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教育与人的发展
一、人的发展概述
人的发展是指个体从出生开始,随着年龄的增长,在身体和心理两方面发生的变化,逐渐形成个体素质、品格或才能特征的过程。
发展包括身体的发展和心理的发展:
身体的发展包括机体的正常发育和体质增强两个方面;
心理的发展包括认知的发展(如感觉、知觉、记忆、思维等)、情意的发展(如需要、兴趣、情感、意志等)和技能(掌握和运用专门技术的能力)的发展三个方面。
(一)人的发展的特点:
1、人的身心发展具有顺序性—量力而行—教育要循序渐进;
2、阶段性(呈现出相对独立的前后衔接的阶段)—量力性—教育有关键期。
3、差异性—因材施教;
4、不均衡性—教育要把握关键期。
二、影响人的发展的主要因素
理论层面:环境决定论-行为主义华生;教育决定论-爱尔维修;二因素论-皮亚杰;二层次三因素论-叶澜(影响人的因素分为可能性层次和现实性层次。
可能性层次包括个体自身因素和环境因素;现实性层次主要指个体的生命实践活动。
)
影响人的身心发展的因素主要有遗传、环境、教育、人的主观能动性。
(一)遗传素质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1、遗传素质是人的身心发展的物质基础和生物前提),遗传素质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可能性。
2、遗传素质的成熟制约着人身心发展的过程及阶段(年龄特征)。
3、遗传素质的个别差异性对人的身心发展的个别特点具有一定的影响。
4、遗传素质具有可塑性。
(二)环境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环境是人们生存于其中,并能给予人们一定影响的客观世界,包括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
自然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社会环境构成了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意义的社会生产条件。
环境为人的心理发展提供了丰富的内容、制约着人发展的性质(政治经济制度规定了人发展的性质和方向)和程度(生产力的发展水平制约着人发展的程度和水平)、为人的身心发展提供了多种可能性(逆境和顺境对人的发展由于主观能动性的不同而不同)。
离开了人的实践,单纯的客观环境不能决定人的发展和成就。
因此,“环境决定论”的观点也是错误的。
(四)个体的主观能动性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
学生个体的主观能动性是其身心发展的根本动力,是内因。
①个体的能动性是在人的活动中产生和表现出来的;
②个体的能动性是人的发展的内在动力;
③个体的能动性影响人的自我设计和自我奋斗。
最后,影响人的发展的各种因素是相互作用,相互影响,共同作用于人的发展的,它们是一个整体系统,我们不能孤立地,片面地来分析每一个因素对人的作用。
(三)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主导作用
①教育能激发主体意识,培养个体合理的自主性;
②教育能发展个体特征,培养个体的独特性;
①教育使个体获得文化价值和社会规范;
使个体进行社会角色学习。
教育是一种有目的的培养人的社会活动
教育主要通过文化知识的传递来培养人
①知识的认知价值;②知识的能力价值;
③知识的陶冶价值;④知识的实践价值。
总之,教育(学校教育)能规范人的发展方向(任何社会总是要根据自身发展的状况,对学校教育提出一些基本要求,对人的规格及其发展的方向作出规定,以规范学校的育人行为)、加速人的发展(学校教育目标明确、时间集中、有专人指导并实施专门组织的教育活动;并使学生处于一定的学习群体中,能够营造积极向上、竞争有序的发展环境,这些与其它自发的环境相比,都具有明显的加速人的发展的功能)、开发人的才能和发展人的才能(通过比较,教育者能发现学生的特殊才能和个性面貌,比其他人更好地开发学学生的潜能,发展学生的个性),还具有全面育人的特殊功能(设置的课程能促进学习者德、智、体、美、劳等全面发展的内容,对学生进行全方位的关注)。
教育对人的身心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但教育也不是万能的,因此我们说“教育万能论”也是错误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