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纵隔肿瘤影像诊断

纵隔肿瘤影像诊断


病理与临床
实质性畸胎瘤通称为畸胎瘤。包括外中
内三个胚层组织,内可含体内任何器官 的组织成分,软骨、骨和牙齿较多见, 瘤内可有囊性变。此型有一定的恶性倾 向。临床多无症状。虽然出生时已存在, 一般多到青中年时期才被发现。肿瘤较 大者可有胸闷或胸骨后疼痛。
X线表现
通常为圆形或类圆形肿块,多向一侧纵
前纵隔肿瘤
胸内甲状腺肿 Intrathoracic Goiter
病理与临床
胸内甲状腺肿为颈部甲状腺肿大经胸骨
后延伸至上纵隔,多位于胸骨后方、气 管前方和气管旁;临床上可无症状,较 大时可出现邻近结构的压迫症状。病理 包括甲状腺增生肿大、甲状腺囊肿或腺 瘤,少部分为恶性。
X线表现
为上纵隔影增宽,并有软组织影向
隔突出;边缘清楚,可呈大分叶状;囊 壁呈弧形或蛋壳样钙化。 密度较淡而不均匀,瘤内可有散在不规 则钙化,亦可见短杆状骨骼或牙齿影, 为畸胎类肿瘤较特征性表现。 肿瘤短期内增大应疑有恶性改变的可能, 但仍需除外肿瘤继发感染或肿瘤内出血
A
B
纵隔畸胎瘤。胸部正位片( A )示中纵隔影宽,
密度增高,向左肺野内突出;侧位片( B )示 前中纵隔高密度肿块,其内可见钙化;
增强检查可见轻度强化。淋巴瘤亦可侵
犯胸膜、心包及肺组织,表现为胸腔积
液、胸膜结节、心包积液、肺内浸润病
灶。纵隔内结构可受压移位。
CT不同层面平扫(A、B)示纵隔内多
发对称性淋巴结肿大,融合成片;同层 面增强图像(C、D)示淋巴结轻度强化, 纵隔大血管被包埋于肿块之中
支气管囊肿
支气管囊肿是胚胎时支气管胚芽移
胸内甲状腺肿
胸部正位片(A)示上纵隔影增宽,
气管受压向右移位;(B)见上中纵 隔肿块,气管受压变形并向右移位
诊断、鉴别诊断及比较影像学
对胸骨后甲状腺肿根据其部位及其
与颈部肿大甲状腺的关系,呈密度 均匀的实质占位等表现,一般均可 正确诊断。
胸腺瘤 Thymoma
病理与临床
胸腺瘤为常见的前纵隔肿瘤,据统
胸部正位片(A)示中上纵隔对称性增宽;
侧位片(B)示中纵隔高密度肿块
A
B
CT:
胸部CT可显示纵隔内肿大淋巴结影。淋
巴结的分布以前纵隔和支气管旁组最常 见,其次是气管与支气管组和隆突下组。 肿大的淋巴结可以融合成块,也可以分 散存在。肿块较大时中心可发生坏死, 放疗后更容易出现,并可出现钙化。
入纵隔伴发育异常所致。
临床与病理
病理上其壁的结构与支气管壁类似。内
壁可为多层柱状或立方上皮,可伴纤毛 细胞,并可含粘液腺体,部分细胞可以 鳞状化生,囊壁还可以含软骨、平滑肌、 淋巴组织、弹性纤维组织和神经组织, 囊壁可有钙化
临床上多无表现,常在体检时发现,如
果与气道相通,常伴发继发感染,可以
影像学表现:
X线:囊肿多数发生于右心膈角,侧位上 80%在前纵隔。正位呈圆形或椭圆形致密 影紧贴心影上,侧位呈“泪滴状”,光滑 整齐,有传导性搏动。较大囊肿可随呼吸 与体位改变而稍变形。感染可突然增大或 出现钙化。
CT:常见于右心膈角发现单房、均质的
类圆形囊性密度影,CT值为0~20HU,壁 薄而光滑,偶尔可见钙化。
