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报任安书》学案主备人:王璐学习目标1、了解背景与司马迁的遭遇,了解《史记》的写作过程和成书原因。
2、掌握重点文言基础知识。
3、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学习重点:掌握重点文言基础知识。
学习难点:1、文字疏通、词类活用现象。
2、学习司马迁忍辱负重、发愤著书的精神,树立正确的荣辱观和生死观。
学习过程:课前预习一、走近作家、作品司马迁(约前145或前135~?),西汉著名的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西南)人。
天汉二年(前99),司马迁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解而被捕下狱,受腐刑,著有《史记》。
《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较高的文学价值和史学价值。
鲁迅先生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史记》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太初四年共三千年的历史。
全书有12本纪、30世家、70列传、8书、10表,共130篇,50余万字。
在作为正史的二十四史中,《史记》是第一部。
二、写作背景天汉二年(前99),李陵抗击匈奴,力战之后,兵败投降。
消息传来,武帝大为震怒,朝臣也纷纷附随斥骂李陵。
司马迁愤怒于安享富贵的朝臣对冒死涉险的将领如此毫无同情心,便陈说李陵投降乃出于无奈,以后必将伺机报答汉朝。
李陵兵败,实由武帝任用无能的外戚李广利为主帅所致,司马迁的辩护,也就触怒了武帝。
他因此受到“腐刑”的惩罚。
对于司马迁来说,这是人生的奇耻大辱,远比死刑更为痛苦。
在这一场事件中,他对专制君主无可理喻的权力、对人生在根本上为外力所压迫的处境,有了新的认识。
他一度想到自杀,但他不愿宝贵的生命在毫无价值的情况下结束,于是“隐忍苟活”,在著述历史中求得生命的最高实现。
终于在太始四年(前写于这一年的《报任安书》中,司马迁对于自己的际遇和心情作了一个完整的交待。
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宫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
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
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复信。
后任安因罪下狱,被判死刑,司马迁才给他写了这封回信。
三、解题“书”是古代的一种文体,就是“书信”的意思。
古人写信,多有题目,说明是写给谁的信,信题多为“报……书”“答……书”“与……书”“上……书”“寄……书”等,例如《答司马谏议书》(王安石)、《与朱元思书》(吴均)、《上枢密韩太尉书》(苏辙)等等。
四、基础知识(给加点的字注音)缧绁..()说.难()不可胜.计()放失.旧闻()偿前辱之责.()鄙陋没.世()厥.有()桎梏..()圜.墙()占卜.()囹圄..()直栏横槛.()愠.色()倜傥..()膑.脚()五、结合文中注释疏通文意。
课内探究一、课前预习效果展示二、问题探讨(一)课文文本探讨:请同学们解释标注出来的(加点)的重点词语的意思,指明划线句子的句式。
如果有不会的知识点,请标示出来,写在空格处,并与同学们讨论这个知识点。
夫人情..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
今仆不幸,早...;至激于.义理..莫.不贪生恶.死,念父母,顾妻子失父母,无兄弟之亲,独身孤立,少卿视.仆于.妻子何如..,怯夫慕义,何处不勉...哉?且勇者不必死节焉.!仆虽怯懦,欲苟活,亦颇识去就..婢妾,犹能引决,..之辱哉!且夫臧获..缧绁..之分.矣,何至自沉溺况仆之不得已乎!所以..,而文采不..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没世...有所不尽,鄙陋表.于.后世也。
第一段:说明自己受辱不死的原因是为了使文采“表于后世”。
古者富贵..之人称.焉。
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非常..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秋》;屈原放逐,乃赋..;不韦迁.蜀,世..《离骚》;左丘失明,厥.有《国语》;孙子膑.脚,《兵法》修列传《吕览》;韩非囚秦,《说难.....之所为作也。
此人皆意有所郁..》《孤愤》。
《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结.,不得通.其道.,故述往事..其..,思来者...。
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退而论书.策,以舒愤.,思垂.空文以自见.。
第二段:列举古代被人称颂的“倜傥非常之人”受辱后“论书策,以舒其愤”的例子,进一步说明自己受腐刑后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为了效仿古人发愤著书。
仆窃不逊....,略考其行事..,综其终始,稽.其成败兴坏之..,近自托于无能之辞,网罗天下放失旧闻纪.,上计轩辕,下至于..兹.,为.十表,本纪十二,书八章,世家三十,列传七十,凡百三十篇。
亦欲以究天人..就.极刑而无愠...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草创色.。
仆诚.以著此书,藏之名山,传之其人..大都.,则仆偿.前辱之责.,虽.万被戮.,岂有悔哉!然.....,通邑此可为.智者道.,难为俗人言也。
第三段:介绍《史记》的体例和宗旨,说明自己“就极刑而无愠色”是为了完成《史记》。
请同学们写出你不明白的知识点,并与同学积极探讨这个知识点:(二)、文意探究:1、作者在文中陈述了自己“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的苦衷。
