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道路规划设计复习提纲第一章:绪论1、《城市道路设计规范》中城市道路分类及各类道路特点。
P51-52分为四类:城市快速路、城市主干路、城市次干路、城市支路城市快速路:具有单向多车道的城市道路,具有中央分隔带并应全部控制出入口间距,是为机动车提供连续流服务的交通设施,是城市中快速大运量的交通干道,服务对象为中长距离的机动车辆。
城市主干路:是以交通功能为主的连接城市各主要分区的干线道路,主要承担中心城区各功能分区之间的交通,与快速路共同分担城市的主要客货交通。
城市次干路:是城市内区域性的交通干道,为区域交通集散服务,兼有服务功能,配合主干路组成城市干道网络,起到广泛连接城市各部分及集散交通的作用。
城市支路:是城市一般街坊道路,在交通上起汇集性作用,是以服务功能为主,应为次干路与街坊路的连接线。
2、道路网结构类型线形式或带状式、方格式、环行放射式、自由式、混合式。
3、城市交通存在的问题P46-48(1)人口密集与城市用地的矛盾(2)城市用地布局带来的交通分布的合理性问题(3)城市综合交通系统落后带来的系统性问题(4)城市交通管理的科学性问题(5)居民交通意识问题第二章:城市交通规划1、交通规划的含义。
交通规划:研究土地使用与出行选择规律,其结论用来对现有土地使用或交通系统的改善提供决策支撑,同时,还要对交通相关若干管理规定、政策提出建议。
2、交通规划基本内容与程序。
内容:包括确定城市交通政策、城市交通系统、客货交通组织、道路交通流量分配等主要内容。
程序:目标确定—组织工作—数据调查—相关基本模型分析—分析预测—方案设计—方案评价—方案实施过程中的信息反馈和修改3、交通影响因素。
城市交通的四个基本因素:用地、人、车和路。
其中用地和人是对城市交通起决定性作用的因素,车和路是对城市交通起影响性作用的因素。
4、道路通行能力与服务水平道路通行能力:是指道路上某一点某一车道或某一断面处,单位时间内能通过的最大交通实体数。
道路通行能力分类:理论通行能力、实际通行能力、设计通行能力。
服务水平:是指道路使用者从道路状况、交通与管制条件、道路环境等方面可能得到的服务程度或服务质量5、交通三参数:流量、速度、密度基本概念。
车流速度:一般指车辆的空间平均行驶速度Vs,达到自由状态时的速度称为自由车速Vf。
车流量:指道路上的服务流量Q(或称交通量),其最大值为道路容量C。
车流密度:指道路单位长度上的车量数,D=Q/Vs6、交通调查包含的主要内容交通调查是进行城市交通规划、城市道路系统规划和城市道路设计的基础工作。
通过对城市交通现状的调查,摸清城市道路上的交通分布状况,以及城市交通的产生、分布、运行规律及现状存在的主要问题。
P69道路交通量调查包括机动车流量、非机动车流量和行人流量及流向的调查,速度的调查,交通事故及设施状态的调查。
P697、OD调查定义及主要内容定义:OD调查也称起讫点调查,是为了解各种车辆和行人出行的起点和终点,在一定的区域范围内进行的调查工作OD调查主要包括:个人出行调查、车辆出行调查、货物流通出行调查。
8、四阶段交通规划方法的原理、四阶段的基本内容。
(原理自己补充下)四阶段:交通生成、交通分布、交通方式划分、交通分配。
交通生成:是确定各交通小区所产生的交通量。
原理:从规划的土地使用得到规划的出行生成数量和方向交通分布:是确定各交通小区之间出行的形态。
原理:依据万有引力定律假设各交通区间交通出行的次数与各起终点交通区的大小范围成正比,而与其空间距离或隔离程度反比交通方式划分:小区与小区之间各种出行方式的出行量原理:根据出行距离和交通系统的布局,可以相应确定居民出行交通方式的划分。
