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教师招聘考试幼儿教育理论综合知识(第一套)

教师招聘考试幼儿教育理论综合知识(第一套)

教师招聘考试幼儿教育理论综合知识(第一套)
一、单项选择题
1.()是评价者用语言文字作为收集和分析评价资料,呈现评价结果的主要工具的评价方式。

A.定量评价
B.总结性评价
C.诊断性评价
D.定性评价
2.奥尔夫认为,音乐构成的第一要素是()
A.旋律
B.节奏
C.调式
D.内容
3.下列关于学前儿童科学实验特点的表述不正确的是()
A.科学实验的内容是生活中常见的,在儿童原有知识经验基础上所能接受的科学现象
B.需要专门的实验设备和特定的实验室
C.儿童科学实验的设备和条件简单,可就近取材
D.实验操作技术简单。

要求低
4.在小班中开展“听声音、猜东西”“气味真正多”等活动,这类活动主要是让幼儿观察和探索()
A.说话能力
B.自然环境
C.动手能力
D.人体的外部结构、功能
5.以下不属于小班儿童手工活动目标的是()
A.初步熟悉泥工、纸工等的工具、材料
B.通过玩泥、撕纸等活动,体验手工活动的快乐
C.了解纸的性质
D.能大胆地用纸按意愿撕、剪出各种物体轮廓
6.课程的基本要素是()
A.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形式
B.课程内容、课程要求、课程评价
C.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评价
D.课程方法、课程内容、课程组织、课程评价
7.体育课中合理运用的时间与课的总时间之比,指的是体育课的()
A.一般密度
B.运动密度
C.练习密度
D.单一密度
8.标志着理解性语言出现的是前语言阶段的儿童进入对语音的()
A.辨音阶段
B.辨调阶段
C.辨义阶段
D.辨声阶段
9.按照课程的表现形态来划分,可将课程分为()
A.学科课程与经验课程
B.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
C.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
D.综合课程与学科课程
10.在影响儿童科学探索的外部因素中,居主导地位的是()
A.材料
B.时间和空间
C.同伴
D.教师
11.儿童言语的形成中,出现单词阶段的年龄段是()
A.6个月~1岁
B.1岁~1.5岁
C.1.5岁~2岁
D.2岁~3岁
12.以下描述中不属于小班儿童科学教育活动目标方法技能方面的目标是()
A.帮助学前儿童学会运用多种感官感知物体的外部特征
B.帮助学前儿童学会使用简单工具
C.帮助学前儿童学会通过目测等简单方法比较物体的形体大小和数量的差别
D.帮助儿童建立对科学探索的兴趣
13.关于谈话活动的作用,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A.它激发幼儿与他人交谈的兴趣
B.它帮助幼儿习得谈话的基本规则
C.它锻炼幼儿的独白语言
D.它增强幼儿通过交流获取信息的意识
14.儿童在感受、表现音乐的过程中最普遍的形式是()
A.倾听与欣赏音乐
B.载歌载舞,唱唱跳跳
C.参与奏乐
D.歌唱活动
15.从评价对课程实施过程的影响看,它的作用是()
A.选拔作用、分层作用、鉴定作用、导向作用
B.鉴定作用、选拔作用、促进作用、诊断作用
C.鉴定作用、诊断作用、改进作用、导向作用
D.导向作用、发展作用、改进作用、选拔作用
16.下列不属于学前儿童社会教育特殊方法的是()
A.强化评价法
B.榜样示范法
C.角色扮演法
D.移情训练法
17.儿童前言语阶段的感知能力发展的水平依次为()
A.辨音水平—辨调水平阶段—辨义水平阶段
B.辨调水平阶段—辨音水平—辨义水平阶段
C.辨义水平阶段—辨调水平阶段—辨音水平
D.辨音水平—辨义水平阶段—辨调水平阶段
18.()儿童不但能准确地表现2/4和4/4的歌曲节奏,同时对三拍子歌曲的节奏及弱起节奏也有一定的掌握和理解。

