人认为,应尽可能的遵从观点相异的原则。

第二次序材料的主要作用是强化或者质疑第一次序材料的观点。

只要观点相异才能达到双重目标即强化既有观点,又可以培养思辨思维。

正如新文化运动的旗帜,后人将其定位于民主和科学有其自身时代的因素使然,而时人却主要感受到的却是白话文的提倡和颠覆传统思想的震撼。

历史的呈现是一个立体的过程,需要从多方面、多角度加以考察,要深入历史的现场进行体验“史家追叙真人真事,每须遥体人情,悬想事势,设身局中,潜心腔内,忖之度之,以惴以摩,庶几入情合理。

”[⑧]第三次序的材料是由学生找到的可以佐证第一次序材料的材料。

对于学生的评价主要是看他们如何找到这些材料以及这些材料的价值如何。

第三次序的材料主要考察学生对前面材料的理解程度和理解角度以及他们的动手能力,但教师应加以基本的引导,以免得学生搜集的资料过于偏离论证的观点。

具体的做法,个人以为应该以设问的做法加以引导。

还是以新文化运动的内容为例,可以这样设问:新文化运动中新思想传播的主要阵地有哪些报刊、杂志等?其代表人物的思想侧重点如何?当时国内外各阶层对新文化运动所持的立场和态度是什么?等等。

教师应该提供当时基本的描述,特别是是涉及到思想传播的载体和渠道,以免减少学生所做的无用功。

四总的来说,三次序材料教学法有其科学的一面,其对于序材料的确认和选择融合了学术研究既具有科学性和严谨性,同时又关注中学学生的既有认知水平,考虑到史料教学的评价问题,既承认材料来源广泛问题,同时又鼓励学生自己动手搜集材料。

但是这一方法失之于繁杂,正如作者所说“它可以被有限地使用(也许每学期一次或两次)”,因此将其简约化,取其思想和观念之精髓,即取其融研究与教学于一体的思路和重视细节的精微,舍其过于拘泥结论的多重性和思维的独特性。

因为中国教学改革虽然强调个性的开展,但其中仍然强调思维的共性以得出基本型的结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