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代思想理论演变
(二)毛泽东思想
2.毛泽东思想创立与发展的过程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
(4)新发展(建国以后)
①关注的问题:新中国成立后,面临着 新民主主义 向 社会主义 过渡和 建设 社会主义 两大问题。 ②主要著作: 《论人民民主专政》(1949、3) 《论十大关系》(1956)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1957) ③理论成果: 关于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理论 1)提出人民民主专政理论——对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的丰富 和发展。 2)在过渡时期,社会主义工业化和社会主义改造同时并举。 3)农轻重比例适当,走适合中国国情的工业化道路 ④历史意义:标志着毛泽东思想达到新的高度。
知识整理
背景
①“文化大革命”结束后,百废待兴 ②20世纪50年代后期以来,“左”倾错误和个人崇拜使国家前 进艰难
标志: 1978年12月《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团结一致向前看》的报告 邓 小 平 理 论 的 形 成 召开:1978年12月,北京 中共 十一 届三 中全 会 ①重新确立了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实现了 思想路线的拨乱反正 ②停止使用“以阶级斗争为纲”的口号,做出了把工作 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来的决策,实现了政治 路线的拨乱反正 ③形成以邓小平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取得了组 织路线拨乱反正
一切从实际出发, 理论联系实际,把 马克思主义普遍真 理同中国革命具体 实践相结合,在实 践中检验和发展真 理。是毛泽东思想 的根本点,是党的 思想路线的核心
群众路线
一切为了群众, 一切依靠群众,从群 众中来,到群众中去 的路线。群众路线是 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 的中’共产党人创造 的、具有中’特色的 科学领导方法和工作 方法,是对马克思主 义的重大发展
(7)主观因素:毛泽东长期革命实践和对国情的正确分析。
(二)毛泽东思想
2.毛泽东思想创立与发展的过程
(1)萌芽(中共成立和国民革命时期1921年——1927年)
(2)形成(土地革命时期,即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年——1937年,井冈 山时期)
(3)成熟(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945年,延安时期)
内容(作用)
革命的基本问题 (同盟军、农村革命)
革命的道路 (农村包围城市、 武装夺取政权) 新民主主义理论 (革命的性质、对象、 任务、动力和前途)
中国社会主义革命 《论人民民主专政》 和建设思想 《论十大关系》 (人民民主专政、工 《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 业化)
毛泽东思想的精髓
实事求是
主要 内容
意义: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义的新道路从此正式开始
背景:20世纪90年代初,东欧剧变,苏联解体,中国改革开放事业 进入一个关键时期。 时间、地点:1992年初,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 邓 小 平 南 方 讲 话
邓 小 平 理 论 的 发 展
内容
①判断实践的标准等问题:主要看是否有利于发展社会主义 社会的生产力,是否有利于增强社会主义国家的综合国力, 是否有利于提高人民的生活水平(三个有利) ②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 ③抓住时机,发展自己,关键是发展经济。发展才是硬道理 ④计划、市场和社会主义的关系:计划多一点还是市场多一 点,不是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本质区别,两者都是经济手 段的论断 ⑤科学技术和经济社会发展关系: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2)1927年发表《 湖南农民运动考察报告 的伟大意义。 ③理论成果:农民问题。 ④历史意义: 阐明了无产阶级领导权思想、农民问题的重要地位和无产阶级领导农民斗争的 极端重要性。 》再次强调进行农村革命
(二)毛泽东思想
2.毛泽东思想创立与发展的过程 (2)形成(土地革命时期,即国共十年对峙时期1927年——1937年,井冈 山时期) ①关注的问题: 革命道路 ②主要文章:《中国的红色政权为什么能够存在》《井冈山的斗争》 《 星星之火,可以燎原 》 。 ③理论成果:提出工农武装割据思想—— 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 ④历史意义: 打破了俄国革命的模式,是马列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具体实践相结合的 创举,标志着毛泽东思想的形成。
(二)毛泽东思想
1.毛泽东思想形成的历史背景
(1)阶级基础:工人阶级队伍不断壮大,工人运动的发展。
(2)国际条件:俄国十月革命的胜利。 (3)思想基础: 马克思主义在中国的广泛传播,与五四运动相结合。
(4)实践基础:以毛泽东为代表中国共产党人的人民革命是其实践基础。
(5)时代背景:19世纪末20世纪初民族危机加剧。 (6)现实需要:近代中国人民探索救国救民道路的不断受挫,需要新的理论。
①南方谈话回答了长期束缚人们思想的许多重大认识问题 ②是把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推向新阶段的又一解放思想、 实事求是的宣言书
意义
