少数民族民歌
课时: 1课时
教授班级:高一级
教材:人音版高中《音乐鉴赏》模块第二单元第三节《独特的民族风》执教:广东广雅中学宋曼蕾
一、教学思路:
新一轮的课程改革把“过程与体验”提到了突出的地位,在《音乐课程标准》以及《普通高中课程标准》的“过程与方法”中,就把体验放在了首位,并作了以下的表述:“音乐教学过程应是完整而充分地体验音乐作品的过程。
要启发学生在对音乐形态与音乐情感的积极体验中,充分展开联想与想象,爱护和鼓励学生在音乐体验中的独立见解。
”。
为此,一直以来,本人非常注重为每一首音乐作品设计“体验”的方法,其具体思路与想法,在本人提交的论文《体验——最优化的音乐教学方式》中已作了详细的论述。
本课同样设计了不同的体验方式,让学生真正地参与到音乐中,从而理解——音乐的风格特征,主要体现在旋律、节拍、节奏、唱法、表演形式等方面,由于各地、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地理环境、语言、生活习俗等的不同,各地、各民族的民歌都具有鲜明的音乐特点。
从而懂得民歌与生活地域、生活方式、风俗民情、语言等的密切关系。
力求把体验的过程成为学生获得认知的过程,更成为学生凭借音乐感受、体味以及领悟文化现象的过程。
二、教学目标:
1.情感态度价值观:
愿意通过音乐了解彝族、苗族、蒙古族、维吾尔族4个少数民族的音乐风格与民族文化,乐意参与各个的体验活动;能认识到民歌独特的艺术价值与生存价值,产生进一步了解少数民族民歌的兴趣与愿望。
2.过程与方法:
通过听、唱、跳、拍、模仿等体验活动,了解彝族、苗族、蒙古族、维吾尔族民歌的音乐特点,并尝试进行简单的创作与演唱。
3.知识与技能:
能归纳、罗列出4个少数民族民歌的音乐特征,并根据各少数民族民歌的不
同风格特征做出分辨或创作;初步懂得民歌与生活地域、生活方式、风俗民情、语言等的密切关系,了解其音乐特征形成的主要因素。
三、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积极参与各种的音乐体验活动
四、教学过程:
课前欣赏:腾格尔的《天堂》(熟悉旋律)
(一)彝族民歌
1.关于“民族”与“民歌”(课本P14),引出课题
2.聆听《跳月歌》,并要求学生随音乐打出拍子——5拍子
3.师:你能听出这首歌里有哪些音吗?
4.带领同学随音乐哼出基本音调:5 1 3
5.师:彝族的民歌为什么是5拍子的呢?
6.观赏《百姓跳月》的音像资料,模仿其中的动作:走三步、拍两下,并关注男士手中的乐器——“大三弦”
7.简介彝族的火把节以及“跳月”活动,并要求学生随着《跳月歌》的音乐学习“跳月”,体验5拍子的音乐
8.师:彝族的民歌为什么只有5 1 3 三个音呢?(学说彝族的方言,体会旋律特点)
9.总结彝族民歌的特点——5拍子,以5 1 3为骨干音
10.根据彝族民歌的音乐特点,让学生尝试创作一句彝族的民歌
(二)苗族“飞歌”
1.师:其实在中国还有其他的民族民歌也是主要由“1 3 5”三个音组成的2.欣赏阿幼朵的《飞歌》片断,哼出主旋律,教师用手划出高低音:
5 1 5 3 5 以及延长音
3.了解苗族人生活的地方——山区,要求学生模仿山对山的喊叫,找出喊叫的声音特点:高亢、音调拖长
4.欣赏《歌唱美丽的家乡》,找出“b3”的特色音,尝试唱准。
5.要求根据苗族“飞歌”的特点,哼出一句“飞歌”的旋律——节奏自由,以“3 5 1”、以及“b3”为特色音
(三)蒙古族“长调”
1.聆听《森吉德玛》或《辽阔的草原》,感受音乐特点,想象出演唱的地域2.要求学生仔细聆听音乐,并随演唱者的气息进行呼吸,找出蒙古族民歌“长调”的演唱特点——气息悠长、带有颤音
3.思考:蒙古民歌的唱法特点受什么因素的影响?
4.要求学生用长调的唱法,跟唱腾格尔的《天堂》,注意气息的悠长以及颤音的演唱
5.短调——《嘎达梅林》的欣赏,要求学生模仿腾格尔的演唱,体会和理解蒙古人的性格特征(机动)
6.总结与了解民歌的音乐特点表现在哪些方面?(课本P31)
(四)维吾尔族民歌
1.要求班上的新疆学生(少数民族)唱一首自己民族的民歌,并尝试说出其主要的特点
2.聆听《牡丹汗》,找出歌曲的主要特点
3.观赏维吾尔族的歌唱表演:认识唱奏结合的演唱形式与特色乐器——“手鼓”
4.欣赏《一杯美酒》,总结出三首维吾尔民歌的主要特点——欢快,带有舞蹈型。
节奏多变,常以切分音节奏为特色,并用于伴奏
5.要求学生双手拿起课本,模仿“手鼓”的演奏,用切分的节奏,为《一杯美酒》伴奏
(五)拓展与思考:
1.通过民歌,我们可以了解各民族的历史、风俗、性格及文化传统;希望能进一步关注和了解其他少数民族的音乐;
2.民歌的现状——随着经济的不断发展,民歌赖以生存的环境已经改变,会唱传统民歌的人越来越少,作为年轻的一代,作为本民族的一员,我们应该思考些什么?做些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