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

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

史料教学在高中历史课堂中的运用【内容摘要】:史料是进行历史思维的基本素材和对象。

在历史教学中引进史料,有助于学生真实地、近距离地感知历史,有助于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观点。

教学中,教师要充分运用课本中的史料,精心编排,适当补充,通过学生阅读、教师讲述和精心设计的思考题拓展教材,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本文试从对老教材史料教学方法的总结与反思中,思考新课改的实施过程中史料教学的运用。

【关键词】:史料史料教学历史思维运用历史是什么?历史是过去的事情。

历史如何感知呢?我们只能借助史料中介去再现、感知、体验和理解历史,这是历史认识的一般规律,也是历史认识区别于一般认识的地方。

史料对历史认知之重要性由此不言而喻。

目前我省高中课程改革已经实施一年了,在实践过程中我们越来越体会到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地位和作用。

在《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这样规定“知识与能力”目标中“历史技能”培养(节选):○阅读历史材料的技能,包括阅读文字或图表材料,获取有效信息等;“历史思维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主要有以下目标:(节选)○能整理零散的历史材料并按一定的逻辑关系组成一个完整的历史过程;新教材中多了一些和主体课文相关的“历史纵横”、“资料回放”、“学思之窗”等栏目,这些就是史料;对它们的恰当运用将直接关系到以上目标的实现。

那么,究竟哪些是史料?史料教学有什么作用?我们应该怎样在高中历史课堂中运用史料教学?本文将从以上三个方面进行阐述。

一、史料概述何为史料?所谓史料,就是构成历史的材料,是人类历史发展过程中遗留下的痕迹。

历史上的史料汗牛充栋,有各种典籍、图表、笔记、碑文、民谣等等。

史料是历史教学的必要前提和基础。

历史教学要做到言之有据,就必须从史料出发。

(一)、史料的分类依据史学专家对史料的分类,并结合历史教学实际,史料可分为两大类,即文字史料和图片史料。

1.文字史料。

文字史料就是用文字记载的历史资料。

它可分为以下三种。

(1)原始史料。

它包括文件、日记、报告、笔记、回忆录等。

如人教版教材《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94页的一段重要史料:“万户涕泪,一人冠冕,其心尚有共和二字存耶?既忘共和,即称民贼……戮此民贼,以拯吾民。

”该史料就出自孙中山的《讨袁宣言》。

(2)撰述史料。

这类史料主要出自各种著作、典籍。

例如,人教版《中国古代史》第31页上的材料:“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

众庶街巷有马,阡陌之间成群。

”该句就出自《史记》中汉武帝的话。

(3)文艺史料。

此种史料是指用诗歌、小说、戏剧、民谣等文艺体裁反映历史的材料。

2.图片史料。

它是将实物等不能变为文字的材料,用图片形式反映的史料。

教材中的图片甚多。

有文物、古迹、图片、历史地图、数据图表、漫画等等。

《白马寺》《东汉陶船》《时局图》就是其中几例。

(二)、史料在教学中的作用关于史料的作用,国外学者有过精辟的论述。

例如美国学者把史料在教学中的作用归纳为:(1)激发兴趣;(2)“使历史变活”——使历史有生气及时代的气息;(3)加强对重要人物、事件、法律、制度及问题的认识;(4)对重要文献获得直接的认识;(5)使批判阅读能力和思维能力得以发展;等等。

再如英国学者认为史料的功能:(1)进行说明;(2)发展想象力;(3)澄清旧的问题并提出新的问题;(4)有助于发展历史的及一般的技能和认识;(5)有助于传达真实感;(6)用作证据,进行推断和解释。

那么,在实践中史料教学运用于历史课堂究竟能产生怎样的效果呢?其作用,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寓教于乐,激发学习兴趣历史教学必须从培养学生的兴趣入手。

