必须背诵段:1、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踰矩。
2、有国有家者,不患寡而患不均,不患贫而患不安。
盖均无贫,和无寡,安无倾。
夫如是,故远人不服,则修文德以来之;既来之,则安之。
3、不违农时,谷不可胜食也。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
斧斤以时入山林,材木不可胜用也。
谷与鱼鳖不可胜食,材木不可胜用,是使民养生丧死无憾也。
养生丧死无憾,王道之始也。
4、虽有佳肴,弗食,不知其旨也。
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
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
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
知困,然后能自强也。
故曰教学相长也。
《兑命》曰:“学学半。
”其此之谓乎?5、先王之济五味、和五声也,以平其心,成其政也。
声亦如味,一气,二体,三类,四物,五声,六律,七音,八风,九歌,以相成也;清浊、小大,短长、疾徐、哀乐、刚柔、迟速、高下、出入、周疏,以相济也。
君子听之,以平其心。
心平,德和。
6、宋人或得玉,献诸子罕。
子罕弗受。
献玉者曰:“以示玉人,玉人以为宝也,故敢献之。
”子罕曰:“我以不贪为宝,尔以玉为宝。
若以与我,皆丧宝也,不若人有其宝。
”7、北冥有鱼,其名曰鲲。
鲲之大,不知其几千里也;化而为鸟,其名为鹏。
鹏之背,不知其几千里也;怒而飞,其翼若垂天之云。
是鸟也,海运则将徙于南冥。
南冥者,天池也。
8、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
祸兮福所倚,福兮祸所伏。
孰知其极?其无正?正复为奇,善复为妖。
人之迷,其日固久。
是以圣人方而不割,廉而不刿,直而不肆,光而不耀。
9、凡用兵之法,全国为上,破国次之;全军为上,破军次之;全旅为上,破旅次之;全卒为上,破卒次之;全伍为上,破伍次之。
是故百战百胜,非善之善也;不战而屈人之兵,善之善者也。
10、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
媪之送燕后也,持其踵为之泣,念悲其远也,亦哀之矣。
已行,非弗思也,祭祀必祝之,祝曰:‘必勿使反。
’岂非计久长,有子孙相继为王也哉?第一章重点:(2)许慎对“六书”的阐述(汉字结构)●象形——画成其物,随体诘诎日月是也(高、大、向、眉、栗、血、番、人大女又目耳口齒、日月草木水戈户門、牛羊犬豕馬鹿弓矢)●指事——视而可识,察而见意上下是也(刃、亦)●会意——比类合意,以见指撝武信是也(从、牧、莫、舂、臭、息、泪、明、伐、法、得、辟、令、侵)●形声——以事为名,取譬相成●转注——建类一首,同意相受考老是也●假借—本无其字,依声托事令长是也常见通假字“叛”——“畔”;“拒”——“距”;“修”——“脩”。
“早”——“蚤”;“伸”——“信”;“飞”——“蜚”;寤- 牾裁- 才谢- 榭崇- 终娇- 骄彫-凋锡- 赐豪- 毫考-拷管-馆溢- 镒归- 馈格-烙菜—采当—尝卻—隙放—仿(仿效)離—罹(遭到)题:本义额头分化字1、分化本义有些字被常用的假借义或引申义占用后,会另造一个新字来承担它的本义。
例:孰——熟,然——燃,莫——暮,暴(暴的本义是:曬(晒))——曝,益——溢,要——腰,禽——擒,原——源,州——洲,止——趾,責——債。
2、分化引申义当引申义与本义的距离较远时,有时会为引申义造新字,将引申义分化出去。
例:昏——婚,坐——座,齊——劑,尉——慰,竟——境,解——懈,賈(贾)——價(价),說——悦,知——智,被——披,没——殁,反——返,食——飼,振——賑,張——帳,保—堡3、分化借义原来本义与借义共用一字,后来为了区别,用新的字形将借义分化出去。