召开:1992年,北京 中 共 十 四 大 邓 小 平 理 论 的 发 展 中 共 十 五 大 内容 ①明确了中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 经济体制 ②确立了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在全党的指 导地位 ①以邓小平南方谈话和中共十四大召开为标志,邓小平理论 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 ②它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实际出发,坚持解放思想、实事 求是,坚持科学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的基本成果,抓住“什 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这个根本问题,揭示了 社会主义的本质。 ③把对社会主义的认识提高到新的科学水平,形成了建设中 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科学体系
形 成
(二)毛泽东思想
2.毛泽东思想创立与发展的过程
(3)成熟(延安时期,抗日战争时期1937年——1945年)
①关注的问题: 新民主主义革命
成 熟
》。
②主要文章: 《中国革命战争中的战略问题》《共产党人发刊词》、 《 中国革命和中国共产党 》、《 新民主主义论
③理论成果: 新民主主义革命理论
④成熟的标志:1945年中共七大确立了毛泽东思想为中国共产党的指导思想。 ⑤历史意义: 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人民争取新民主主义革命在全国的胜利,奠 定了政治基础和思想基础。
三民主义
资产阶级民主思想(西方启蒙思想) 马克思主义
分类:
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 想
一、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 (一)三民主义 1.背景: (1)列强侵略——加深。 (2)清政府统治——腐朽。 (3)反帝反封革命运动——高涨。 (4)1905年8月,孙中山创建同盟会 2.新三民主义背景 1)辛亥革命后,孙中山捍卫民主共和制的斗争先后失败。 2)孙中山接受共产国际和中国共产党的建议,决定改组国民
缺少具体的可操作性,只是些抽象的概念
民权具有普遍性、具体性和可行性
民生主义: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耕者有其田”,关注国计民生。
材料一:闻得有人说,民生主义是……夺富人之田为己有,这是他 未知其中道理……不必管他……兄弟最信仰的是定地价的办法。比 方地主有地价值一千元,可定价为一千,或多至二千,就算那地将 来因交通发达,价涨至一万,地主得二千,已属有益无损;盈利八 千,当归国家,这于国计民生,皆有大益。少数富人把持垄断的弊 端自然永绝,这是最简便易行之法。 ——孙中山《三民主义与国家前途》 材料二:“工人之失业者,国家当为之谋救济之道,尤当为之制定 劳工法,以改良工人的生活” “农民缺乏田地沦为佃户者,国家当给以土地,资其耕作”。
民权 推翻君主专制 民权为一般平民所共有, ①民权由资产 主义 政体,建立国民 凡真正反对帝国主义和 阶级掌握→平
民共有 封建军阀之个人及团体, 政府,国民一律 ②普遍平等的 均得享有一切自由及权 平等 民权 利。
民生 主义
平均地权
平均地权,节制资本, 更关注农民 实行“耕者有其田”。 和工人
一、三民主义与新三民主义 (一)三民主义 1.背景 2.提出 3.内容
从1912年到1924年,孙中山的思想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对帝国主义抱有幻想,没有明确反帝主张; 认清帝国主义面目,提出明确反帝主张。
民权主义:主张普遍平等的民权
材料一: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全体国民,国民享有人身、言论、著作、 集会、结社、迁移等项自由和请愿、诉讼、选举及被选举等项权利。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 材料二:一是给反对帝国主义的个人及团体以自由权利;二是剥夺 效忠于帝国主义和军阀的团体或个人的自由权利。使政治机构民主 化,主张召开国民会议,实行新的选举制度,使人民能够真正参加 管理政权。 ——1924年《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
(4)新发展(建国以后)
时间、关注的问题、著作、理论成果、意义
(二)毛泽东思想
2.毛泽东思想创立与发展的过程
(1)萌芽(中共成立和国民革命时期1921年——1927年)
①关注的问题: 农民问题。 ②主要著作:
萌 芽
1)1925年发表《 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明确指出 农民 是中国无 产阶级最广大和最忠实的同盟军 。
党,实行联俄、联共、扶助农工。
一、从旧三民主义到新三民主义
民族主义:对外突出反帝、对内主张民族平等
材料一:“若夫革命主义,为吾辈所倡言……八月以来,义旗飙发, 诸友邦之抱和平之望,持中立之态,而报纸及舆论,尤每表其同情。 邻谊之笃,良足深谢。”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大总统宣言书》 材料二:“革命以来迭次发生乱事,均因各国援助一派武人,逞其 野心所致。故非排除扰乱中国之外国势力,中国之统一和平乃决不 可能。” ——1924年孙中山《在神户欢迎会上的演说》
意义
召开:1997年9月 ①首次使用了“邓小平理论”这个概念 ②通过《中国共产党章程修正案》明确规定,中国共产党 以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作为自己的 行动指南
内容
意义:邓小平理论成为指引中国共产党继续前进的旗帜
邓小平理论的主要内容
新 发 展
二、毛泽东思想形成和发展过程
时期
中共成立、 国民大革命 和井冈山时 期 1921-1937 (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