交通分配:是确定交通量在起点和终点之间路线上的分配。
原理:按照规划的道路网和公共交通网初步方案,根据出行确定的客货交通量,按照出行时间最少、费用最小的原则(快、捷、方便的原则),决定交通量在起终点间路线上的分配。
第三章:城市道路系统规划1、城市道路系统规划考虑因素、包含内容及程序。
考虑因素:(1)城市在区域中的位置(2)城市用地布局形态(3)城市交通运输系统P88内容:现状分析、道路交通系统发展战略规划、道路交通综合网络规划、专项道路规划程序:(1)现状调查,资料准备(2)城市道路系统初步方案设计(3)交通规划初步方案(4)修改道路系统规划方案(5)绘制道路系统规划图(6)编制道路系统规划文字说明2、道路系统规划基本指标。
(1)道路网密度(2)道路面积密度(3)人均道路用地面积(4)车均车行道面积(5)道路网连结度(6)非直线系数3、道路红线与道路建筑线道路红线:道路用地和两侧建筑用地的分界线,即道路横断面中各种用地总宽度的边界线。
道路建筑线:为了建筑艺术及功能上的要求,红线以外实际上有建筑调整线或称建筑线。
4、道路横断面类型及各自特征四种类型:一块板断面、两块板断面、三块板断面、四块板断面。
一块板断面:能适应“钟摆式”交通流,可以利用自行车和机动车的高峰时间在不同时间出现的状况调节横断面的使用宽度,占地小、投资省、通过交叉口时间短、交叉口通行效率高。
两块板断面:分隔对向行车,分隔带兼有绿化、设施布置等功能,适用于机动车辆较多,非机动车辆较少的道路。
三块板断面:分隔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带兼有绿化、设施布置等功能,适用于红线宽度不小于40米,非机动车流量较多的道路四块板断面:分隔机动车与非机动车,分隔对向行车,确保行车安全,占地面积大,红线宽度大于50米,行人过街集中,信号控制要求高。
5、步行系统规划设计内容P123(1)城市步行系统的规划要求(2)商业步行街(区)的规划要求(3)人行立交的规划要求6、居民区道路系统规划方法P129分四级布置:(1)居民区级道路(2)小区级道路(3)居民生活单元级道路(4)宅前小路7、景观设计基本要素P141(1)主景要素:是在城市道路景观中起中心作用、主体作用的视觉对象。
包括山景、水景、绿景、实景。
(山景、水景、古树名木、主体建筑。
)(2)配景要素:是在城市道路景观中对主景起烘托、背景作用,营造环境气氛的视觉对象,包括山景、水景、绿景、实景。
(山峦地形、水面、绿地花卉、雕塑、建筑群。
)8、街道空间尺度与环境气氛。
P146-147街道空间尺度常指街道宽度(红线宽度)B与两旁建筑控制高度H的比值B/H。
(1)当B/H《1时,建筑与街道之间有一种亲切感,街道空间具有较强的方向性和流动感,容易形成繁华热闹的气氛。
(城市商业街道)(2)当B/H=1—2时,绿化对空间的影响作用开始明显,由于绿化形成界面的衬托作用,在步行空间仍可保持一定的建筑亲切感和较为热闹的气氛。
(城内一般干路)(3)当B/H>2时,道路往往布置多条绿化带,城市气氛逐渐被冲淡,空间更为开敞,大自然气氛逐渐加强。
(一般城市边缘地区的城市干路和城内交通干路)第四章客运系统规划1、各种客运方式特点(根据P155-157 总结)从出行范围看,小汽车>公共交通>自行车>步行。
公共汽车站距短,车速较低,发车频率较大,所以步行距离短,候车时间短;铁轨和轻轨的站距较长,车速较高,载客量大,能耗和对环境污染小,发车频率较小,所以步行距离较长,候车时间较长。
出租汽车交通具有灵活、速度快、门到门服务等优点。
从城市环境的角度考虑,应鼓励使用污染最少、交通整体效率最高的交通工具。
