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报任安书》导学案(学生版)

《报任安书》导学案(学生版)

《报任安书》导学案【课前导读】身残志坚的史圣——司马迁司马迁(约前145—),西汉史学家、文学家、思想家。

字子长,夏阳(今陕西韩城)人,10岁开始学习古文书传,20岁时,从京师长安南下漫游,足迹遍及江淮流域和中原地区,到处考察风俗,采集传说。

这使他接触到了广大人民的实际生活,增加了他对社会现实的了解。

38岁继承父职,任太史令,掌管天文历法及皇家图籍,得以博览皇家图书典籍,太初元年开始撰写《史记》。

后因替投降匈奴的李陵辩护,获罪下狱,受腐刑。

出狱后任中书令,继续发愤著书,终于完成了《史记》这一历史巨著。

史家之绝唱——《史记》《史记》是我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有很高的史学价值。

记载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至汉武帝初年三千多年的历史。

《史记》开创了纪传体的史学体制,对中国史学和文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

鲁迅称之为“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

$痛陈心曲本篇是司马迁写给其友人任安的一封回信。

司马迁因李陵之祸处以腐刑,出狱后任中书令,表面上是皇帝的近臣,实则近于宦官,为士大夫所轻贱。

任安此时曾写信给他,希望他能“推贤进士”。

司马迁由于自己的遭遇和处境,感到很为难,所以一直未能回信。

后来,任安以重罪入狱,司马迁担心任安一旦被处死,就会因永远失去给他回信的机会而抱憾终生,于是写下了这篇《报任安书》。

【自主学习】(一)容易读错的音曩.者()阙.然()箠.楚()槛.阱()圜.墙()少卿.()[.强.颜()羑.里()赭.衣()臧.获()婢.妾()缧绁..()()厥.有()愠.色()倜傥..()()惕.息()诎.体()剌.谬()(二)通假字1.其次诎体受辱(“_______”同“_______”)2.其次关木索、被箠楚受辱(“_______”同“_______”,_______)/3.见狱吏则头枪地(“_______”同“_______”,_______)4.及罪至罔加(“_______”同“_______”,_______)5.古者富贵而名摩灭(“_______”同“_______”)6.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_______”同“_______”)7.网罗天下放失旧闻(“_______”同“_______”)8.则仆偿前辱之责(“_______”同“_______”)(三)一词多义]望若望仆不相师()日夜望将军至,岂敢反乎(《鸿门宴》)()壬戌之秋,七月既望(《赤壁赋》)()吾尝跂而望矣(《劝学》)()以绝秦望(《廉颇蔺相如列传》)()名门望族()就亦颇识去就之分矣()[草创未就()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幸幸勿为过()今仆不幸,早失父母()肉袒伏斧质请罪,则幸得脱矣(《廉颇蔺相如列传》)()缦立远视,而望幸焉(《阿房宫赋》)()财物无所取,妇女无所幸(《鸿门宴》)()《为削木为吏,议不可对()季布为朱家钳奴()为十表,本纪十二()古人所以重施刑于大夫者,殆为此也()重为乡党所笑()然此可为智者道()何辞为(《鸿门宴》)())师若望仆不相师()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师说》)()或师焉,或不焉(《师说》)()孔子师郯子(《师说》)()巫医乐师百工之人(《师说》)()十年春,齐师伐我(《曹刿论战》)()<胜古者富贵而名摩灭,不可胜记()沛公不胜桮杓(《鸿门宴》)()胜地不常,盛筵难再(《滕王阁序并诗》)()胜友如云(《滕王阁序并诗》)()二败而三胜(《六国论》)()而犹有可以不赂而胜之之势(《六国论》)()日出江花红胜火(《忆江南》)()|乃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乃欲引节,斯不亦远乎()至激于义理者不然,乃有所不得已也()陈涉乃立为王(《陈涉世家》)()(四)体会下列加点词的活用类型并释义1.名词的活用(1)魏其,大将也,衣.赭衣,关三木(名词作动词)_____________((2)何至自沉溺缧绁..之辱哉(名词作动词)_____________(3)孙子膑.脚(名词作动词)_____________(4)乃赋.《离骚》(名词作动词)_____________(5)太史公牛马..走(名词作状语)_____________(6)倡优..所畜(名词作状语)_____________2.动词的活用(1)太上不辱.先(动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_____ [(2)故述往事,思.来者(动词的使动用法)_____________(3)且勇者不必死.节(动词的为动用法)_____________ 3.形容词的活用(1)请略陈固陋..(形容词作名词)_____________(2)流俗之所轻.也(形容词作动词)_____________(五)古今异义\1.意气....②..①勤勤恳恳①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ɑ.意志和气概;b.志趣和性格;c.由于主观和偏激而产生的情绪②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勤劳而踏实2.素所自树立..使然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建立(多用于抽象的好的事情)3.念父母,顾妻子..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男女两人结婚后,女子是男子的妻子4.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决心努力5.下流..多谤议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ɑ.下游;b.卑下的地位;c.卑鄙龌龊6.仆以口语..遇遭此祸`古义: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今义:谈话时使用的语言(区别于“书面语”)(六)翻译下面的句子并体会句式特点1.素所自树立使然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句,“……也”表示判断。

