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2015教资统考小学《小学教育学》各章节考试重点及出题重点

2015教资统考小学《小学教育学》各章节考试重点及出题重点

2015教资统考小学《小学教育学》各章节考试重点及出题重点目录一、小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重点)三、小学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此考点易出简答题)四、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五、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此考点易出简答题)六、联结派的学习理论七、认知派的学习理论八、心智技能的培养要求(此考点易出简答题)九、问题解决能力的培养十、学习动机理论一、小学教育心理学的作用1、帮助教师准确的了解问题(1)学生的情况是千差万别的,一旦出现了学习困难,教育心理学可以提供多种方法帮助教师了解问题。

(2)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对教育现象形成新的科学认识。

随着社会经济的迅速发展和科学技术的突飞猛进,教育心理学也在适应社会发展中不断完善。

正确剖析和认识社会出现的教育现象,既需要深邃的历史眼光、宽广的现实视野,也需要教育心理学的知识、原理和研究成果。

2、为实际教学提供科学的理论指导(1)教育心理为实际教学提供了一般性的原则或技术。

教师可结合实际的教学内容、教学对象、教学材料、教学环境等,将这些原则转变为具体的教学程序或活动。

(2)教育心理学的基本知识有助于使教师的工作符合自身的教学心理也更符合学习者的学习心理,有助于教学工作产生更为优化的效果。

来源于考试大3、帮助教师预测并干预学生的行为(1)利用教育心理学原理,教师不仅可以正确分析、了解学生,而且可以预测学生将要发生的行为或发展的方向,并采取相应的干预或预防措施,达到预期的效果。

(2)学习教育心理学有助于教师在师生互动过程中传授知识、培养能力、开发智力、培养创新意识和能力,从而更好地驾驭教一学过程,更好地教导学生。

4、帮助教师结合实际教学进行研究教育心理学不仅为实际教育活动提供一般性的理论指导,也为教师参与教学研究提供了可参照的丰富的例证。

即教育心理学给教师提供进行科学研究的思路和研究的方法.使教师不仅能够理解、应用某些基本的原理和方法,而且还可以结合自己的教学实际进行创造性的研究.去验证这些原理并解决特定的问题二、小学生的认知发展与教育(重点)(一)皮亚杰的认知发展理论与教育1、皮亚杰认知发展理论的基本内容:皮亚杰认为,发展是一种建构过程,是个体在与环境的不断相互作用中实现的。

所有有机体都有适应和建构的倾向,同时,适应和建构也是认知发展的两种机能。

一方面,由于环境的影响,生物有机体的行为会产生适应性的变化;另一方面,这种适应性是一种内部结构的积极的建构过程。

皮亚杰认为,适应包括同化和顺应两种作用和过程。

刺激输入的过滤或改变叫做同化;内部图式的改变,以适应现实,叫做顺应。

所谓“图式”,“是指动作的结构或组织,这些动作在同样或类似的环境中由于重复而引起迁移或概括。

”它是个体为了应付某一特定情境而产生的认知结构。

皮亚杰认为:个体的心理发展就是通过同化和顺应日益复杂的环境而达到平衡的过程。

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论:四个阶段(1)感知运动阶段(0-2岁):其中手的抓取和嘴的吸吮是主要手段。

客体永恒性是后来认识的基础。

(2)前运算阶段(2-7岁)思维特征:单维思维;思维的不可逆;以自我为中心。

(3)具体运算阶段(7-11岁)思维特征:多维思维;思维的可逆性;去自我中心;具体逻辑推理(4)形式运算阶段(11-16岁)又称命题运算阶段。

2、认知发展阶段的普遍性与特殊性皮亚杰所揭示的思维发展的阶段性是普遍存在的,思维发展的顺序是不可改变的。

但这并不意味着在具体个体身上或不同文化背景条件下不存在阶段的特殊性。

3、认知发展阶段与教学的关系(1)认知发展阶段制约教学的内容和方法(2)教学促进学生的认知发展三、小学生的个性和社会性发展(此考点易出简答题)1、小学生的个性发展特点小学生的个性的特点可以包括很多方面,其中自我意识是比较突出的一项,尤其表现在自我评价能力的发展上:(1)由顺从别人的评价发展到有一定独立见解的评价,并且随着年级的增高而增强;(2)从对具体行为的评价过渡到有一定概括程度,涉及到某些个性品质的评价;(3)自我评级的稳定性增强;(4)已具有一定的道德评价能力。