教材中的史料,不少内容生动有趣,读来感人,可以成为激发学生学习兴趣的诱因。

例如,讲述“戊戌六君子”时,教材中有这样两段材料:“我自横刀向天笑,去留肝胆两昆仑。

”“有心杀贼,无力回天。

死得其所,快哉快哉。

”此为维新派人士谭嗣同,甘为变法流血牺牲的绝命词。

诸如此类具有吸引力的史料在教材中随处可见。

此外教材中的大量图片史料更能激发学生的浓厚兴趣,获得理想的教学效果。

2.深化教材,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历史的过去性增加了中学生理解历史的难度,很多情况下学生只是一知半解地死记教材现有结论,严重制约了其历史思维能力的发展。

史料能比较生动地反映历史的本来面貌,既深化和活化了教材,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准确地领悟历史。

如教材在叙述“隋大运河”时,对其评价问题基本没有涉及,妨碍了学生对大运河的全面认识,教学中我们不妨引入以下四则材料:史料1:“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

锦帆末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

”史料2:“帝王兴亡世几重?风流犹自说遗踪。

但求死看扬州月,不愿生归驾九龙。

”史料3:“汴水通淮利最多,生人为害亦相和。

东南四十三州地,取尽膏脂是此河。

”史料4:“尽道隋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

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

”上述四则材料虽各有片面性,但如果我们能够把它们总结起来看,却不难得出这样的评价:一方面大运河的开凿加重了人民的负担,满足了隋炀帝个人的享乐,在一定程度上加速了隋朝的灭亡;但另一方面,也在客观上有利于南北的商品交流,有利于社会经济的发展,这是不能抹杀的。

3.论从史出,增强学生自主学习和探究能力历史教学的目的是要使学生成为有思想的人,而不是让学生只是简单地记住一种答案或一种权威性的解释。

所以,教师在教学中要尽可能地让学生直接阅读一些史料,接触一些历史文献,并可根据学情,介绍各种学术观点,这样,可以使学生对历史进行直接的探索研究,教通过分析各种史料,印证课本中的结论或得出自己的看法,甚至由此及彼,自我编制新的信息网络,形成新的学习能力和动力。

例如,有位学生阅读湖北云梦秦简中的《田律》,发现它还是一部非常具体的环境保护法。

因为《田律》规定:“从春季二月开始,不准进山砍伐林木,不准堵塞林间小道,不到夏季不准入山采樵,不准捕捉幼鸟或捣鸟卵,不准毒杀鱼,不准设置诱捕鸟兽的网罩和陷井。

”据此,他认为这是世界上第一部环保法典,是我国文明古国的骄傲。

这位学生的思维就有独立性,表现了大胆而可贵的探究精神,值得大力提倡。

二、史料教学在历史课堂中的运用方法1、立足课本,充分利用教材中选取的史料在高一两册历史教材中,史料带有思考题的有31处,多在课后习题部分。

对于这些史料,有的教师采取的是有时间则讲,没时间就不讲的方式,其实不然因为这些史料基本上都是围绕教材的重点、难点内容选取的,具有情境性、典型性、深刻性和启示性,教师在备课时应该分析史料,结合教材内容,精心推敲,预先做出简明扼要的答案,把史料、思考题有机融合进教案之中,以促进难点和重点内容突破,在教学中有目的引导学生在读懂读通的基础上分析史料,最大限度地从史料中获取有效信息,结合内容简明扼要回答思考题,充分发挥史料应有的作用,培养学生历史思维能力。

如《中国近现代》下册22页有两则材料主要说明蒋介石“攘外必先安”政策,运用这道材料题,学生就很容易感知当时在蒋介石的心目中,“内匪”才是心腹之患,理解这一政策与其“不抵抗政策”之间的联系。

由此教学过程中的重点很容易突破。

利用教材引用的史料也可以把不同章节的重新组合。

例如,可以把《八一宣言》、《瓦窑堡会议的决议》、《中国共产党为日军进攻卢沟桥通电》组合在一起,使学生通过分析比较,对共产党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政策的形成有一个整体认识。

