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城市道路设计(复习重点)

城市道路设计(复习重点)

《城市道路设计》 (第二版)Urban road design付孝均2013/2/5第一章绪论1、道路工程(三大类):公路、城市道路、特殊道路2、城市道路的组成:车行道、路侧带、分隔带、道路交叉口和交通广场、路边停车场(带)和公交停靠站、道路雨水排水系统、其它设施3、城市道路:指大、中、小城市、建制镇及特大城市的卫星城规划区内的道路、广场、停车场、桥梁(隧道)及附属工程4、城市道路的功能:交通设施功能、公用空间功能、防灾救灾功能、城市结构功能5、城市道路网的规划形式也取决于城市性质、城市规模、城市结构及城市功能的确定和界定6、城市道路的特点:功能多样,组成复杂;需要考虑行人、非机动车的交通;道路交叉口多;沿路两侧建筑物密集;景观艺术要求高;城市道路规划、设计的影响因素多;政策性强。

城市快速路:城市交通性干道;包括主路、辅路城市主干路:以交通功能为主、连接城市各分区的道路7、城市道路城市次干路:城市各分区的区域性交通干道城市支路:以服务功能为主、是交通的终端8、城市道路分级主要依据交通功能、交通量及交通控制条件等。

9、各级道路的设计车速、年限道路等级快速路主干路次干路支路设计速度(Km/h)100 80 60 60 50 40 50 40 30 40 30 20设计年限(年)20 20 15 10-1510、道路设计车速:指在气候条件、交通条件等均为良好的情况下,一般驾驶员能够安全、舒适行驶的最大行程速度。

11、设计车速的高度直接反应道路的类别、等级的高低。

12、道路设计年限:指道路的正常工作的年限,包括道路交通设计年限和道路路面结构设计年限。

13、交通量:指道路在一定时间段内实际通过的车辆(或行人)数。

14、通行能力:指在通常的道路、交通和管制条件下,在一定时间段内车辆或行人能合理地期望通过一条车道或道路的一点或均匀道路断面所能达到的最大小时流率。

15、道路建筑限界:在道路上一定高度和宽度范围内不允许任何障碍物侵入的空间界限。

16、设计小时交通量:每小时内通过某一断面的车辆数。

17、道路设计的基本原则:设计交通量≤设计通行能力。

18、服务交通量:指在给定的时间段内(一般为15min)通过的最大小时流率。

第二章城市道路网规划1、城市道路网规划应能适应城市将来的发展、交通结构的变化和要求,具有一定得超前性。

2、城市道路网规划的基本要求:①、满足城市道路交通运输需求;②、满足城市用地布局要求;③、满足各种市政工程管线布置的要求。

3、城市道路网结构形式是指城市道路网的平面投影几何图形。

4、城市道路网结构的三种基本类型:方格网式道路网、放射环式道路网、自由式道路网。

5、方格网式道路网(棋盘式):适用于地势平坦的中、小城市。

优点:交通分散、灵活性大放射环式道路网:放射干道间连以若干条环形干道优点:有利于市中心与周围各分区的交通联系自由式道路网:道路结合其地形起伏变化而形成的道路优点:充分结合自然地形、节约工程造价6、城市道路网络规划设计一般方法:①、现状调查,资料准备②、道路系统初步方案设计③、提出设计方案④、修改道路系统规划方案⑤、绘制道路系统规划图⑥、绘制道路系统规划方案7、道路网密度:指城市道路中心线总长度与城市用地总面积之比。

8、城市道路网规划评价内容:技术性能评价、经济效益评价、社会环境影响评价。

9、城市道路网规划评价原则:科学性、可比性、可行性。

10、城市道路网规划方案评价可分为:目标→任务→指标→价值四个层次进行。

第三章城市主、次干路及支路1、城市道路的横断面:指道路中线上各点的法向切线。

2、道路横断面设计图主要由横断面设计线和横断面地面线构成。

3、城市道路横断面的布置类型是根据车行道是否设置物理分隔,城市道路长划分为以下几种断面形式:单幅路、双幅路、三幅路、四幅路、不对称幅路。

①单幅路:从断面上来看,车行道为一整体,没有设置物理分隔(a) (b) 中央双黄线(b) (a)(a)人行道 (b)车行道②双幅路:在车行道中央采用分隔带或分隔蹲将车行道分为两部分,上下车辆被分隔开(a) (b) 中央分隔蹲(带)(b) (a)(a)人行道 (b)车行道③三幅路:在车行道两侧用分隔带或分隔蹲中将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流开来,中间机动车双向行驶(a) (c) (d) 中央双黄线 (d) (c) (a)(a)人行道 (c)非机动车 (d)机动车④四幅路:在三幅路的基础上,再将中间机动车道部分分为两幅(a) (c) (d) 中央分隔蹲(带) (d) (c) (a)(a)人行道 (c)非机动车 (d)机动车4、车行道:是道路上供车辆行驶部分的总称,包括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5、车行道宽度由设计车辆、设计车速、交通量等情况来确定6、平曲线加宽值的确定包括:静态加宽和动态加宽。

7、加宽值的过渡方式:直线过渡、高次抛物线过渡、回旋线过渡、改进直线过渡。

8、设计车道数=设计交通量÷一条车道的设计通行能力9、路肩的作用:①、保护和支撑路面结构的作用②、供发生故障的车辆临时之用③、作为侧向于宽的一部分④、提供道路养护等作业的场地⑤、增加道路整体的美观10、中间带的最小宽度为2.0-3.0m,左侧路缘石常用宽度为0.25 m或0.50m11、城市道路的设计车速大于或等于40Km/h,应设置硬路肩。

