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17山谷中的谜底教案

17山谷中的谜底教案

17学会合作
第一课时
教学目标:
1.会读会写本课的生字新词。

2.能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3.理清文章结构,思考重点词语对表达文章中心的作用。

重点、难点:
学会本课的生字新词,能够正确流利地熟练地朗读课文。

教学过程:
一、揭题导入
在加拿大的魁北克省有一条南北走向的山谷中,在这山谷中有一个奇异的景观,山谷西坡长满松、柏、拓、女贞等杂树,而东坡只有雪松。

这是怎么一回事儿呢?
今天,我们就跟随作者刘燕敏一起走进这条山谷,寻找山谷中的谜底。

看老师写课题。

——(板书:山谷中的谜底)齐读。

二、交流展示,反馈自学情况
在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先来认识几个词语,谁会读?出示:
魁北克女贞帐篷枝丫
大雪纷飞漫天飞舞
苍翠挺拔完好无损
谁愿意带着大家读一读?
你们看!注音的这几个红字儿就是课文中的生字。

请大家再仔细看一看,你觉得哪个生字儿在读音和书写上要提醒大家注意的?
“贞”是前鼻音,就请你读,“女贞”什么?一起来看一下。

“篷”是后鼻音,在书写上有要提醒的吗?
“魁”是半包围结构。

“丫”是三笔。

经过刚才几个同学的提醒,我相信这几个生字儿在读音和字形上一定难不倒大家了,让我们一起再把这些生词读一读。

(只读生词)
请大家轻轻翻开课本,把书上的这几个生字认真地描红。

三、整体感知课文,理清脉络。

字词没有障碍了,接下来请大家快速浏览课文,课文围绕谜底写了哪几个方面的内容。

根据回答相机出示板书:
山谷东坡只有雪松,西坡长着不同树,这一奇异景观至今是个谜(1—2节);
两个旅行者揭开谜底(3节);
两个旅行者的对话给人的启示(4-6)。

四、熟读课文,朗读展示。

文章的条理多清楚啊,文章的语言也很准确规范,生动形象,让我们以学习小组的形式一同来感受感受。

出示合作小贴士:
1、正确、流利地朗读课文。

2、小组长确定一段用你们喜欢的形式展示朗读。

汇报的形式:展示读,评价读,挑战读。

教师适时加入评价。

五、布置作业
1.熟读课文,在文中感受最深的地方写上批注。

2.完成《补充习题》第一、二大题。

第二课时
教学目标:
1.能正确、流利、有感情地朗读课文。

2.读懂课文,了解雪松能在逆境中生存的原因,初步领会既要敢于斗争,也要学会退让的道理。

教学重难点:
联系生活实际,理解“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初步领悟“弯曲”的人生哲学。

教学准备:制作PPT
教学过程:
一、听写导入,一衣带水
同学们,这节课我们继续学习——《山谷中的谜底》,在深入学习课文之前,我们听写一句话。

先听老师报一遍。

(对于外界的压力,可以通过正面抗争去战胜它,但有时也需要像雪松那样先弯曲一下,作出适当的让步,以求反弹的机会。


拿起笔。

写完的同学仔细检查一遍。

打开书本,对照书本批改并订正。

全对的同学举举手
你错在什么地方?
我们一起来把这句话响亮地读一读。

二、质疑激趣,探寻思路
1.其实这句话就是同学们在“尝试学习单”中比较关注的一句话,
这节课,我们就试着联系课文内容读懂这句话。

仔细想一想,要理解这句话,我们必须先弄清楚哪些问题?
(预设:“有时”能否去掉,是指什么时候?
“正面抗争”是怎样的抗争?
“弯曲”呢?
“适当的让步”怎样理解?让到什么程度才是适当的?……)
教师随机圈画关键词。

