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分析

第三章 教育与人的身心发展分析


• 4、不宜夸大遗传素质的作用 • 遗传素质仅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物质前提, 为人身心的发展提供了可能性,但不能决定人的 身心发展的现实性。如王安石《伤仲永》。人的 遗传有差异,但差别不大,人的身心发展主要取 决于后天的环境和教育。如《天才的教育》中记 载的威特,小时候近乎白痴,但是经过父亲的悉 心教育,他掌握了多门外语,取得了两个博士学 位,成了法学权威和研究但丁的专家。 • 遗传素质会随着环境的改变和人类的实践而改 变。“用进废退”和“获得性遗传”就说明了这 一点。

要求:教师抓住青少年学生身心发展 各个方面的成熟期和关键期,不失时机地 进行教育,取得最佳效果。 • 发展关键期:是指身体或心理的某一 方面机能和能力最适于形成的时期。
ቤተ መጻሕፍቲ ባይዱ一节 人的身心发展概述
4.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 人的身心发展的互补性反映个体身心发展各组成 部分的相互关系,它首先指机体某一方面机能受损甚 至缺失后,可通过其他方面的超常发展得到部分补偿。 其次也表现在心理机能和生理机能之间。人的精神力 量、意志、情绪状态对整个机体能起到调节作用,帮 助人战胜疾病、残缺,使身心依然得到发展;相反如 果一个人的心理抗挫折力差、调节能力差、意志不坚 强,那么就是不严重的疾病或磨难也会击倒他。
第一节 人的身心发展概述
2.身心发展具有阶段性 是指个体在不同的年龄阶段表现出不同的总体 特征和主要矛盾,面临着不同的发展任务。我国学 者认为人的一生,都要经历乳儿期(0-1岁)、婴儿 期(1-3岁)、幼儿期(学龄前期,3-6、7岁)、儿 童期(学龄初期,6、7-11、12岁)、少年期(学龄 中期,11、12-14、15岁)、青年期(学龄晚期,14、 15-17、18岁)和成年期等几个阶段。不同的年龄阶 段,表现出身心发展的不同特征。
第二节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二、环境
环境是指围绕在人们周围并对人的生存和生活产生作用的因素, 包括物质环境和社会环境两个方面。物质环境又包括自然环境、 人口的生产、生产方式等,其中生产方式对人的发展起决定作 用。 作用具体体现在: 1.环境使遗传提供的可能性变为现实。 2.环境决定人的身心发展方向、水平、速度和个别差异。 3.环境的决定作用是通过人的内部因素实现的。
第二节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三、学校教育 从严格意义上来讲,教育也属于社会环境范围,但它是一种特 殊的社会环境。教育,特别是学校教育,与遗传因素和自发的 环境的影响相比,在人的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 1.学校教育在人的身心发展中起着主导作用的原因 (1)学校教育具有明确的目的性和方向性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学校教育代表社会对 人的要求,根据一定社会政治经济和生产力发展的需要,按照 一定的目的与方向,选择适当的内容,采取有效的方法,利用 集中的时间,对人进行系统的教育和训练,使人获得比较系统 的文化科学知识和技能,形成一定的世界观和道德品质。
影响学生身心发展的因素是多方面的,主要有遗传、 环境、教育(或学校教育)三因素。这三种因素的影 响各不相同。四因素在三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了个体主 观能动性。 一、遗传 遗传是上一代将总系特征传递给下一代的活动。 通过遗传而从上一代继承下来的生理解剖上的特点就 叫遗传素质,如机体的形态、器官、神经系统的特征 等。作用: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具 体体现在:
第二节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3)学校教育具有高度的组织性 学校教育主要是通过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 进行的。学校是按照一定的教育目的组织起来的。 它有比较完整的组织机构,又有经过教育和训练的 专职教育工作者,把学习者按照一定的教育要求组 织在专门的教育过程中进行教育和训练。
• (4)教育可控制和利用各种环境因素对人 的自发影响 • 教育环境都是经过精心选择和组织起来的。 学校根据教育目的利用和调配各种社会资 源。经过精心创设的校园环境和严密的学 校管理制度可以限制和排除一切不良环境 因素的干扰,充分利用和发展一切积极因 素的作用,以确保个体发展的方向。
• 3.二因素论 • 代表人物:美国的吴伟士 (R.S.Woodworth) 、德国的施太伦 (W.Stern)。 • 基本观点:人的发展是由遗传和环境共 同决定的。施太伦曾假设遗传是长,环境 是宽,发展就是长乘宽。 • 4.多因素相互作用理论
– 遗传 环境 教育 机体成熟 主观能动性
第二节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第二节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5)教育可以充分发挥个体的遗传优势,弥补其缺陷 事实证明,人的先天素质是不一样的。教育可以根据 儿童的遗传素质,有意识地发挥他的长处,弥补其不足, 使先天的遗传素质向有利于儿童成长的方向发展。特殊 教育在超常儿童教育和残疾儿童教育方面所做的探索和 成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但应该看到,教育的主导作用并不是万能的。教育既 不能超越它所依存的社会条件,凌驾于社会之上去发挥 它的主导作用,又不能违背儿童身心发展的客观规律任 意决定人的发展。
• 1、遗传素质是人的发展的生物前提。 • 人的身心发展必须有正常的遗传素质为 基础,发展才有可能。遗传素质有缺陷, 身心就得不到健全发展。例如,无脑儿或 半脑儿,就不可能有正常的思维活动。一 个先天失明的人,不能发展其视觉,他不 可能成为画家;一个先天失聪的人,不可 能发展其听觉,他不可能成为音乐家;因 此没有遗传素质这一物质前提,就无所谓 身心发展。
• (2)学校教育具有较强的计划性和系统性 • 学校教育是在各种严格的规章制度的制约 下进行的。它保证了教学的良好秩序,把 人的发展所需要的一切时间和空间全部纳 入到可控的程序之内,保证了教学得以顺 利、有节奏地进行。同时,学校教育又具 有系统的学习内容。这些内容既考虑了社 会政治经济对人才规格的需要,又考虑了 知识的逻辑顺序和学生的年龄特点与接受 能力,从而保证了人才培养的高质量与高 效率。