例:象——像,辟——避、譬、僻,采——彩,牟——眸。
4、分化广义源字的表义很广,后来这个意义的一部分由分化字承担,源字和分化字的意义都变得更具体。
例:受——授,祝——咒。
《说文解字》中许慎收录的汉字包括:古文、籀文、小篆解释题1. 恶而不仁者,其为不仁矣,不使不仁者加乎其身。
加:超越2. 危而不持,颠而不扶,则将焉用彼相矣?相:扶助盲人走路,即助手3. 孔子时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诸凃。
时:“伺”借字,探查,伺察4. 徯我后,后来其苏:徯:等待苏:苏醒5. 以为将拯己于水火之中也,箪食壶浆以迎王师。
箪食壶浆:用竹筐装着食物,用壶装着水6. 数罟不入洿池,,鱼鳖不可胜食也:数罟:细密的渔网7. 是是、非非谓之知,非是、是非谓之愚。
是是:正确的,第一个是形容词意动用法8. 举国而与之不为改视,重死持义而不桡。
桡:屈服9. 修正治辨矣,而亦欲人之善己也。
辨:治理10. 故明主急得其人,而暗(闇)主急得其势。
暗:昏庸11. 好从事而亟失时。
亟:屡次12. 少益嗜食,和于身。
“渐渐地”13. 如水益深,如火益热。
“更加”14. 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直走广也。
“走向,趋向”15. 曰:“不可。
直不百步耳,是亦走也”。
“仅仅”16. 五亩之宅,树之以桑。
“种植”17. 谨痒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戴于道路矣。
通“斑”18. 塗有饿殍而不知发。
“打开(粮仓)”19. 诛其君而弔其民,若时雨降。
“抚恤”20. 一齐人传之,众楚人咻之。
“喧哗”21. 子适卫,冉有仆。
“到····去”22. 填然鼓之,兵刃既接,弃甲曳兵而走。
“拖着”23. 成事不说,遂事不誎,既往不咎。
“过去的(事情)”24. 君子如祉,乱庶遄已。
“可能”25. 且小人近市,朝夕得所求,小人之利也。
“方便”26. 兵者,诡道也。
“欺诈”27. 禹举益于阴方之中,授之政,九洲成。
“安定”28. 匠石运斤成风,听而斩之。
“随意”“切断”29. 用而不任,三不祥也。
“信任”30. 玄子田于首山,舍于翳桑。
“休息”31. 夫唯道,善贷且成。
“对待”32. 于是乘其车,揭其剑,过其友曰。
“拜访”33. 博学之,审问之,慎思之,明辨之,笃行之。
“详细”“专一”34. 发然后禁则扞格而不胜。
“克服,超越”35. 师进,次于陉。
“驻扎”36. 则民无所措手足。
“放置”37. 君子于其言,无所苟而已矣。
“马虎,严肃”38. 有是哉,子之迂也!“迂腐”39. 子曰:野哉由也!“粗野”40. 礼乐不与,则刑罚不中。
“适当”说明词性和作用1.蓋有之矣,我未之见也。
蓋:句首语气词,表示推测,意思为:大约2.季氏将有事於颛臾。
於:介词,引进动作行为涉及的地点,“到、在”3.夫颛臾,昔者先王以为东蒙主,且在邦域之中矣,是社稷之臣也。
夫:句首语气词4.民之归仁也,犹水之就下、兽之走圹也。
之:连词,用在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5.或百步而后止,或五十步而后止。
或:肯定性无定代词,意电是“有的(人)”6.牟牟然唯利饮食之见,是狗彘之勇也。
然:作形容词词尾,意思是“···的样子”第二章古今义项的微殊是指同一个词中的某一个义项在古代汉语与现代汉语中只有细微差别。
1、广度宽窄的差异即古今词义所表示概念的外延大小不同。
例:●“色”——古代的意思是脸色,后来的意思指颜色、色彩。
●“江”——古代为长江的专名,后来泛指江河。
●“河”——古代为黄河的专名,后来泛指江河。
