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纵隔肿瘤的影像学

纵隔肿瘤的影像学

可沿肺间质浸润至肺内,形成自肺门 向肺野的放射状线条及小结节影。
对放疗敏感,短期内明显缩小。
71
Mediastinal lesions
Lymphoma 淋巴瘤
图片
72
胸部正位片( A )示中上纵隔增宽; 侧位片( B )示中纵隔高密度肿块
73
CT 与 MRI
纵隔内一侧或双侧,单个或多组淋巴结 增大,且融合成块。呈略低于软组织密 度, CT 值 30~40HU ,密度可不均匀。 MRI 上 T1WI 呈中等信号, T2WI 呈高信 号。
49
病理与临床
实质性畸胎瘤通称为畸胎瘤。包括外中 内三个胚层组织,内可含体内任何器官 的组织成分,软骨、骨和牙齿较多见, 瘤内可有囊性变。此型有一定的恶性倾 向。临床多无症状。虽然出生时已存在 ,一般多到青中年时期才被发现。肿瘤 较大者可有胸闷或胸骨后疼痛。
50
X 线表现
通常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多向一侧纵 隔突出;边缘清楚,可呈大分叶状;囊 壁呈弧形或蛋壳样钙化。
45
MRI 轴位 T1WI ( A ),示左前纵隔 椭圆形肿块,呈低信号,边界清楚; 轴位 T2WI ( B ),肿块呈中等高信 号
46
诊断、鉴别诊断与比较影像学
表现典型的前中纵隔实质性胸腺瘤 诊断不难,较易与畸胎瘤、胸骨后 甲状腺及胸腺脂肪瘤等区别。胸腺 瘤尚需与增生的胸腺组织相鉴别。 胸腺增生仍保持胸腺组织形态,多 数仅见胸腺密度增高。 CT 、 MRI 检查更有利于其鉴别。鉴别困难时 需行组织活检。
纵隔肿瘤
南方医院放射科 贾铭
纵隔的解剖和分区
九分法:
前纵隔:位于气管、升主动脉及心 脏的前缘,呈倒置的狭长的三角区 域;
中纵隔:相当于气管、主动脉弓、 肺门和心脏的范围;
后纵隔:食管前缘以后的区域;
2
纵隔的解剖和分区
九分法:
上纵隔:胸骨角至第四胸椎体下缘 的水平线以上;
下纵隔:第四前肋端至第八胸椎下 缘的水平线以下;
瘤内可见囊变区,斑点状或条状钙化。 良恶性均可有钙化。
肿瘤可有轻 ~ 中度强化。
33
Mediastinal lesions
Normal thymus in children
Sail-shaped s hadow
34
Thymoma 胸腺瘤
Myasthenia Gravis
重症肌无力
Mediastinal lesions
82
神经源性肿瘤
Neurogenic Tumo rs
病理与临床
神经源性肿瘤多位于后纵隔。大部分为 良性,包括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和节 细胞神经瘤。恶性者包括恶性神经鞘瘤 、节神经母细胞瘤、交感神经母细胞瘤。 成年人以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多见; 儿童多见于节细胞神经瘤和神经母细胞 瘤。多数患者无症状,部分病例可有背 痛。脊髓受压迫时出现感觉减退、麻木 等表现。
密度较淡而不均匀,瘤内可有散在不规 则钙化,亦可见短杆状骨骼或牙齿影, 为畸胎类肿瘤较特征性表现。
51
CT 与 MRI
1. 囊性畸胎瘤 表现为单房或多房影,边缘较清或呈大
分叶状,囊壁可见钙化。 囊状和含脂肪成分是本病的 CT 特征。 囊内 CT 值水样密度并见分隔。 MRI 的 T1WI 上大多呈低信号, T2WI 上
水平 和 前
平线 心 缘
线以 脏 ,
以上 的 呈
下; 范 倒

围置
;的
4

纵 隔 分 区 示 意 图
5
检查方法
1 、 X 线检查:
是诊断纵隔肿瘤的重要手段。
透视检查可观察肿块是否随吞咽上 下移动、是否随呼吸有形态改变以 及有无搏动等。
由于常见的纵隔肿瘤都有其特定的 好发部位,因而后前位和侧位胸部 摄片往往能够初步判定肿瘤的类别 。
26
MRI T1WI 示颈部甲状腺肿大,气管受 压( A 、 B )
27
冠状位像( C 、 D )示气管两侧肿 块与颈部肿大的甲状腺相连
28
诊断、鉴别诊断及比较影像学
对胸骨后甲状腺肿根据其部位及其 与颈部肿大甲状腺的关系,呈密度 均匀的实质占位等表现,一般均可 正确诊断。
29
胸腺瘤 Thymoma
MRIT1WI 中等信号, T2WI 高信 号
MRI 矢状面成像能清楚显示胸内 肿块与颈部甲状腺的关系。
18
胸内甲状腺肿
19
病例同前
20
病例同前
21
右 侧 甲 状 腺 肿
22
23
左侧甲状腺肿
24
25
胸部正位片( A )示上纵隔影增 宽,气管受压向右移位;( B ) 见上中纵隔肿块,气管受压变形 并向右移位
CT 密度分辨率较高,对显示病变边
缘征象、间质性病变与小结节样病
变较 MRI 好, CT 能清楚地显示各种
病变的钙化灶,是诊断畸胎瘤的最
佳影像方法。
8
检查方法
2 、 CT 扫描与磁共振检查 (MRI) :
MRI 在肿瘤与大血管疾病鉴别时不 需要造影剂,能够准确地显示血管 受侵情况,矢状面和冠状面的图像 能够清楚的显示肿瘤的解剖,在判 断神经源性肿瘤有无椎管内或硬脊 膜内扩展方面优于 CT 。
中纵隔:位于上下纵隔之间。
3