三、组内合作,深入探究
1.下面我们就带着这些问题四人小组合作学习,听清要求
【PPT:合作小贴士】
①带着这些问题把第3小节细致地读一读。

②小组内试着选择一个问题,联系课文相关语句,抓住重点词语进行深入探究。

③小组成员明确分工,做好汇报准备。

2.小组合作学习,教师巡视指导。

四、组际交流,汇报展示
刚才,各小组都讨论得特别热烈,哪小组自告奋勇先来上台汇报。

其他同学注意听。

【PPT:对比出示语段一】不一会儿满坡的雪松上就积了厚厚的一层雪。

当雪积到一定程度时,雪松那富有弹性的枝丫就开始向下弯曲,于是积雪便从树枝上滑落,待压力减轻,刚弯下去的树枝又立即反弹过来,雪松依旧保持着苍翠挺拔的身姿。

(随机圈画关键词语:厚厚的、一定程度、富有弹性、压力减轻、立即反弹、依旧保持)
1.1个小组汇报请其他小组对我们的汇报作点评、补充。

2.指导朗读:
对,“有一种胜利叫撤退”,有一种弯曲是为了反弹。

雪松的弯曲是一种策略,这里面有抗争的力量,我们应该读出这种力量,你来试试。

【语段二:就这样,反复地积,反复地弯,……始终完好无损。

】(随机圈画:反复、不论、始终)
评价:雪松是真正的强者、胜利者。

●反复地
评价:雪松与暴风雪反复地周旋。

评价预设:敌进我退,敌退我进。

循环往复,坚持不懈,你能把雪松的韧劲读出来吗?
【语段三:东坡雪大,其他那些树……也都存活了下来。


●正面抗争
①因为没有弹性,不懂得弯曲,其他杂树最后的结果是——
②与雪松对待暴风雪的方式不一样,最后的结果也不一样,杂树是怎么做的?结果
是——
●质疑(可有可无)
质疑: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

(可有可无)
宁为玉碎,不为瓦全。

大雪压青松,轻松挺且直,怎样理解?
3.引读:(个别引读)雪松的智慧令我们钦佩,雪松的胸怀更让我们折服。

你听——
A北风呼呼地刮着,漫天的飞雪纷纷扬扬地下着,不一会儿满坡的雪松上就——
B风刮得更猛了,雪下得更大了。

一转眼,满坡的雪松上就——
C雪一直下,当夜幕降临时,满坡的雪松上又——
【PPT:添加语段】引读:就这样,反复地——反复地——反复地——反
复地——
4.小结过渡:
多么智慧的雪松啊,面对暴风雪的侵袭,在正面抗争无法取得胜利的情况下,懂得先弯曲再反弹,这是充满智慧的弯曲,充满力量的弯曲,(板书:正面抗争弯曲反弹)
昂起头,抖落了身上的积雪,雪松苍翠挺拔的身姿一次次地屹立在大雪纷飞的山谷里。

难怪作者在文章最后发出这样的感慨——
【PPT:最后一小节】确实,弯曲不是屈服和毁灭,而是为了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板书:生存发展)
五、追忆往昔,迁移提升
总结过渡:学到这里,相信大家都从雪松身上得到了人生的启示,在我们生活中、历史上都有像雪松这样的智者,谁能结合相关的人和事,说说你对这句话的理解。

六、读写结合,畅谈体会
1.看来大家都已经深刻地领悟了雪松的智慧和策略,其实,人的一生也要面临许多暴风雪,如何面对人生中的“暴风雪”呢?下面就让我们拿起笔,写下心中的感受,最好能用上相关的成语或警句。

【PPT:写段要求】评价预设:俗话说得好“留得青山在,不怕没柴烧”。

“忍一时风平浪静,退一步海阔天空”。

2.指板书总结:山谷中的谜底解开了,同学们也从傲立山谷的雪松身上得到人生的启迪:当困难过于强大,我们正面抗争无法取胜时,应该学会先弯曲再——(反弹),这样才能赢得——(生存)和更好地——(发展)。

3.师总结:雪松本是无情物,作者刘燕敏却能从山谷中的奇异现象中国得到人生的启示,只要同学们有善于发现的眼睛和善于思考的头脑,也一定会成为生活的智者。

4.布置作业:
(1)完成补充习题剩下的习题。

(2)阅读本文作者刘燕敏的《哲学家的最后一课》《幸运的小树桩》《篱笆边的桃树》等美文,看看你能从中得到什么启示。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