●丈人——古代是对老者的尊称。
现代“丈人”专指妻子的父亲,即岳父。
词义范围缩小了。
●“父母闻之,清宫除道。
”“清宫”即打扫房屋。
“宫”在古代是房屋的统称。
后来“宫”专指宫殿,词义缩小。
●“菜”——古代专指蔬菜现代不仅指蔬菜,也包括鱼肉等食品,词义范围变宽●“醒”——古代指醉酒后再恢复神智及睡后醒过来,现代表示恢复神智的意思都可以称为醒,词义范转变宽2、程度深浅的差异即古今词义轻重深浅不同。
例●“怨”的古义重,今义轻。
它在古代的意思是怨恨、痛恨。
如:“缪公之怨此二人入于骨髓。
”用“入骨髓”来形容“怨”的程度,可见“怨”在古代的词义比今义要重得多了。
闻汉天子甚怨卫律。
”用副词“甚”来修饰“怨”,可见怨恨的程度之深。
●“恨”在古代的意思是遗憾、不满。
古义轻,今义重。
“亡所恨”即没有什么遗憾。
“子为父死亡所恨。
”“私恨”即内心私下的遗憾。
“而长逝者魂魄私恨无穷。
”今天“恨”的词义比古代重多了,意思是痛恨、怨恨,。
●“感激”古代词义程度深,现代词义轻很多3、色彩褒贬的差异即词义的感情色彩发生了变化。
例感情色彩的变化●“吹嘘”现在指说大话,并且含贬义。
在古代指替人宣扬、称扬,●“爪牙”今天只具贬义,相当于说“走狗”、“帮凶”,在古代指得力助手,。
●“下流”在古代指地位或处境低下,“下流多谤议。
”“下流之人,众毁所归。
”今天指品德恶劣,明显贬义。
●“谤”古义指公开议论他人的过失,中性词,现代为贬义词,恶意中伤●“贿”古义为赠送礼物,中性词,现代贬义词。
●“党”古义为贬义词,现代为中性词●“谣言”指民间的歌谣谚语,感情是中性的。
“长安中谣言曰:‘见乞儿,与美酒,以免破屋之咎。
’”现在“谣言”指没有事实根据的消息,并且具有贬义。
也有的词现代转变为褒义,而古代含贬义。
如现代“锻炼”一词在“锻炼意志”等场合含有褒义。
在古代“锻炼”指玩弄法律陷害别人。
4、词义特点的差异(词义转移)即古今词义的特点不一致。
例两事物之间相似或接近,词义由指甲变为指乙,词义转移。
●“夸父与日逐走。
”“走”本来指跑,后指步行,行走。
词义发生了转换。
●“大叔完聚,缮甲兵,具卒乘。
”“兵”本来指兵器,后来指拿兵器的人,再由兵义引申为军队、战争。
词义发生了转换。
●“小大之狱,虽不能察,必以情。
”“狱”本来指案件,后来指监狱。
词义发生了转换。
●访”通常是指君长就重大问题向臣下徵求意见●“造”古代汉语中指“到、来到”,该词义在现代汉语中已不用,用为“制造”●“诛”古代汉语中指“责备”,现代汉语中指诛杀、杀戮,词义加重多义词词的引申义与本义的联系,常见的有以下几种类型。
1、相似关系引申义和本义所指称的事物在形状、功能、方式、特点等方面具有相似之处,通过类比造成引申。
例:●“斗”本义为“酌酒的器皿”,引申义为“斗星”,二者在形体上相似●“关”本义是门闩,有控制人出入的作用,因此引申“关卡”功能同门闩一样●“习”本义是“鸟屡次拍着翅膀飞”,引申为“复习”,学知识与此相似需要反复进行。
●“道”本义是“道路”,引申为“道理,规律”自然界和人类社会的规律与道路有相似之处2、因果关系引申义和本义之间具有因果关系,通过逻辑推导造成词义引申。
例:“●虚”的本义为“大丘”,物体大了容易空旷,所以推导出引申义“空虚”●信”本义是“言语真实”。
言语真实了别人就容易相信,因此引申为“相信”3、动静关系动指动作行为,静指名称性状。
事物本身与其性质状态及相关的动作行为有密切关系,从而构成相互间的引申。
这种形式的引申往往引起词性的变化。
例:●“节”本义为“竹约”,竹节约束着每节竹子的长短粗细。
所以可引申出“节制,约束”的意义。
引申出“节制”●“会”本义是会合。
多人相会可引申为“盟会”,4、时空关系时间和空间关系密切,表示时空的词可以互相引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