瑞士皮亚杰的发生认识论揭示了个体认 知发展的一般规律:按照感知运算水平、 前运算水平、具体运算水平、形式运算水 平顺序发展。美国柯尔伯格在研究发生认 识论的基础上,提出道德的认知发展过程 也遵循一定的规律,即前世俗水平、世俗 水平、后世俗水平。 • 要求:教师必须遵循由浅入深,由易到 难,由低级到高级的顺序进行。要“循序 渐进”,不要“拔苗助长”。
第一节 人的身心发展概述
(二)人的特点及其对教育的要求
3.人是共性与个性的统一
人的共性是指存在于人类一般性之中,贯穿于一切 历史阶段之中,使人根本区别于动物的属性。 人的个性是指个体所具有的属性和特征的总和,它 表示某个人区别于他人的特殊性。
要求:一方面坚持统一的教育,是每个学生都得到 全面的的发展;另一方面坚持在个人全面发展的基础 上发挥个人特长。
要求:教育工作者要充分尊重每个学生的个 别差异,做到因材施教,是每个学生得到 最大的发展。
第一节 人的身心发展概述
三、关于人的身心发展的典型观点
1.遗传决定论
代表人物:英国的高尔登(F·Gallon), 美国的霍尔 (G.S.Hall) 。 基本观点:人的发展是有人的遗传素质决定的。 后天 的环境和教育只是起到加速或延缓的作用。“一两遗传胜过一顿 教育。” 2.环境决定论 代表人物:美国的华生(J.B.Watson) 。 基本观点:人的发展是由后天的环境决定的。“给我一打 健全的儿童,一个由我支配的环境,我可以保证,无论他们的祖 先如何,我都能~~~~”
•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 (一)人的身心发展的含义 • 人的身心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到死亡的 发展过程。其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 展;两个方面,身体的发展包括肌肉的发 育和体质的增强两部分,心理的发展包括 认知和意向两方面。
第一节 人的身心发展概述
(二)人的身心发展的一般规律 1.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 发展是有顺序是指人从出生到成人,其身心发展是 一个由低级到高级,由简单到复杂、由量变到质变的连 续过程,具有一定的顺序。如身体的发展是按“从头部 到下肢”,“从中心部位到全身的边缘方向”发展的, 人的思维是从形象到抽象思维,记忆的是从机械记忆到 意义记忆的发展的,这些顺序是不可违背的。

以思维为例,童年期的思维特点是以具体的 形象思维为主,对抽象的事物不易理解;少年期 则以抽象思维为主,能进行理论逻辑推断。阶段 性一般是不能跨越的。阶段性还表现为各个阶段 是互相衔接的,每一个阶段都是前一个阶段的延 续,又是后一个阶段的准备。 • 要求:学生身心发展的阶段性要求教育要根 据不同的年龄阶段学生的特点,提出不同要求, 采用不同的内容和方法,切忌搞“一刀切”。要 作好各个教育阶段的衔接工作。
• 2、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着身心发展的过程 及其阶段 • 个体的遗传素质是逐渐成熟的,决定了 不同时期儿童发展的特点。美国心理学家 格赛尔提出“成熟势力说”,强调成熟机 制对人的身心发展的决定作用,并通过双 生子的爬梯试验来证明他的观点
第二节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及其作用
3、遗传素质的差异,影响身心发展的个性差异 人的遗传素质如感觉器官、神经系统等构造和机能 具有不同的先天特点,这些差异影响到身心发展个别差 异。实验证明,在思维方面,神经过程灵活性高的人比 不灵活的人在解决问题方面可以快2—3倍,视力正常的 人与色弱,色盲的人在分辨颜色方面也有很大差异。又 如,一个人的身材、相貌、嗓子等影响到他在舞蹈、戏 剧、音乐、体育等方面的发展。天资的高低,也使人们 在认识发展中有差异,等等。这些说明,不同的遗传素 质,必定影响到身心发展的个别差异。
第一节 人的身心发展概述
3.身心发展具有不平衡性
青少年身心发展的速度和成熟水平是不相同的,具有不 平衡性。表现两个方面:一是同一方面的发展在不同时期发展 速度不相同。例如,身高体重出生后一年发展最快,以后缓慢, 到青春期又高速发展。又如脑的发展最迅速的是在出生后的第 5—10个月,五、六岁,十三、四岁三个阶段,其他阶段则发 展较慢。二是不同方面发展的不平衡性,有的方面在较早阶段 就能达到较高水平,有些方面则要成熟得晚些,例如感觉、知 觉在少年期之前已发展到相当水平,而逻辑思维则要到青年期 才有相当程度的发展。在艺术才能中,音乐的才能表现为较早, 绘画、雕刻才能则表现为较晚,等等。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