2、小学生的社会性发展特点(1)小学生的社会性认知社会性认知是指对自己和他人的观点、情绪、思想、动机的认知以及对社会关系和对集体组织关系的认知,与个体的认知能力发展相对应。

小学生社会性认知发展的趋势有:①从表面到内部,即从对外部特征、外部行为的注意到跟深刻的心理品质的注意。

②从简单到复杂,从问题的某个方面到多方面多维度的看待问题;从呆板到灵活的思维。

③从具体思维到抽象思维;从弥散性的、间断性的想法到系统的、有组织的综合性的思想。

(2)小学生的社会性交往小学生的交往对象主要是父母、教师和同伴。

小学生与父母、教师的关系从以来开始走向自主,从对成人权威的完全信服到开始表现怀疑和思考。

同时同伴交往的地位更加重要。

四、个别差异与因材施教(一)小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1、差异认知方式又称认知风格,是个体在知觉、思维、记忆和解决问题等认知活动中加工和组织信息时所显示出来的独特而稳定的风格。

(1)场独立与场依存;提出者:威特金。

场独立性的人对事物的知觉和判断不易受外来因素的影响和干扰,常根据自己的内部参照,独立进行分析判断;场依存性的人较多地依赖外在参照知觉事物,或者难以摆脱环境因素的影响和干扰。

(2)沉思型与冲动型;学生对问题解答的速度和准确性方面的差异。

所谓沉思型是指对问题的解答速度较慢但错误较少的类型;所谓冲动型是指对问题解答速度较快但错误较多的一种类型(3)辐合型与发散型:辐合型认知方式是指在解决问题时,表现为搜索和综合信息与知识,运用逻辑规律,缩小解答范围,直至找到适当的唯一正确的解答。

发散型认知方式则相反。

2、智力差异(1)智力与智力测验智力是指处理抽象观念、处理新情境和进行学习以适应新环境的能力。

在我国,大多数心理学家认为:智力是指认识方面的各种能力,即观察力、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的综合,其核心成分是抽象思维能力智力测验:世界上第一个标准化智力测验量表是1905年的比内-西孟量表(法国),后来,在美国斯坦福大学心理学家推孟修订,1916年发表《斯坦福-比内量表》现在成为世界上著名的心理测验量表。

智商(IQ)=(智力年龄/实际年龄)×100(比率智商)1936年,美国的韦克斯勒编制了“离差智商”的概念,平均数100,标准差为15。

IQ=100+15×(个体测验分数-同年龄组的平均分)/同年龄组的标准差(2)智力的差异个体差异:既有量的差异又有质的差异。

量的差异主要是指个体在IQ分数上的不同。

质的差异主要是指个体的构成成分的差异。

群体差异:智力的性别差异、年龄差异,种族差异。

(3)认知差异的教育含义(此考点易出论述题)认知方式没有优劣好坏之分,只是表现为学生对信息加工方式的某种偏爱,主要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

智力是学习成绩的一个可靠的预测指标,它主要影响学习的速度、数量、巩固程度和学习的迁移。

教师应根据学生的认知特点,因材施教。

主要措施有:改革教学组织形式,适应学生的智力差异,具体措施有分校、分班、班内分组及跳、留级等;改革教学方式,适应学生的智力差异。

(二)小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此考点易出简答题)1、性格的特征差异性格的特征差异包括四个方面:对现实态度的性格特征;性格的理智特征;性格的情绪特征;性格的意志特征。

