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高法出台诉讼时效制度相关司法解释
“相当‘解渴’。
” 对于9月1日,最高法颁布的司法解释,北京天同律师事务所首席合伙人蒋勇表示。
9月1日,最高人民法院颁布实施《关于审理民事案件适用诉讼时效制度若干问题的规定》(下称《规定》)。
这是我国迄今为止第一个有关诉讼时效制度的专门的司法解释。
总计24条的《规定》阐述了诉讼时效制度的立法目的,规定了诉讼时效制度适用的权利范围,并明确了诉讼时效抗辩权的行使阶段。
《规定》极大地完善和细化了我国的诉讼时效制度。
《民法通则》中的7个条文,奠定了我国诉讼时效制度的基石。
此后,有关诉讼时效的一些规定也零散地分布在不同的司法解释中,而且时间跨度漫长,“长达十几年”。
法律规定的缺失,导致司法实践中对于诉讼时效的理解多有偏差。
曾经工作于最高人民法院的蒋勇介绍说,有关诉讼时效的案件,往往各级法院的判决体现出不同的理解。
“因为有些法院倾向于保护权利人的权利,而有些法院倾向于禁止权利的滥用。
”
诉讼时效的抗辩应由当事人提出
针对目前司法实践中对于诉讼时效制度理解的不一致,《规定》进行了明确。
《规定》第三条规定,当事人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人民法院不应对诉讼时效问题进行释明及主动适用诉讼时效的规定进行裁判。
北京大学法学院教授潘剑锋介绍说,当当事人没有提出诉讼时效抗辩时,法院是否应该主动查明诉讼时效是否届满,司法实践中不同的司法机构对此有不同的理解。
根据法律,法院在受理案件时无需审查诉讼时效。
而最高法院的民诉意见也没有明确应该是由法院主动查明,还是在当事人提出之后再查明,这导致了司法实践中的不一致。
在我国司法实务界曾存在着法官主动援用诉讼时效的规定进行裁判的情况。
“这一点在实务界和学术界争议都很大。
”潘剑锋表示,诉讼时效并不涉及国家利益、社会利益或者第三者利益,只是涉及当事人的实体权利,法院不应该主动介入。
因此,在他看来,《规定》第三条显然是一个进步。
最高人民法院民二庭负责人也强调,如果人民法院主动对诉讼时效问题进行释明,则无异于提醒和帮助义务人逃债,有违诚实信用的基本原则,也有违法院居中裁判的中立地位。
此外,《规定》也明确了诉讼时效抗辩权的行使阶段。
《规定》第四条规定,当事人在一审期间未提出诉讼时效抗辩,在二审期间提出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其基于新的证据能够证明对方当事人的请求权已过诉讼时效期间的情形除外。
当事人未按照前款规定提出诉讼时效抗辩,以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为由申请再审或者提出再审抗辩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
最高院法官解释说,如果任由义务人在任何审理阶段均可行使诉讼时效抗辩权,则将出现法院无法在一审审理阶段固定诉争焦点,无法有效发挥一审事实审的功能,使审级制度的功能性设计流于形式,产生损害司法程序的安定性、司法裁决的权威性、社会秩序的稳定性等问题。
因此,司法解释结合我国民事诉讼法的相关规定对诉讼时效抗辩权的行使阶段进行了限制,原则上,义务人关于诉讼时效的抗辩应当在一审中提出,二审提出的,不予支持。
潘剑锋指出,这里涉及的是“诉讼时效究竟是事实问题,还是法律问题”。
如果是事实问题,那么在一审中必须提出来,二审中如果没有新的证据就不能再主张。
这与民事诉讼中的证据规则一脉相承。
部分条款突破现行规定
蒋勇表示,《规定》尽管只有为数不多的24条,但是有一些条款改变了现行的规定。
比如说,第21条“债务诉讼时效期间届满,保证人享有主债务人的诉讼时效抗辩权。
保证人未主张前述诉讼时效抗辩权,承担保证责任后向主债务人行使追偿权的,人民法院不予支持,但主债务人同意给付的情形除外。
”
这显然与此前通过的担保法司法解释不一致。
“这条规定显然改变了《担保法若干问题的解释》里有关连带责任保证人诉讼时效的起算时间。
”蒋勇认为,这个条款寥寥数字的修改,将对很多金融机构的交易行为产生影响。
此外,《规定》还明确了分期债务的诉讼时效。
根据《规定》第五条,当事人约定同一债务分期履行的,诉讼时效期间从最后一期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计算。
蒋勇介绍说,关于分期债务的诉讼时效,不同法院的判例很多彼此矛盾,甚至是同一个法院关于同类性质的案件的判决也不尽相同。
一些法院认为每一笔债务应该分开计算诉讼时效,还有一些法院认为应该从最后一笔债务履行期限届满之日起开始计算,还有法院采取折中立场,根据债务的独立性决定是否独立计算。
“根据过去的司法判例,甚至连最高院的判决都未能明确分期债务的履行究竟怎么计算诉讼时效。
”
尽管《规定》的出台有助于厘清司法实践中对于诉讼时效的混乱理解,但是对于一些有争议的问题,《规定》采取了明智的回避的姿态。
比如,对于无效合同的诉讼时效问题,《规定》此次就没有正面回应。
蒋勇表示,在实践中,关于无效合同诉讼时效的问题,恰恰容易引发争议。
最高院官员对此的解释是,对于这一问题,但由于在讨论过程中,关于诉讼时效起算点的问题争议颇大,未形成倾向性意见,故最高人民法院审委会决定对该问题暂不予以规定,待进
一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