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料教学是历史教学的高中历史教学的方向浙江省慈溪市实验高级中学:杨恩德学习好赵利剑老师《高中历史选修Ⅰ“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的教学研究》的最大启迪就是进一步做好,史料教学的实践,并能丰富运用模式,经过简单整理,赵老师讲座使用材料8组,分别说明了一、教学目标:主要高考涉及的史料分析1.阅读下列图文材料(2008年广东)材料一材料二九年(即太和九年,公元485年),下诏均天下民田:诸男夫五以上,授露田四十亩,妇人二十亩……(休耕轮作)所授之田,率倍之(男夫80亩,妇人40亩,亦称倍田),三易之田,再倍之(三易之田:耕种一年,休耕两年的贫瘠土地。
再倍之:男夫120亩,妇人60亩),以供耕作……十年,给事中李冲上言:“其民调,一夫一妇,帛一匹,粟二石……”于是海内安之。
—《魏书·食货志》材料三孝公用商鞅之法,移风易俗,民以殷富,国以富强,百姓乐用,诸侯亲服,获魏楚之师,举地千里,至今治强。
—李斯《谏逐客书》请回答:(1)从材料一服饰变化中,你获得的最重要的历史信息是什么?这种变化有何影响?(2)材料二反映了北魏孝文帝的哪些改革措施?这些措施实行的前提条件是什么?(3)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三商鞅为实现民“殷富”所采取的措施。
(4)结合上述材料和问题,概括指出孝文帝改革、商鞅变法内容的相似之处。
试题解析:本题第一问考查北魏献文帝改革的重要措施之一——易服色,并以此为切入点,考查学生对魏孝文帝改革意义的理解。
第二问则涉及魏孝文帝改革的另一项重要措施——均田制。
第三、四问,要求学生在掌握商鞅变法相关措施的基础上,对商鞅变法和北魏孝文帝改革进行对比。
参考答案:(1)服饰汉化;促进了北方少数民族封建化进程;加快了民族融合和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发展。
(2)推行均田制和租调制;国家控制大量的土地。
(3)废井田,开阡陌(或以法律形式承认土地私有,允许土地买卖);重农抑商,奖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4)都移风易俗;都确立了新的土地制度。
2.阅读下列材料:(2007年江苏)材料一: 仁宗之世,契丹增币,夏国增赐,养兵西陲,费累百万。
—《宋史》材料二:陛下(宋神宗)即位五年,更张改造者数千百事,……其议论最多者,五事也:一曰和戎,二曰青苗,三曰免役(也称募役),四曰保甲,五曰市易……免役之法成,则农时不夺,而民力均矣;………市易之法成,则货贿通流,而国用饶矣。
—王安石《临川先生文集》材料三:(王安石)不忍贫民而深疾富民,志欲破富民以惠贫民。
……及其得志,专以此为事,设青苗法。
以夺富民之利。
民无贫富,两税之外,皆重出息十二,吏缘为奸,至倍息,公私皆病矣。
——苏辙《栾城三集》材料四:(司马光)请更张新法,曰:“……王安石不达政体,专用私见,变乱旧章,误先帝任使,遂至民多失业,闾里怨嗟。
……敛免役钱,宽富而困贫,以养浮浪之人,使农民失业,穷愁无告。
”——《续资治通鉴长编》请回答:①北宋“积贫”原因,除材料一中涉及的以外,还有重要一项是什么?②王安石变法针对“积贫”采取的措施,除材料二中提及的以外,还有哪两“事”?依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变法取得的成效。
③依据材料三、材料四,指出王安石“新法”遭到废除的原因。
④有关王安石变法的评价,目前史学界主要有两种意见。
一是肯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一定程度上扭转了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一是否定说,认为王安石变法是一场脱离实际的变法运动。
请选择其中一种意见,发表评述。
试题解析:本题第一问考查王安石变法的背景;第二问涉及措施;第三问考查学生对王安石变法失败原因的理解;第四问属于开放型设问,要求学生对王安石变法进行评价。
参考答案:①冗官。
②农田水利法,方田均税法。
农民得以安心生产(保证生产时间);政府财政收入大为增加。
③主要原因: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引起他们的反对。
其他原因:新法在执行中存在着危害百姓的现象;变祖宗之法,遭到保守派阻挠。
④持肯定意见:王安石变法增加了国家收入,减轻了农民负担,对于改变北宋“积贫”状况起到一定作用。
持否定意见:王安石变法既损害了大官僚大地主的利益,也在一定程度上损害了百姓的利益,其变法的理念与措施脱离了当时实际。
3.阅读下列材料:(2007年宁夏)材料一:康有为在受光绪皇帝召见时称:“泰西讲求三百年而治,日本施行三十年而强,吾中国国土之大,人民之众,变法三年,可以自立,此后则蒸蒸日上,富强可驾万国”。
(摘自《戊戌变法》)材料二:戊戌变法期间,光绪皇帝共计发布变法诏令184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教育等各个方面。