他“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他能“就极刑而无愠色”?2、讨论作者列举古代一些“倜傥非常之人”的事例,同他表达的生死观、价值观是一种怎样的联系。
三、当堂巩固(一)名句默写1.古者富贵而名摩灭,,。
2.此人皆意有所郁结,,,思来者。
3.亦欲,,成一家之言。
4.《诗》三百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网罗天下放矢旧闻,____________,综其终始,______________。
6.盖____________,仲尼厄而作〈〈春秋〉〉;________,_______ _;左丘失明,阙有《国语》。
(二)重点语句翻译1、所以..不表.于后世也。
..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有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2、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唯倜傥非常..之人称焉。
3、《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
4、亦欲以究.天人之际,通.古今之变,成一家之言。
四、课堂小结节选部分司马迁陈述了自己不能舍生取义的原因,表达了他效仿古人著书雪耻的坚强意志,同时简述了《史记》的体例和宗旨。
《报任安书》是司马迁留给后世的唯一书信。
正是他将峻洁的人品、伟大的精神自现于后世的力作。
司马迁在信中结尾处断言:“要之死日,然后是非乃定。
”他的期望没有落空:如果说五十六万余字的辉煌巨著《史记》,是他留下的一座耸入云霄的巍峨大厦的话,那么,《报任安书》则为他在这座大厦前,留下了一座崇高的汉白玉雕像,在它的底座上铭刻着六个大字:“述往事,思来者”——而高高屹立的他,则正以身处黑暗时代的悲愤、正直,而又“桀骜不驯”的深沉目光,注视着千秋万代。
课后练习一、文言基础知识梳理:通假字:1、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2、网罗天下放失.旧闻3、古者富贵而名摩.灭4、孙子膑.脚5、则仆偿前辱之责.词类活用:1、而文采不表.于后世2、孙子膑.脚3、退而论书.策4、古者富贵..而名摩灭5、思垂.空文以自见古今异义:1、大底贤圣发愤..之人称焉..之所为作也2、唯倜傥非常3、念父母,顾妻子...有所不尽..4、恨私心5、亦颇识去.就之分6、夫人情..莫不贪生恶死特殊句式:1、《诗》三百篇,大底贤圣发愤之所为作也2、无兄弟之亲3、文王拘而演《周易》4、藏之名山5、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6、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二、完成基础知识梳理P40—42练习题。
三、背诵课文第二段。
译文:人之常情,没有谁不贪生怕死的,都挂念父母,顾虑妻室儿女。
至于那些被正义公理所激愤的人当然不是这样,这里有迫不得已的情况。
如今我很不幸,早早地失去双亲,又没有兄弟相爱护,独身一人,孤立于世,少卿你看我对妻室儿女又有何眷恋呢?况且一个勇敢的人不一定要为名节去死,怯懦的人仰慕大义,又何处不勉励自己呢?我虽然怯懦软弱,想苟活在人世,但也颇能区分弃生就死的界限,哪会自甘沉溺于牢狱生括而忍受屈辱呢?就是奴婢还能够下决心自杀,更何况象我这样的不得已呢?我之所以暗暗地忍受,苟活偷生,关在粪土般污秽的监狱里而不肯去死,就因为抱恨自己心中还有未实现的理想,如果在屈辱中死去,我的文章才华就不能流传于后世了。
古时候身虽富贵而名字磨灭不传的人,多得数不清,只有那些卓异而不平常的人才著称于世,那就是:西伯姬昌被拘禁而演绎《周易》;孔子受困厄而作《春秋》;屈原被放逐,才写了《离骚》;左丘明失去视力,才有《国语》;孙膑被截去膝盖骨,《兵法》才撰写出来;吕不韦被贬谪蜀地,后世才流传着《吕氏春秋》;韩非被囚禁在秦国,写出《说难》、《孤愤》;《诗》三百篇,大抵都是一些圣贤发愤而写作的。
这些都是人们感情有压抑郁结不解之处,不能实现其理想,所以记述过去的事迹,使将来的人了解他的志向。
就象左丘明没有了视力,孙膑断了双脚,终于不能被人重用,便退而著书立说来抒发他们的怨愤,想流传下文章来表露自己的本心。
我私下里也自不量力,近来用我那不高明的文辞,收集天下散失的历史传闻,粗略地考订其事实,综述其事实的本末,考察其成败盛衰的道理,上自黄帝,下至于当今,写成表十篇,本纪十二篇,书八篇,世家三十篇,列传七十篇,一共一百三十篇,也是想探求天道与人事之间的关系,贯通古往今来变化的脉络,成为一家之言。
刚开始草创还没有完毕,恰恰遭遇到这场灾祸,我痛惜这部书不能完成,因此便接受了最残酷的刑罚而不敢有怒色。
我现在真正的写完了这部书,打算把它藏进名山,传给可传的人,再让它流传进都市之中,那么,我便抵偿了以前所受的侮辱,即便是让我千次万次地被杀戮,又有什么后悔的呢!但是,这些只能向有见识的人诉说,却很难向世俗之人讲清楚啊!参考答案:1、作者在文中陈述了自己“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的苦衷。
他“隐忍苟活”的原因是什么?为什么他能“就极刑而无愠色”?“隐忍苟活”而不死节的原因:“所以隐忍苟活,幽于粪土之中而不辞者,恨私心所不尽,鄙陋没世,而文采不表于后世也。
”作者看法:勇士不一定死于名节,他不赞成无意义地为名节而死。
所以他不“死节”,他“择生”,因为“择生”才能“践志”。
清代学者包世臣曾指出:司马迁“实缘自被刑后所为不死者,以《史记》未成之故。
是史公之身乃《史记》之身,非史公所得自私。
史公可为少卿死,而《史记》必不能为少卿废也。
”司马迁对生死的看法与他所追求的人生价值密不可分。
“草创未就……岂有悔哉?”他选择腐刑,隐忍而活的目的就是要完成《史记》,为此他“就极刑而无愠色”,“虽万被戮,岂有悔哉”。
最后一句话传达出的信息:司马迁的选择对于自己是痛苦的,因为这种选择实在是一种令世俗瞠目的叛逆,为世俗所误解,所鄙视,即便是智者,也难理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