))2.《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判断句,“……也”表示判断。

)3.至激于义理者不然。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动句,“于”表示被动。

)/4.韩非囚秦。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动句,“囚”译为“被囚禁”。

)5.重为乡党所笑。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被动句,“为……所”表示被动。

))6.与蝼蚁何以异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宾语前置句,“何以”应为“以何”。

)7.安在其不辱也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宾语前置句,“安在”应为“在安”。

)"8.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状语后置句,应为“或于泰山重,或于鸿毛轻”。

)9.而文采不表于后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状语后置句,应为“而文采不于后表也”。

)&10.其次不辱理色。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省略句,应为“其次不辱(于)理色”。

)11.藏之名山。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省略句,应为“藏之(于)名山”。

):12.无乃与仆之私心剌谬乎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固定句式,“无乃……乎”译为“恐怕……吧”。

)(七)名句积累1.人固有一死,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用之所趋异也。

2.仲尼厄而作《春秋》;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左丘失明,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兵法》修列。

3.《诗》三百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4.乃如左丘无目,孙子断足,终不可用,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仆窃不逊,近自托于无能之辞,____________________,考之行事,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出则不知所如往。

【精读细研】1.从课题和背景介绍看,这是一封复信,其回复的内容是怎样具体展开的具体内容是什么答案:&《2.司马迁在李陵之祸后,受到了哪些摧残司马迁受宫刑后的感受是什么遭受耻辱后司马迁为什么仍“隐忍苟活”3.在第5段中,作者为什么列举了许多名人意在说明什么<4.作者在文中流露出怎样的情感你能否从中把握司马迁的形象*【达标训练】1.下列各项中加点词语解释有误的一项是()A.若望仆不相师望:怨恨,抱怨B.幸勿为过过:责备、C.而世又不与能死节者比比:比较D.宁得自引深藏于岩穴邪引:引退2.下列句子中,加点字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项是()A.近自托于无能之.辞亦何面目复上父母之.丘墓乎B.屈原放逐,乃.赋《离骚》今少卿乃.教以推贤进士C.灌夫受辱于.居室至于.鞭箠之间D.亦欲以.究天人之际思垂空文以.自见;3.下列各句中不含通假字的一项是()A.网罗天下放失旧闻B.及罪至罔加C.汗未尝不发背沾衣也D.则仆偿前辱之责4.下列各句中加点字词没有活用现象的一项是()A.孙子膑.脚B.太史公牛马..走《C.请略陈固陋..D.亦颇识.去就之分矣5.下列各句的句式与例句相同的一项是()例句:重为乡党所笑A.素所自树立使然也B.韩非囚秦C.藏之名山}D.客有吹洞箫者6.下列各句中加点词的古今意义相同的一项是()A.唯倜傥..勤勤恳恳..非常之人称焉B.意气C.下流..遇遭此祸..多谤议D.仆以口语7.翻译下面的句子。

(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轻于鸿毛,用之所趋异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2)《诗》三百篇,大底圣贤发愤之所为作也。

译文: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3)草创未就,会遭此祸,惜其不成,是以就极刑而无愠色。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