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小学音乐教学常规基本要求
1、课前准备
(1)教师要认真研读“课标”,熟知各年级段不同学习领域和内容,遵循教材的编写意图,按不同年级段制定教学计划并授课。
(2) 备课,教师必须按教学要求仔细分析教材,区别不同年级考虑教学方法和教学的深广度,确定重点和难点的处理办法。
编写教案要求教学目标明确,设计科学、合理的方法与步骤,承前启后,条理清楚,并注意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3) 做好上课时所需的准备工作,如了解作者的生平简介和作品的创作背景,以及作品的曲式结构和表现意境,曲谱抄写、板书设计、歌曲定调、熟练伴奏、设计制作相应的课件等,目的在于使教学有条不紊,不出意外,圆满地完成教学任务。
2、课堂教学
以聆听、感受、体验、表现、创造为主线,突出音乐审美,了解相关文化,注重音乐实践,揭示音乐表现要素,挖掘音乐形象,有效落实“三维目标”,语言精炼,生动、形象,体现教师的主导和学生的主体地位,讲求教学策略,把握教学整体。
教学中常用的基本训练有:
(1) 发声。
要求持之以恒,有计划地在各年级进行,正确掌握青少年发声的特点,对各年级的“发声练习”和“带词练声”都要求贯穿“声”与“情”的结合,使学生养成良好的歌唱习惯(正确的唱歌姿势、口形变换、气息控制、共鸣和咬字)和感情表达能力。
(2) 音准练习。
音乐属听觉艺术。
培养学生的音准和听记能力,是提高音乐素质至关重要的一环,必须按教材有计划结合各年级要求按部就班地进行。
从模唱音高到听辨音高,从旋律音程到和声音程,从听记单音到结合节奏,贯穿于整个音乐教学过程。
(3) 节奏训练。
节奏是塑造音乐形象的基本表现手段。
音乐情绪的差别多半取决于节奏的变化,节奏训练的重要也由此可见。
节奏训练,同样要求“循序渐进”、“由易到难”和“与情绪相结合”,训练形式要灵活多样。
(4) 歌唱教学。
自始自终地贯穿正确的发声要求,一般有下列几个步骤:
①范唱。
在简介歌曲后进行范唱,目的在于使学生发生兴趣和对该歌有完整的了解。
可由录音来代替,教师有条件范唱效果更好,可以使教学更直观、亲切。
②曲调练习。
要求在教师的指导下让学生独立视唱。
③熟悉和练唱歌词,可按词曲的节奏组合引导朗读,然后引入曲调唱歌词至熟练。
④感情处理。
要正确分析歌曲的风格特点和形象,联系歌曲的思想感情,处理歌唱的强弱变化和高低起伏,使学生有表情地唱歌。
(6) 欣赏教学。
它能培养学生健康的审美情趣和感受以及体验、鉴赏音乐美的能力,树立正确的审美观念。
要求介绍生动精练,重点突出,把基点放在熟悉音乐语言和音乐形象上。
(7) 德育渗透。
音乐教育的目的是寓思想品德教育于音乐教育之中,陶冶情操,提高修养。
音乐的特征是情感性与形象性,音乐教学是通过情感与音乐语言,使学生动之以情,感之以形,然后晓之以理。
思想性和艺术性的统一,是音乐教学必须遵循的重要原则,音乐教学离开了思想性,将变成无源之水、无本之木。
(8) 音乐教学过程是始终贯彻培养学生乐感的过程。
各项基本训练应避免各不相关或孤立地进行,要有机结合它们的共同因素,相互促进,相辅相成,更有效地完成教学任务。
(9) 器乐进课堂。
实践证明,结合音乐课堂学习简易乐器(如口琴、口风琴、竖笛等)是提高学生音乐素养的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因此,必须从全面培养学生出发,按教材施教。
3、作业测评
(1) 教材要求的书面作业及目标测试,应列入教学计划在课堂教学中完成。
(2) 考核成绩可依据平时检查、书面作业和教学目标测试,分别以优、良、合格、待合格记载入册。
4、课外指导
课外音乐实践活动,是课堂音乐教学的延伸与提高,教师必须贯彻因材施教原则,把音乐素质优良的学生组织起来,加以指导。
通过合唱训练、乐器演奏、舞蹈表演等形式发展他们的兴趣爱好,并进一步提高他们的音乐才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