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中医基础

中医基础

中医基础1寸白虫是指() C) 绦虫2中医病因学说的特点是() A) 辨症求因3十二正经中,既分布于目内眦,又分布于目外眦的经脉是() C) 手太阳小肠经4阴盛格阳所致的真寒假热证,治宜取下列哪一项() B) 温阳散寒5上气不足属于下列何种病变() B) 气陷6五脏中,具有“以升为健”特点的脏是() D) 脾7病人喜笑不休多因为() C) 心气实8肺主治节是指() C) 对肺生理功能的高度概括9“中焦如沤”是描绘() D) 脾胃肝胆等脏腑的消化饮食物的生理过程10“太阴湿土得阳始运;阳明燥土得阴自安”说明了脾胃之间存在的哪一种关系(D燥湿相济11《素问·疏五过论》所说“尝贵后贱”可致“脱营”病,体现了(D)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12最早提出“六气病源说”的是() D) 《左传》13寒性病变出现寒象,用温热药来治疗,应概括为下列哪一项()D) 寒者热之14人体中最根本、最重要的气是() A) 元气15脾气下陷者应() A) 益气升提16先天禀赋决定着体质的相对() D) 稳定性17在机体水液代谢中具有输布水液作用的是() B)肺与脾18下列哪一项不属于病理性产物() C) 血瘀19下列不属于“七冲门”的是() D) 气门20对寒因寒用的表述,下列中何项为错() C) 用寒凉药应尽量避免在寒冷季节使用1治疗阴偏衰时,在滋阴剂中适当佐用扶阳药,使“阴得阳升而泉源不竭”,这被概括为下列中哪一项()C)阳中求阴2常引起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腠理闭塞、气机收敛的邪气是()C)寒邪3下列哪项一般不属于心血亏虚的病理表现()D)眼目干涩、昏花4人体内物质新陈代谢的调控与主宰是()C)神5脾主升清的确切内涵是()C)脾气散精,上归于肺6肾精、肾气、肾阴、肾阳之间的关系是()B)肾精化生肾气,肾气分为肾阴和肾阳7脾统血的主要作用机理是()D)控制血液在脉道内的运行8素体气虚,抗病力低下,反复感冒,治之以益气解表,以标本先后缓急治则言之,属于下列中哪一项()D) 标本兼治9热性病变出现热象,用寒凉药来治疗,此概括为下列中哪一项( B)热者寒之10在原发病的基础上,继续发生新的疾病,称为()D) 继发11脾主运化是指()C) 运化食物和水液12《素问·疏五过论》所说“尝贵后贱”可致“脱营”病,体现了()D)社会环境对人体病理的影响13与津液代谢关系最为密切的是哪一组脏腑()D)脾肺肾14十二正经中,联系脏腑最多的经脉是() B) 足少阴肾经15十二正经中,有两支别络的经脉是() A) 足太阴经16心与哪季相应() B) 夏17致病后可出现各种秽浊症状的邪气是()D)湿邪18下列哪项不属于肺气宣发的具体体现()D)使全身的血液会聚于肺19人体生长发育迟缓,责之于气的哪项功能减退()C)推动20胆汁的分泌与排泄取决于()A)肝气的疏泄功能1常引起筋脉拘挛、屈伸不利、腠理闭塞、气机收敛的邪气是()C) 寒邪2自然界用来区分阴阳属性的最主要标志是()D)水与火3五脏六腑之大主是()A)心4外感病的基本传变形式是()D)表里传变5属于阴中之阴的时间是() C)前半夜6金元四大家中倡言“百病皆由脾胃衰而生也”的是()C)李杲7绕阴器,至小腹的经脉是()D)足厥阴经8对血运和呼吸运动均有推动作用的是()B)宗气9“塞因塞用”的治法,适用于治疗( C) 真实假虚证10具有约束骨骼,主司关节运动的是()A)经筋11虚证的病机特点是()C)正气不足,邪气已退12人体中活力很强的运行不息的精微物质是() B) 气13下列各项中,哪一项最确切地说明了脏与腑的区别( C)化生贮藏精气与受盛传化水谷14“中焦如沤”是描绘( D)脾胃肝胆等脏腑的消化饮食物的生理过程15七情内伤首先影响()B) 心神17属于结石停滞体内的致病特点是()B)阻滞气机,损伤脉络18寒因寒用,系指采用寒凉性质的药物来治疗下列哪一病证( B)真热假寒证19以下哪项一般不属于气机失调的病机内容()D)气虚20在五行生克关系中,下列哪项是错误的?