2、性格的类型差异外倾型与内倾型;独立型与顺从型;理智型,情绪型与意志型3、性格差异的教育含义性格影响学生的学习方式,同时也作为动力因素影响学习的速度和质量。

因此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学校教育应更重视性格的因素的作用,使教育内容的选择与组织更好的适应学生的性格特征。

五、特殊儿童的心理与教育(此考点易出简答题)1、特殊儿童,广义的特殊儿童是指一切偏离常态的儿童,包括智力超常和才能非凡的儿童,各种身心障碍的儿童。

狭义的特殊儿童指盲、聋、弱智、言语障碍和肢体残疾等身体有缺陷的残疾儿童。

2、特殊儿童的类型智力超常儿童(智商超过140);弱智儿童(智商低于70);学习困难学生;聋、哑、盲儿童。

3、特殊儿童的教育随班就读;普通班加巡回辅导;普通班加资源教室;设置特殊班。

练习题广义的特殊儿童1、什么是心理发展?简述心理发展的基本特征。

2、简述小学生在认知、情感等方面的发展特点。

3、简述小学生个性和社会性发展的特点。

4、论述皮亚杰的认知发展阶段理论及其教育含义。

4、论述埃里克森的心理社会发展理论及其教育含义。

5、试述小学生的认知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6、试述小学生的性格差异及其教育含义。

7、简述特殊儿童的含义与类型以及如何采取措施对特殊儿童进行教育。

六、联结派的学习理论理论要点:联结学习理论认为:1、一切学习是通过条件作用,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直接联结的过程;2、强化在刺激和反应之间建立过程中起重要作用;3、在刺激- 反应联结之中,个体学到的是习惯,而习惯是反复练习和强化的结果;4、习惯一旦形成,只要原来的或类似的刺激情境出现,习得的习惯性反应就会自动出现。

(一)桑代克的联结说1、把学习定义为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2、联结的形成是通过盲目尝试-逐步减少错误-再尝试这样一个往复过程习得的;3、提出三个学习规律,即:准备律、练习律和效果律(此考点易出选择题或填空题)效果律是指刺激与反应之间的联结因伴随着满意的结果而增强,因伴随着烦恼的结果而减弱练习律是指任何联结,练习运用会增强这个联结的力量,而不练习则会使联结力量减弱准备律是指当学习者有准备时,联结实现就感到满意,有准备而联结不实现则感到烦恼,学习者无准备而强制联结实现也会感到烦恼(二)斯金纳的操作性条件作用论1、人和动物的行为有两类:应答性行为和操作性行为。

前者是指由特定的、可观察的刺激所引起的行为;后者是指在没有任何能观察的外部刺激的情境下的有机体行为,它似乎是自发的。

2、操作性行为主要受强化规律的制约强化;逃避条件作用与回避条件作用;消退;惩罚(定义理解)3、对教育的启示在实际教育中,不想要的行为常常不明智地受到了强化。

一个教师可能正在作间隔式的强化.一次侥幸就会使学生永远记住这个行为,学生认识到如果他们一直恳求教师,教师就会最终答应他们的要求。

而且应尽量不用或少用惩罚。

下面是一些强化程式原则:(1)教新任务时,进行即时强化,不要进行延缓强化。

在行为主义学习理论中有一条重要的原理就是,后果紧跟行为比后果延续要有效得多。

即时反馈有两个作用:首先是使行为和后果之间的联系更为明确,其次它增加了反馈的信息价值。

(2)在任务的早期阶段,强化每一个正确的反应,随着学习的发生,对比较正确的反应优先强化,逐渐地转到间隔式强化。

(3)强化要保证做到朝正确方向促进或引导。

不要坚持一开始就做到完美。

不要强化不希望的行为4、程序教学与教学机器程序教学的基本要求是:(1)教师要编写一系列刺激(问题)→反应(答案)框面,这些框面由易到难地小步子地呈现教学内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