如公交交通,相对于自行车和私人小汽车,在运送速度上不占优势,但在经济技术上更为合理。
2、公共交通规划基本指标P160-163(1)客运周转量(2)线网密度(3)公共交通路线长度(4)站距(5)公共汽车拥有量指标3、公共交通线路规划基本步骤P174(1)根据城市性质、规模、总体规划的用地布局结构,确定公共交通线路网的系统类型(2)分析城市主要活动中心的空间分布及相互之间的关系。
(3)在城市居民出行调查和交通规划的客运交通分配的基础上,分析城市主要客流吸引中心的客流吸引希望线及吸引量。
(4)综合各城市活动中心客流相互流动的空间分布要求,设置换乘枢纽,初步确定在主要客流流向上满足客流量要求,并把各居民出行的主要出发点和吸引点联系起来的公共交通骨干线路网方案(5)根据城市总客流量的要求及公共交通运营的要求进行线路网的优化设计,满足各项规划指标。
(6)随着城市的发展和逐步建成,逐步开辟公共交通线路,并不断根据客流的变化和需求进行调整第五章城市道路设计1、城市道路设计基本内容与步骤P183-184内容:一般包括路线设计、交叉口设计、道路附属设施设计和路面设计四个部分。
步骤:(1)资料准备(2)测设定线(3)综合进行道路平面、横断面、纵断面和路基路面设计,以及道路附属设施设计(4)完成设计文件2、车辆视距与视距限界定义P187-189行车视距:机动车辆行驶时,驾驶人员为保证交通安全必须保持的最短距离。
一般分为停车视距、会车视距、错车视距和超车视距。
视距限界:车辆在道路上行驶时,要求道路及道路两旁提供一定的视距空间以保证行车安全。
主要有以下三种:平面弯道视距限界、纵向视距限界、交叉口视距限界。
3、城市道路路线设计的基本内容(横断面、平面、纵断面设计内容)P190-210横断面设计内容:(1)机动车道设计(2)非机动车道设计(3)分隔带、绿化带与人行道设计(4)道路路缘石、横坡和路拱设计(5)道路横断面组合(6)横断面图的绘制平面设计内容:(1)道路平面曲线设计(2)道路路段平面综合设计纵断面设计内容:(1)道路纵坡(2)竖曲线(3)道路纵断面综合设计4、交叉口交通渠化方式渠化方式:交通标志标线和交通岛,其中交通岛按其作用不同分为:方向岛、分隔岛、中心岛、安全岛。
5、交叉口设计基本内容及拓宽设计交叉口设计内容:A、选择交叉口型式,确定几何尺寸B、进行交通组织分析与设计,合理布置交通设施C、验算行车视距,保证通视条件D、立面设计,布置雨水口和排水管道拓宽设计:(1)进口段拓宽长度Lt=Lk+Ls Ls=(n/m)Le(2)出口段拓宽长度Lt’=Lk+La La=(V2平方-V1平方)/2a 详细见P213-214 6、平面交叉口改善措施改善措施:(1)实行交通管制(2)采用渠化交通(3)修建立体交叉(4)交叉口形式的改变(5)角度改变、增大视距第六章建筑交通环境与交通设施规划设计1、大型公共建筑空间与交通分析(根据P249自己总结下)建筑所依邻的城市道路是否有足够的交通容量容纳建筑所产生的交通量大型公共建筑应靠近城市干道布置,但必须避免造成对干道交通和交叉口交通。
大型公共建筑的出入口应避免直接开在交叉口上或快速道路上。
大型公共建筑的出入口应尽可能布置在汇集性道路或次干道上。
2、车辆停发方式、停放方式。
停发方式:(1)前进停车,后退发车(2)后退停车,前进发车(3)前进停车,前进发车停放方式:(1)平行停车方式(2)垂直停车方式(3)斜向停车方式第七章城市道路交通管理1、城市交通组织基本概念P280城市交通组织规划就是在满足城市交通基本需求和符合交通规律的前提下,在空间上和时间上对不同种类的交通的通行进行组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