()D)水克木1思则() C) 气结2阴损及阳的病机多表现为()A)以阴虚为主的阴阳两虚3心藏()A)神4结石多发于()D)肝胆肾膀胱5中医学理论体系形成的主要思维方法是()C)整体观察法6大怒主要损伤的脏腑是()D)肝7《素问·脉要精微论》所说“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主要反映了()B)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8维持人体相对恒定的体温,属于气的哪项功能()B)温煦与凉润9循行于“乳中线”的经脉是()A)胃经12对热因热用的表述,下列何项为错()A)用温热药物应尽量避免在炎热季节使用13症见头痛、耳鸣、咽喉红肿疼痛、唇舌糜烂等是由于(A)火热之邪燔灼趋上14绕阴器,至小腹的经脉是()D)足厥阴经15脾虚可致下列哪一项血行异常()A)出血17人体内物质新陈代谢的调控与主宰是()C)神18五脏中,具有“以升为健”特点的脏是( D)脾19称为“气血生化之源”的脏腑是()B)脾胃1心与肺的关系主要体现了()D)气与血的相互为用关系2藏象学说主要是研究()D)脏腑生理、病理及其相互关系4衡量体格的重要指标是()B) 体型5言人体脏腑之阴阳,则肾为()D)阴中之阴6就病变过程中矛盾主次关系而言,其标本之划分,下列何项表述为错()B)病因为标,症状为本7以下哪项一般不属于气机失调的病机内容()D)气虚9劳力过度易于损伤的脏器是() B) 脾肺10一般认为以下哪项不是导致出血的病机()D) 血寒11机体的阴气不足与下列哪项关系最为密切() C)肾阴12奇经八脉中,与任脉在咽喉部相会的经脉是()A)阴维脉14具有“通行诸气和运行水液”生理机能的腑是()D)三焦15机体阳气不足与下列哪组脏腑关系最密切()C)脾与肾16下列能够导致心血和脾气损伤的病因是()B)劳神过度17心病影响到脾,以五行学说来说明,属于()B)母病及子18“利小便即所以实大便”治法的依据是()A)小肠泌别清浊19下列哪项不属于扶正治则指导下确定的治法()A)发汗20寒性病变出现寒象,用温热药来治疗,应概括为下列哪一项( D 寒者热之21气机失调可以出现( A) 血行迟缓 B) 昏厥 C) 津液停滞 D) 血上溢 E)形成瘀血、痰饮22药物五味中属阳的是() A) 辛味 C) 甘味23胃的生理机能为() A) 受纳水谷 C) 腐熟水谷24引起疾病的常见原因有 A)外感六淫 B)七情内伤 C)疠气传染 D)饮食失宜 E)劳逸失度25任脉的主要功能是() A) 调节阴经气血,为阴脉之海 D) 主胞胎26肾精不足可出现() A) 小儿囟门迟闭 B) 小儿骨软无力 C) 牙齿松动脱落 D) 老年人骨质脆弱 E) 脑转耳鸣27发病类型主要包括( A)继发与复发 B)伏而后发 C)感邪即发 D)合病与并病 E)徐发28气的固摄作用减弱,可以出现() A) 小便失禁 B) 呕吐清水 E) 滑精29入侵经络、筋骨而引起痹证的邪气是() A) 风邪 B) 寒邪 C) 湿邪30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主要体现于() A) 人体自身的整体性 B) 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C) 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31部位三焦总的生理机能为() A) 通行诸气 C) 水液运行之道路32脾的运化机能是指脾对饮食营养的() A) 消化 B) 吸收 C) 转输33肺主一身之气主要体现于() A) 宗气的生成 E) 调节全身气机34影响发病的环境因素主要有A)生活环境B)工作环境C)社会环境D)地域因素E)气候因素35足少阴肾经到达的部位有() A) 足跟 B) 舌根 D) 小腿内侧后缘E) 腰部36脾与胃的生理联系主要体现在() A) 纳运协调 B) 升降相因 C) 燥湿相济37邪正盛衰可以说明疾病( B)疾病转归预后的机理 C)虚实变化的机理 D)疾病发生的机理38下列应先治其标的病症是(A) 剧痛 B) 大出血不止者 C) 肝病基础上腹水严重 E) 尿闭39正气在发病中的作用表现为()A) 正虚感邪 D) 正虚生邪 E) 决定证候性质40六淫致病的共同特点是() A) 外感性 B) 季节性 C) 地域性 D) 相兼性21下列各项中,依据五行相生规律确定的治法是()A)滋水涵木法B)益火补土法 D) 金水相生法22肺的各种生理机能能否正常进行,主要取决于(A)肺气的宣发D 肺气的肃降23起于胞中的经脉有() A) 任脉 B)督脉 C) 冲脉24“气为血之帅”包括的内容有()A) 气能生血 C) 气能行血 E) 气能摄血25“乙癸同源”是指() A) 精血同源 C) 肝肾同源26与血液正常运行密切相关的脏腑有( A) 肝 B) 心 C) 脾 D) 肺27肺与脾的关系体现在()A)气的生成 C)水液的输布代谢28下列官窍中与肾有关的是()D)耳 