路肩的最小宽度为0.5m12、中央分隔带的开口形状有:半圆形(分隔带<3.0m)、弹头形(分隔带>3.0m)13、两侧带用以分隔机动车道和非机动车道14、路侧带的组成:人行道、绿化带、设施带等15、路缘石(道牙):是设置在路面与其他构造物之间的标石15、路缘石的形状:立式、平式、斜式等立式路缘石一般高出路面12-20cm,隧道内、线形弯曲线段或陡峻路段等处可高出25-40cm,路缘石的厚度宜为10-15cm16、路拱:为了利于路面横向排水,将路面做成中央低两边高的拱形18、路拱坡度表路面类型路拱横坡度(%)水泥混泥土路面、沥青混泥土路面 1.0-2.0其它黑色路面、整齐石块 1.5-2.5半整齐石块、不整齐石块 2.0-3.0碎、砾石等粒料路面 2.5-3.5低级路面 3.0-4.0人行道横坡(单面坡) 1.5-3.019、路拱的形式:抛物线形、直线接抛物线形、折线形等20、超高:为了减小车辆在曲线路段上行驶所产生的离心率,在曲线路段将路面做成外侧高、内侧低的单向横坡的形式21、城市道路最大超高横坡度设计车速(Km/h)100、80 60、50 40、30、20最大横坡度(%) 6 4 222、反超高:当圆曲线半径足够大时,则可不设超高,而采用双坡路拱断面形式,这时位于圆曲线外侧的路面横坡常常被称为“反超高”23、超高的横向过渡:⑴无中间带道路的超高过渡:无中间带的道路车行道,在直线路段均为路拱形式的双坡横断面,而在设超高的平曲线路段则为单坡断面。

路面由双向倾斜的形式过渡到具有超高的单向倾斜的形式,外侧先逐渐抬高,至路拱坡度后呈单坡状,再绕旋转轴旋转直至超高横坡度。

常见的三种超高旋转过渡方式:绕内侧边缘旋转、绕中线旋转、绕外侧边缘旋转①、绕内侧边缘旋转:先将外侧车道绕路中线旋转,待达到与内侧车道构成单向横坡后,再将整个断面绕为加宽前的内侧车道边缘旋转,直至超高横坡值。

有利于路基排水,一般用于新建公路②、绕中线旋转:先将外侧车道绕路中线旋转,待达到与内侧车道构成单向横坡后,再将整个断面绕中线旋转,直至超高横坡度。

多用于旧路改造工程③、绕外侧边缘旋转:先将外侧车道绕外边缘旋转,与此同时内侧车道随中线相应降低而降低,待达到单向横坡后,整个车道绕外侧车道边缘旋转,直至超高横坡度。

仅用于某些要求改善路容的路段⑵有中间带道路的超高过渡:常见的三种超高过渡形式:绕中间带的中心线旋转、绕中央分隔带边缘旋转、绕各自车行道中线旋转①、绕中间带的中心线旋转:先将外侧车行道绕中间带的中心旋转,待达到与内侧车行道构成单向横坡后,整个断面一同绕中心线旋转,直至超高横坡度值。

宽度≤4.5m②、绕中央分隔带边缘旋转:将两侧车行道分别绕中央分隔带边缘旋转,成为独立的单向超高断面。

各种不同中间带③、绕各自车行道中线旋转:将两侧车行道分别绕各自的中心线旋转,成为独立的单向超高断面。

车道>4条车道24、超高缓和段纵向过渡形式包括:直线过渡式(最常用)、改进直线过渡式、曲线过渡式。

25、城市道路设计横断面设计图比例尺采用:1:100或1:200。

26、城市道路超高简渐变率设计车速(Km/h)80 60 50 40 30 20 超高渐变率1/150 1/125 1/115 1/100 1/75 1/5027、路基土石方数量计算:平均断面法28、平面设计原则:①平面设计应遵城市道路网规划;②应符合各类各级道路的技术指标;③科学的设置缓和曲线、超高、加宽,合理地确定行车视距;④应合理地设置交叉口、沿线建筑出入口、分隔带等等;⑤应满足近期使用要求,兼顾远期发展。

29、平面设计的总目标是:保证汽车的行驶安全、快速、经济和舒适。

30、平面设计图的比例尺通常在1:500-1:1000。

31、平面设计三要素:直线—曲率为零的线形圆曲线—曲率伟常数的线形缓和曲线(回旋线)—曲率为变数的线形32、当设计车速大于或等于60Km/h时,直线的最小长度应为:①同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m)宜大于或等于6V;②反向曲线间的直线最小长度(m)宜大于或等于2V。

33、行车视距分为:停车视距、会车视距、超车视距。

34、最大纵坡:指在纵坡设计时各级道路永许采用的最大坡度值。

35、圆曲线的计算:T=Rtan(α/2) L= J=2T-L ET:切线长 E:外距α:转角 L:曲线长 J:超距或校正值 R:半径36、竖曲线的计算:坡度差ω=i2-i1 竖曲线长度L=R|ω| 竖曲线切线长T=L/2 最大竖距E=T2/2R (T2表示T平方)。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