同样,也可把蒋介石在“九·一八”事变后的讲话,“七·七”事变后的庐山讲话与“八·一三”事变后国民政府的自卫宣言组合在一起,比较不同时期蒋介石对日政策的不同点,并分析其变化的原因。

这种对材料的重新组合,可以开阔学生的视野,不仅提高了分析运用材料的水平,而且有助于形成对知识的整体认识。

有时教材选取的史料并没有所设置问题,此时史料的运用上就需要教师精心设问。

只有这样,才能用好用足史料,激发学生认真阅读,积极思考。

促使学生思维向新情境的纵深推进,以更好地理解教学的难点和重点内容。

如《中国近代现代史》上册第4页有一段史料引自林则徐上书道光帝的言论:“鸦片[流毒于天下,则为害甚巨,法当从严。

若犹泄泄视之,是使数十年后,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且无可以充饷之银。

]”根据材料的信息可以设计这样几个小问题:林则徐针对什么事情上书道光帝?他的主张是什么?结合材料,简要说明他提出这一主张的理由?道光皇帝接受他的主张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提问和回答就把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能力培养有机结合一起,对教材内容有了更进一步拓展。

所以教师要更多思考推敲,对没有思考题史料也是十分重视,不轻易放过,分析史料,设计出精彩而又是切实的思考题,促进对历史教学和教学内容的丰富。

2、精心准备,恰当地补充课外史料由于篇幅等原因,高中历史教材重点和难点内容并不是都有史料及思考题的,但是教材中有些重点内容教师一下子难以说明,或者只有历史结论而没有说明的过程,使学生难以理解,所以需要史实说明,做到论从史出。

教师在备课中要充分估计到应补充史实的内容,并精心搜集补充史料来充实教材,更好的培养学生的历史思维能力。

如《世界近现代史》的第六章,说明苏东剧变的因素之一是以美国为首的西方资本主义国家势力“和平演变”,并且在苏联解体后西方国家进一步侵入原苏联和东欧地区,以促成这些国家内部的演变,但教材中仅是几行文字和一段小字,不能充分理解这些重点内容,所以教师可以补充史料:材料一:美国应该尽其所能,帮助世界恢复正常的经济状态,这是合乎逻辑的,否则,就不能有稳定的政治和有保障的和平。

我们的政策不是反对任何国家或任何主义,而是反对饥谨、贫穷和混乱。

我们政策的目的应该是恢复世界上行之有效的经济制度,从而使自由制度赖以存在的政治和社会条件能够出现。

——马歇尔在哈佛大学的演说(1947年6月)材料二:一项帮助东欧的无形的新马歇尔计划正在形成,在美国的马歇尔计划启动了被战争搞的疲惫不堪的西欧之后40多年,一个同样雄心勃勃的计划正在制定,以促进东欧的变革,——美国《世界箴言》(1991年4月)补充史料,关键在恰当,恰当的史料关键在选择。

这就要求教师广泛阅读,平时注意积累。

在必要的时候教师还可以自己着手编写第二手材料。

编写史料有二种方法:一是概述史料,对原始材料进行编辑和改写,删除所有无关的内容,提取材料中最重要的信息,形成文字或图表;二是转述史料,把一种类型的材料转换成另一种类型,比如可将文字材料转换成图表、图解,或反之,也可将深奥的古文翻译或转述成通俗易懂的文字,等等。

还有一些历史知识,光靠教师讲述,学生很难有直观、全面的认识。

这时教师就应该及时地补充史料,而今现代化的教学手段更是为教学提供了便利。

如在学习秦始皇兵马俑、敦煌壁画、战争场面、人物形象等知识时,通过多媒体将这些内容再现于大屏幕上,就能极大的培养学生的兴趣,延伸人体感官,突出个性发展,激发思维活跃,从而为培养学生创造性思维打下良好的基础。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