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语习得顺序研究
08对外汉语专业 4
– 教学法——表现为“听说法”,通过“过度 学习”实现语言的学习。 句型操练——是其典型的教学模式。 其步骤——模仿、强化、重复、形成。—— 83页
08对外汉语专业
5
+ 心灵主义语言学习理论认为,认为语言习得是人类与生俱
来的大脑语言习得机制和实际语言接触共同作用的基础上, 由学习者主动构建起来的。在这个过程中,学习者是主动 地、参与的、具有创造性的。外界因素只起辅助作用。 + 心灵主义语言学习理论的来源:儿童 – ——能够创造性的使用语言,——能够理解从未听到过的 语言,——能够使用从未接触过的语言。例子84页。 教材的例子主要是英语的不规则动词的过去时形式在儿 童阶段的运用问题: ①一些动词如 took 、 went 、 came 可以正确运用。② 2~3 岁儿童将 took 、 take 、 taken 三个独立的词,而不是视 作一个词的语法形式。③4~5岁儿童在动词后面一律加 ed ,以构成不规则动词过去时。④到 6~7 岁时,能够区 分规则动词和不规则动词的过去时的构成。
赵小军 云南大学旅游文化学院·文学与新闻系 2010-2011-2 08对外汉语专业
+ 习得顺序研究的产生,完全是为了证实或证伪心
灵主义语言学习理论关于第一语言习得中存在所 谓人先天具有“语言习得机制”,即这种机制在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中是否存在普遍的习得顺序。 + 虽然没有一个最终的答案,但这开阔了二语习得 研究的视野,加深了对学习过程本质的认识。 – 第一节 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的缘起 – 第二节 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及其基本结论 – 第三节 第二语言习得顺序研究的理论争议
08对外汉语专业
10
– 2、DULAY和BURT(1974a)的研究89也 对象:60名西班牙语儿童,55名汉语儿童 内容:书面语,英语11个功能词 方法:双语句测量法 结论:这些儿童的习得顺序很接近。认为,二语学习者的 语言应视作一种独立的“中介语”来研究,不应从一语和 二语的关系来研究。
Hale Waihona Puke 08对外汉语专业11
– 3、BAILEY,MADDEN和KRASHEN(1974)的研究90页 对象:成人 数量:73名 背景:不同母语——11种语言背景 内容:英语8个语素习得顺序 结论:成人习得语素的相对难度一致,说明成人二语学 习中采用普遍策略。 成人习得语素的准确度顺序与儿童二语语素习得顺序相 似,年龄不影响习得顺序。 二语偏误大部分是二语内部的,原因:是由普遍的语言 加工策略造成的。
08对外汉语专业
3
+ 二语习得顺序研究产生,与心灵主义语言学习理论向行为主
义语言学习理论的挑战有关。 – 一、行为主义语言学习理论-——82-84 行为主义语言学习理论认为,语言是一种行为,因此,语 言学习过程就是行为形成的过程,即行为时习惯养成的是 外界不断刺激产生的反应的结果,来源于巴甫洛夫的刺激反应理论,即条件反射理论。其观点可以概括为四点:页 83 – 1、语言本身就是一组刺激-反应(S-R chains)。如两人见 面问好:甲:你好!(刺激) 乙:你好!出去啊?(反应) – 2 、语言是一种习惯,是人类所有行为的基本部分,是在受 外界的影响逐步形成的。 – 3 、在语言学习过程中,引起内因变化的主要因素是外部影 响,即语言的行为、习惯随着外部的变化而变化。 – 4、儿童学习语言的过程:发出动作-获得结果-得到强化。
08对外汉语专业
2
+ 理解行为主义语言学习理论;心灵主义语言学习 + + +
+
理论。 了解与行为主义语言学习理论相适应的教学法。 重点掌握语言习得机制概念及特点(难点)。 理解并掌握行为主义语言学习理论与心灵主义语 言学习理论的区别。 了解:第一语言习得顺序研究结论;第二语言习 得顺序研究的范围。
08对外汉语专业 8
+ 有两个方面:
– 1、某个特定语言项目习得过程的顺序研究 – 2、多个不同语言项目习得过程的次序研究
+ 第二语言习得过程是有规则的、系统的,这是第二语言习
得顺序研究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
08对外汉语专业
9
+ 一、语素习得研究89页
– 1、DULAY和BURT(1973)的研究89页 对象:151名西班牙儿童(年龄5-8岁), 内容:口语,八个英语语素习得顺序 结论:按照自然顺序习得那八个英语语素——89页。 BROWN ( 1973 )的研究同 DULAY 和 BURT ( 1973 )的研究结 论不同, DULAY 和 BURT ( 1973 )认为不同的原因:认知能力的差 异造成的——年龄大的认知能力强,年龄小的认知能力 弱。
08对外汉语专业 7
+ 见书,通过这一内容的研究来证伪或证实心灵主义的观点
是否存在。 + 焦点:在于英语儿童在由“真正言语”阶段向后期语言发 展过程中——最突出的变化——出现了形态语素——问题: – 儿童是如何将功能词和词缀融入电报句中的? – 这个融入过程是有序的还是无序的? – 是所有儿童都遵循相同的规律? + Brown的开创性研究指出儿童掌握语素有一个从不会用到完 全掌握的时间,为此, Brown 确定了一个“ 90% ”的习得标 准:成人言语中需要使用某个语素的场合,被试儿童必须 也能使用这个语素,而且使用准确率低于90%——算儿童习 得了该语素——即成人在某场合使用 10 次正确,儿童在该 场合必须达到9到10次才算正确使用了该语素。 + 见下表。
08对外汉语专业 6
+ 儿童习得语言是一个能动的、积极的创造过程。儿童会积极
运用各种学习策略对语言现象进行分析,逐步准确地运用语 言中的各种规则。关键是,儿童能够从具体的语言现象中提 取出抽象的语言规则。例见页85。儿童的语言学习可以再五 年左右完成,只要是正常儿童,都可以在五岁左右流利使用 母语。说明这不是习惯行为能够解释的。 + 心灵主义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儿童有先天的语言习得能力— —“语言习得机制”——特点有三(85页): – 1、具有遗传属性,为人类独有。——心理学家指出儿童具 有语言习得关键期(临界期)——1岁~13岁。 – 2、能使儿童加工语言材料,判断语言体系的发展,建立抽 象规则。 – 3、可能已经具备一些普遍的语言特征——可以在所有人类 语言中找到——故许多语法属性可能是先天存在于人脑中 的,无需学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