计胸腺瘤病人中约50%出现重症肌 无力;重症肌无力患者中10%~15% 有胸腺瘤存在。CT和MRI难以区别 胸腺瘤良恶性,常根据肿瘤是否侵 犯至胸腺包膜外而把胸腺瘤分为侵 袭性和非侵袭性两种。
X线表现
前纵隔中部胸骨后区的圆形或类圆形阴影
向纵隔一侧突出,较大者向两侧突出,可 有分叶,密度中等。可见斑点或线状钙化。 恶性胸腺瘤侵犯心包或胸膜时,可出现心 包积液、胸腔积液及胸膜多发性结节影, 很少远处转移。 下列情况提示胸腺瘤有恶性可能:① 肿瘤 短期内明显增大;② 肿块较大有分叶,边 缘毛糙;③ 伴有心包或胸腔积液。
两侧或一侧突出,且突出的软组织 影与颈部肿物相连,并可随吞咽动 作而上下移位;气管可受压形、移 位。
A
B
胸部正位片( A )示右上纵隔影明显
增宽;侧位片( B )示纵隔肿块与颈 部甲状腺关系密切
CT与MRI
CT :胸骨后甲状腺肿多偏向一侧,
有 囊变或钙化,局部气管受压推挤移 位。增强扫描有明显增强。 MRI : T1WI 中 等 信号 , T2WI 高 信 号 MRI 矢状面成像能清楚显示胸内肿 块与颈部甲状腺的关系。
胸部正位片(A)示左侧中下纵隔影局限性增宽, 向肺野内突入,与左心缘重叠;侧位片(B)示 前中下纵隔高密度肿块,与心影重叠。
A
B
侵袭性胸腺瘤。CT显示胸骨后方肿块,
与纵隔大血管分界不清,呈侵袭性生长 ; 增强后可见强化表现。
诊断、鉴别诊断与比较影像学
表现典型的前中纵隔实质性胸腺瘤
诊断不难,较易与畸胎瘤、胸骨后 甲状腺及胸腺脂肪瘤等区别。胸腺 瘤尚需与增生的胸腺组织相鉴别。 胸腺增生仍保持胸腺组织形态,多 数仅见胸腺密度增高。 CT、MRI检 查更有利于其鉴别。鉴别困难时需 行组织活检。
前纵隔皮样囊肿(成熟性畸囊性 胎瘤)
三个大小不等的圆形脂肪密度影
中纵隔肿瘤
恶性淋巴瘤 Malignant Lymphoma
淋巴瘤是全身性恶性肿瘤,起源于
淋巴结或结外淋巴组织。
病理与临床
恶性淋巴瘤为发生在淋巴结的全身性恶
性肿瘤,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男女无显 著差别。纵隔淋巴瘤通常累及气管旁及 两侧肺门的多数淋巴结,生长迅速,融 合成块,亦可侵犯肺、胸膜及心脏,甚 至骨髓。病理上包括霍奇金病及非霍奇 金病。临床表现主要为发热和浅表淋巴 结肿大。纵隔内大的淋巴结可压迫气管 产生呼吸困难以及其它纵隔压迫症状。
CT与MRI
1. 囊性畸胎瘤
表现为单房或多房影,边缘较清或呈大
分叶状,部分肿瘤囊壁可见钙化。 囊状和含脂肪成分是本病的CT特征。 囊内CT值水样密度并见分隔。 MRI 的 T1WI 上大多呈低信号, T2WI 上 呈高信号,但含脂质较多时 T1WI上呈高 信号。
CT:
2. 实性畸胎瘤 CT表现以密度不均匀为其典型表现。 肿瘤内含脂肪成分(- 25 ~- 50HU )、
MRI:表现为紧贴心包的泪滴状异常信号
影,右侧较左侧多见。大小约3~8cm。 呈长T1长T2信号。
心包囊肿
后纵膈肿瘤
神经源性肿瘤 Neurogenic Tumors
病理与临床
神经源性肿瘤多位于后纵隔。大部分为
良性,包括神经纤维瘤、神经鞘瘤和节 细胞神经瘤。恶性者包括恶性神经鞘瘤、 节神经母细胞瘤、交感神经母细胞瘤。 成年人以神经鞘瘤和神经纤维瘤多见; 儿童多见于节细胞神经瘤和神经母细胞 瘤。多数患者无症状,部分病例可有背 痛。脊髓受压迫时出现感觉减退、麻木 等表现。