A.3~4岁
B.4~5岁
C.5~6岁
D.6~7岁
19.学前科学教育内容选择的首要要求是()
A.科学性和启蒙性
B.广泛性和代表性
C.时代性
D.生活性
20.我国的学前科学教育通过专门设置的自然课程进行,是在清代()年间。

A.乾隆
B.同治
C.嘉庆
D.光绪
二、名词解释
21.过渡期
22.淋巴循环
23.社会适应
24.心境
25.重听
三、简答题
26.简述幼儿园课程目标的基本取向。

27.简述幼儿园文学作品教育活动存在的问题。

28.简述学前家庭教育在学前教育中的作用。

29.简述学前美术教育的内容与要求。

30.简述学前儿童自我意识的培养目标。

四、案例分析题
31.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这段时间班上几个男孩对插枪特别感兴趣,只要有空,就立即跑进操作区用积塑粒插起来,对其他区域的材料,尤其是美工区用来折叠的纸张理也不理。

而投放这些纸张的主要目的是希望孩子们在折纸的过程中潜移默化地获得有关几何图形的变化、组合、等分等数学方面的直接经验,这是积塑拼插所不能代替的。

怎么办?教师突然想到了一条妙计,下班后她精心用纸折了一把手枪。

第二天,当那几个男孩又在津津有味地用积塑材料插枪时,老师一下亮出了自己的“秘密武器”。

“啊!这么棒的枪!”“老师,让我玩一会儿!”“让我玩一会儿!”
“不行,我自己也要玩呀!”怎么办?几个孩子的胃口被吊得高高的……“老师,你教我们做好不好?”“好啊!想学吗?可是有点难啊!”“想!”“难点也没关系!”简直是异口同声!
于是,孩子们心甘情愿地来到了不屑一顾的美工区,全神贯注地投入了折纸活动。

材料二:幼儿在看了一部警察抓坏人的电视后,对警察叔叔敬佩之至,一连许多天,天天谈论、模仿,而模仿中又有一些偏差——仅仅是一些追追杀杀的打斗动作,以至于搞得班里闹哄哄的。

陈老师意识到从孩子们对警察叔叔的兴趣中可以引申出这样的教育目标:帮助孩子们更全面地了解警察的职责。

于是她及时调整了社会领域的教育内容,组织开展了“警察叔叔怎样工作”的活动,收到了极好的效果。

请就上面两个案例分析:将教育目标和内容变为幼儿需求的两个策略是什么?
五、活动设计题
32.小猫钓鱼
在树林旁边,有一条小河,河里有许多鱼在游来游去。

一天早上,猫妈妈带着小猫到小河边去钓鱼。

一只蜻蜓飞来了,蜻蜓真好玩,飞来飞去像架小飞机。

小猫看了真喜欢,放下钓鱼竿,就去捉蜻蜓。

蜻蜓飞走了,小猫没捉着,空着手回到了河边,一看猫妈妈钓了一条大鱼。

小猫又坐到河边钓鱼,一只蝴蝶飞来了,蝴蝶真美丽。

小猫看了真喜欢,放下了钓鱼竿,又去捉蝴蝶。

蝴蝶飞走了,小猫又没捉着,空着手回到河边,一看,猫妈妈又钓了一条大鱼。

小猫说:“真气人,我怎么一条小鱼也钓不着?”
猫妈妈看了看小猫,说:“钓鱼就要一心一意,不要三心二意,你一会儿捉蜻蜓,一会儿捉蝴蝶,怎
小猫听了猫妈妈的话很难为情,从此就一心一意地钓鱼了。

蜻蜓又飞来了,蝴蝶也飞来了,小猫就像没有看见一样,一步也没走开。

不一会儿,嗨!钓竿上的线往下沉,钓竿也动起来啦,小猫使劲把钓竿往上甩,“哎哟!”一条大鱼钓上来啦。

小猫高兴地喊了起来:“我钓到大鱼啦,我钓到大鱼啦!”
某班有几个幼儿做事三心二意,为帮助他们养成专心做事的好习惯,请设计大班“小猫钓鱼”的社会活动,通过“小猫钓鱼”的故事,让幼儿知道只有一心一意做事,才能把事做好。

要求写明活动目标、活动准备和活动过程。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