中 下 上 后 中 长 前分
纵 纵 纵 纵 纵 的 纵法
隔 :
隔 :
隔 :
隔 :
隔 :
三 角
隔: :
位第胸食相区位
于四骨管当域于
上前角前于;气
下肋至缘气 管
纵端第以管 、
隔至四后、 升
之第胸的主 主
间八椎区动 动
。胸体域脉 脉
椎下;弓 及
下缘 、 心
缘的 肺 脏
的水 门 的
11
纵隔肿瘤的好发部位
பைடு நூலகம்纵隔
神经源性肿瘤:
起源于外围神经-神经鞘瘤、神经纤 维瘤、神经肉瘤
神经节细胞瘤、神经母细胞瘤、节细 胞神经母细胞瘤、副节细胞瘤(嗜 铬)
骨髓外造血
12
神经源性肿瘤 食管囊肿、髓 外造血
食管、心包及支气管 囊肿、淋巴瘤、淋巴 结转移瘤、动脉瘤
淋巴管瘤
胸内甲状腺 肿
胸腺瘤
39
侵 袭 性 胸 腺 瘤
40
侧 位 胸 片
41
CT 平扫
42
CT 增强
43
T2WI ( A )示左前纵隔肿块,呈不 均 匀高信号; T1WI ( B 、 C )肿块呈等 信号,其内可见流空血管影,大血管受 压向后移位
44
T1WI ( A )示右前纵隔肿块,与前纵 隔脂肪分界清楚;冠状位像( B )清 楚显示肿块位置及与大血管结构的关 系
69
Hodgkin disease,Schematic diagram showing mediastinal lymph nodes.
70
X 线表现
气管旁和两侧肺门的淋巴结肿大。两 肺门或纵隔旁突出的肿块,边缘清、 分叶状或波浪状的融合块团,密度均 匀。
侧位胸片肿块主要位于中纵隔中上部 的气管及肺门区。
生殖细胞瘤: 畸胎类肿瘤、 精原细胞瘤、 恶性非精原细 胞瘤
13
胸内甲状腺肿
Intrathoracic Goi ter
病理与临床
胸内甲状腺肿为颈部甲状腺肿大经 胸骨后延伸至上纵隔,多位于胸骨 后方、气管前方和气管旁。病理包 括甲状腺肿、甲状腺囊肿或腺瘤。
15
X 线表现
胸骨后甲状腺肿位于前上纵隔,肿 块向一侧突出,较大者向两侧突出 ,上端与颈部肿大软组织影相连续 。
84
X 线表现
后纵隔脊柱旁沟区肿块阴影,中上纵隔 较下部多见。
肿瘤多为单发,圆形或椭圆形,部分呈 哑铃形及扁平三角形。
密度均,边缘清,可有分叶。 肿瘤压迫可引起后肋部分骨质吸收或椎
间孔扩大。
85
CT 与 MRI
后纵隔椎旁圆形、椭圆形肿块,边缘清 、光滑,密度和信号均匀一致。
呈高信号,但含脂质较多时 T1WI 上呈高 信号。
52
CT 与 MRI
2. 实性畸胎瘤 CT 和 MRI 表现较复杂,密度和信号
不均匀为其典型表现。 T1WI 脂肪成分呈高信号,软组织成分
为中等信号,水样液体呈低信号, T2 WI 上呈不均匀高信号。
53
Mediastinal lesions
9
纵隔肿瘤的好发部位
前纵隔
起源于胸腺肿瘤:良、恶性胸腺瘤 、胸腺癌、类癌、小细胞癌、淋巴 瘤等
起源于生殖细胞肿瘤:畸胎类良、 恶性肿瘤、精原细胞瘤、恶性非精 原细胞瘤、淋巴源性肿瘤
胸骨后甲状腺肿瘤(异位) 10
纵隔肿瘤的好发部位
中纵隔
气管支气管囊肿 食管、心包囊肿 淋巴源性 慢性肉芽肿 淋巴结转移癌、淋巴瘤等 Castleman 病 动脉瘤
恶性胸腺瘤侵犯心包或胸膜时,可出现 心包积液、胸腔积液及胸膜多发性结节 影,很少远处转移。
下列情况提示胸腺瘤有恶性可能:① 肿 瘤短期内明显增大;② 肿块较大有分叶 ,边缘毛糙;③ 伴有心包或胸腔积液。
32
CT 与 MRI
实质性肿块,边缘较清,通常为圆形 、椭圆形或分叶状。
CT 密度和 MRI 信号较均匀, CT 上 呈略高密度, MRI 上 T1WI 呈中等信 号或略低信号, T2WI 上为高信号。
增强扫描,一般不增强或轻微增强,以 周围轻微增强为主。
可见大血管受压、移位及气管受压变窄。 浸润至胸膜和心包时可引起积液。
74
lymphoma
75
CT 不同层面平扫( A 、 B )示纵隔 内多发对称性淋巴结肿大,融合成片 ;同层面增强图像( C 、 D )示淋巴 结轻度强化,纵隔大血管被包埋于肿 块之中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