CT:
密度均匀而低。其密度与其内容物的性质密切 相关:浆液性囊肿 CT 值一般为 0~20Hu ;粘液 性囊肿CT值一般为30~40Hu;囊肿合并感染或 囊内出血,其 CT 值常在 30Hu 以上,新鲜出血 可达 80Hu ;偶有其内容物为钙乳或草酸盐结 晶这CT值高达100Hu以上。囊内如有凝血块形 成则密度不均匀。囊肿与支气管相通时则可见 含气影或气—液面。增强检查无强化。
纵隔肿瘤
宁夏人民医院医学影像中心
金学荣
一、纵膈的解剖及分区;
二、纵隔肿瘤的X线及CT分
析方法; 三、常见纵隔原发性肿瘤的 影像诊断;
纵隔X线解剖
纵隔位于两肺之间,上界是胸廓入口,
下界是膈,前界是胸骨,后界是胸椎和 部分脊柱旁沟。其中有心脏、大血管、 气管、支气管、食管、淋巴组织、胸腺、 神经及脂肪等器官和组织。纵隔随胸腔 的压力改变可增宽或移位。
畸胎瘤 Teratoma
病理与临床
畸胎瘤为较多见的纵隔肿瘤,发病率仅
次于胸腺瘤和神经源性肿瘤,由胚胎期 胸腺始基多极化细胞脱落随心血管的发 育携入胸腔演变而成。病理通常分为囊 性畸胎瘤和实性畸胎瘤两类。囊性者称 皮样囊肿,含表皮及其附件成分,单房 或多房,房内含皮脂样或粘液样液体, 囊壁为纤维组织。
钙化或骨骼 (>100HU)和软组织成分, 不均匀强化。 肿瘤边不清、毛糙、不规则,周围脂肪 界面密度增高,瘤内密度呈软组织性, 而且肿瘤短期内明显增大及胸膜受侵, 可提示恶性的可能。
CT:囊性畸胎瘤呈厚壁囊肿。肿瘤内含
脂肪成分(-25~-50HU)、钙化或骨 骼 (>100HU)和软组织成分,不均匀强 化;边界不清、周围脂肪界面密度增高、 侵犯胸膜、心包者提示恶性
3、肿瘤与周围脏器的关系 对研究肿瘤的位置和来源有重 要意义。 如食管旁、气管旁、主动脉旁及脊柱 旁肿瘤。
4、肿瘤内组织成分:
•囊性病变(含液性肿块)
•实性病变(软组织密度肿块)
•脂肪性病变(含脂肪性肿块) •血管性病变(动态增强扫描)
常见纵隔原发性肿瘤
前纵隔:胸内甲状腺肿 胸腺瘤、畸胎瘤 中纵隔:淋巴瘤、支气管囊肿、心包囊肿 后纵隔:神经源性肿瘤
X线表现
后纵隔脊柱旁沟区肿块阴影,中上纵隔
X线表现
气管旁和两侧肺门的淋巴结肿大。早期
可为上纵隔或肺门轻度增宽,逐渐发展 为向两肺门或纵隔旁突出的肿块,为边 缘清、分叶状或波浪状的融合块团,密 度均匀。 侧位胸片肿块主要位于中纵隔中上部的 气管及肺门区。 可沿肺间质浸润至肺内,形成自肺门向 肺野的放射状线条及小结节影。 对放疗敏感,短期内明显缩小甚至消失。
胸部正位片(A)示左侧中上纵隔影局限性增
宽,向肺野内突入;侧位片(B)示前中上纵 隔高密度肿块
A
B
CT与MRI
实质性肿块,边缘较清,通常为圆形、
椭圆形或分叶状。 CT 密度和 MRI 信号较均匀, CT 上呈略 高密度,MRI上T1WI呈中等信号或略低 信号,T2WI上为高信号。 瘤内可见囊变区,斑点状或条状钙化。 良恶性均可有钙化。 肿瘤可有轻~中度强化。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