对此,时任海关总税务司的赫德指出:“他们把足够的东西不顾它的胃量和消化能力,在三个月之内,都填塞给它吃了。
”康有为的《新学伪经考》和《孔子改制考》在思想上引发了极大震动,不仅顽固派坚决反对,而且不少维新派人物如唐才常黄遵宪也难以接受,帝党领袖翁同龢也斥之为“说经家一野狐也”。
因此,他的著作出版不久,即被光绪皇帝下令毁版。
(摘自《中华帝国对外关系史》等)材料三:戊戌变政,首在裁官。
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
(摘自《梦蕉亭杂记》)回答下列问题:(1)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康有为希望“变法三年可以自立”的历史背景。
(2)戊戌变法的失败有多方面的原因。
根据上述材料,分析维新派在变法中的失误之处。
试题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戊戌变法的背景和失败原因。
参考答案:(1)西方和日本变革取得成功;甲午战败,中国民族危机加深;康有为希望通过变法,独立自强,尽快摆脱被瓜分的命运。
(2)变革过程中急于求成;变法内容上贪大求全;触动了既得利益者,树敌太多;变法理论有偏颇之处,内部意见分歧。
二、教学过程,史料对于教学内容的理解意义1.明确改革的定义和基本特点。
日本明治维新、中国戊戌变法:严重的民族危机和统治危机,以戊戌变法为例,正如康有为在上书中所言:万国报馆,议论沸腾,咸以瓜分中国为言。
若箭在弦,省括即发…瓜分豆剖,渐露机芽…譬犹地雷四伏,药线交通,一处火燃,四面皆应。
自台湾事后,天下皆知朝廷之不可恃,人无固志,奸宄生心。
陈涉辍耕于陇上,石勒啸倚于东门,所在而有,近边尤众。
伏莽遍于山泽,教民遍于腹省。
……揭竿斩木,已可忧危。
——《康有为上清帝第五书》日本明治维新;戊戌变法:面临民族独立和国家近代化的双重使命,如学者所言:明治维新是……由于受到西方资本主义国家的外部压力的催化作用,为了克服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而提早发生的……,它同时面临民主革命和民族革命的双重任务,在国内,它的主要任务是摧毁德川幕府的封建专制统治,消灭封建领主的土地所有制以及在这个基础上形成的割据状态,实现国家的统一,并使日本迅速地走上资本主义的发展道路。
在国际上,它的主要任务是摆脱西方资本主义国家通过一系列不平等条约而强加给日本的殖民枷锁,克服沦为半殖民地的危机,维护日本国家和民族的独立。
—吴于廑齐世荣主编《世界史·近代史编》下卷夫近百年来,贯穿于中国历史之一中心问题,为如何求自强以御外侮。
……忧时之士感栗危惧,深怵亡国灭种之痛,于是维新运动一时大起,……—石泉《甲午战争前后之晚清政局》戊戌变法:清王朝名义上最高统治者和实际权力掌握者分离,维新派将变法成功的希望寄托于光绪皇帝身上,而清廷大权却集中于慈禧太后之手,请看慈禧太后发动戊戌政变的过程:八月初四日黎明,上诣宫门请安,太后已由间道入西直门,车驾仓皇而返。
太后直抵上寝宫,尽括章疏,携之去,召上怒讦曰:“我抚养汝二十余年,乃听小人之言谋我乎?”上战栗不发一语,良久,嗫嚅曰:“我无此意。
”太后唾之曰:“痴儿,今日无我,明日安有汝乎?”遂传懿旨,以“上并不能理万几”为辞,临朝训政。
凡上所兴革,悉反之。
——恽毓鼎《崇陵传信录》有人形容此过程为“制孤雏”,不用一兵一卒,即将光绪帝囚禁。
维新派寄厚望于光绪帝,变法怎能成功?2.关于改革的过程,应说明:在明治维新中,有一措施带有极大风险,即废藩置县。
一方面,该措施势在必行,因为:诚然,幕府倒了,大权归于朝廷了。
但是这个朝廷依然没有实力。
第一,朝廷没有兵力,现在的征东军队都是从勤王诸藩借来的。
第二,朝廷没有金钱。
……第三,朝廷又没有实际的政权。
因为各藩主拥有土地、人民,各自在自己的藩地中行使政权,任意管治,任意征取赋税。
并且各藩彼此窥视动静,在惶惶不安之中,都想保住本藩的每一寸土地。
至于对付西方列强的国策,却谁也没有功夫考虑。
这样简直不能称为一个国家的政治体制。
——[日]久米正雄著《伊藤博文时代》反观戊戌变法,则缺乏木户孝允这类成熟的政治家来主持。
在戊戌变法的关键人物中,康有为是思想家和理论家,而非政治家,正如其弟对他的评价:康有为之弟康广仁说他“规模太广,志气太锐,包揽太多,同志太孤,举措太大,当此排者、忌者、挤者,盈衢塞巷,而上又无权,安能有成?”——郭廷以《近代中国史纲》上欧洲宗教改革的意义,应强调:宗教平等的兴起正是否定宗教的划一性;复以强迫划一信仰的废案,此一运动终于发扬光大,蔚为壮观。
它不是意味着所有的人都须信仰同一上帝,也不是说所有的人都须在同一方式下信仰上帝。
相反的,它意味着人人都应有同样的自由,根据他们自己良知所指示的方式来信仰上帝——如果良知不让他们这样做的话,他们还根本有不信神的自由……在历史上,它是民主发展史的一个主要部分,如果我们要想认识民主,并用我们这个时代的词句将民主理想重新加以阐释的话,我们对它便不得不予以密切的注意。
——《余英时文集第六卷·民主制度与近代文明》对于史料的运用还有很多的工作要做,需要更好发挥好它在历史教学中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