E)二阴29形成肝风内动的原因包括( )A)邪热炽盛B)阴虚阳亢C)阴血亏耗30“因人制宜”,主要是根据人的……等不同特点来考虑治疗用药的原则()B)性别 D)年龄 E) 体质32就基本治则而言,主要包括下列哪些内容()A)正治与反治B)治标与治本C) 扶正与祛邪 D)调整阴阳E)三因制宜33肾气闭藏与肝气疏泄之间的关系,主要体现于(B)女子的月经来潮C男子的排精34人体之精的功能有()B)化血C)化气 D)化神35下列应先治其标的病症是( A)剧痛 B)大出血不止者C)肝病基础上腹水严重E)尿闭36肺主一身之气主要体现于()A) 宗气的生成 E)调节全身气机37(肾精不足可出现() A) 小儿囟门迟闭 B)小儿骨软无力C)牙齿松动脱落 D)老年人骨质脆弱 E)脑转耳鸣38部位三焦总的生理机能为()A) 通行诸气 C) 水液运行之道路39易导致发病病程较长的病因有( A)湿邪 B)水湿痰饮 D)七情内伤E)结石40疾病的转归,取决于邪正的盛衰,其病理变化包括( A) 正胜邪退 B)邪胜正衰 C) 邪正相持 D) 正虚邪恋 E) 邪去正衰21与促进血液运行有关的是()A)心主血脉 B)肝主疏泄 D)肺朝百脉22以五脏为中心的整体观主要体现在()A)一脏一腑互为表里B)五脏与形体诸窍联结成一个整体 C)五脏的生理功能与情志密切相关 D)五脏生理功能之间的协调平衡 E)五脏外应五时26补肾精以治脱发的理论依据是 A) 肾其华在发B)精血互生C)发之生机在肾27易导致发病病程较长的病因有()A)湿邪 B)水湿痰饮 D)七情内伤 E结石28人体之精的生成来源有()A)先天之精 D)后天之精30气机失调的表现有()A)气滞 B)气逆 C)气陷 D)气闭 E)气脱31与津液的输布密切相关的脏腑是()A)肝C)脾 D)肺 E)肾34在自然界,气的运动形式主要有( A)升B)降 D)聚 E)散35基本病机的主要内容有( A)邪正盛衰 B)阴阳失调C)气血失常D)津液失常37影响肺的呼吸机能的有( A)宗气不足B)气机失调C)水液停聚D)肾气亏损 E)肾失封藏38人身三宝是指()A)精 B)气 C)神39人体之气的生成来源有()A)先天之气 B)水谷之气 D) 清气40与血液正常运行密切相关的脏腑有( A) 肝 B)心 C)脾 D)肺21与津液的输布密切相关的脏腑是()A)肝C)脾D)肺E)肾22以下哪项说法是对的( A)齿为骨之余B)爪为筋之余 C)脉为血之府D)发为血之余E)腰为肾之23易导致发病病程较长的病因有( A)湿邪B)水湿痰饮D)七情内伤E)结石24具有所胜、所不胜关系的是( B)土与水 C)木与金E)水与火25人体之气的生成充足与哪些脏腑的生理机能密切相关(B)脾C)肺D)肾E胃26与督脉交会于大椎穴的经脉是()A)手三阳经 C)足三阳经27属于胆的生理机能有()B)贮藏胆汁 C)排泄胆汁28引起疾病的常见原因有()A)外感六淫B)七情内伤C)疠气传染 D) 饮食失宜E)劳逸失度29人体之气的生成来源有()A)先天之气 B)水谷之气D)清气30影响体质形成的后天因素有()A)性别、年龄B)饮食因素C)劳逸、疾病因素D)情志因素E)地理因素31肺与肾的关系体现在()A)呼吸运动C)水液代谢32热邪、暑邪皆有的致病特征是( A)均为阳邪C)耗气伤津E)均见高热、口渴喜饮、面赤、脉洪大33中医学辨证思维的主要内容为(A辨病因B)辨病位C)辨病性D)辨病之传变34卫气的生理功能有()A)防卫C)温养 D)调控腠理35循行于肩部及肩胛部的经脉有()B)大肠经 C)三焦经D)小肠经36形成“气随津脱”病变的原因有( A)过用发汗方法B)剧烈呕吐C)大量泄泻 D)过度使用下法37气机失调可以出现( A)血行迟缓 B)昏厥C)津液停滞 D)血上溢E)形成瘀血、痰饮38下列哪些可以称为邪气( A)六淫、疠气B痰饮、瘀血D)饮食失宜E寄生虫40肝气上逆的临床表现主要有(A面红目赤B烦躁易怒 C两胁窜痛D吐血咯血21小肠泌别清浊机能主要体现在()A)将饮食分离为精微和残渣 B)吸收精微和输送食物残渣 C)吸收水谷中的水液22心主血脉的机能正常与否,可观察()A)面色B)脉搏 D)舌色 E)心胸部感觉23中医学思维方法的特点表现在( A)注重宏观观察 B)注重整体研究 C)擅长哲学思维D)强调功能联系24胆为奇恒之腑的依据是( C)胆不直接传化水谷 D)胆藏精汁25肾阳对机体的作用,主要表现在()A)温煦B)推动 D)兴奋E)宣散26药邪的致病特点是( A)导致中毒B)加重病情 D)变生他疾27人体之精的功能有( B)化血 C)化气D)化神28导致津液不足的主要原因有()B)五志化火C)气化不足,生成减少D)燥热之邪侵犯29内伤病的传变形式主要有( A)脏传脏 B)腑传腑C)脏与腑之间传变D形脏传变30具有所胜、所不胜关系的是()B)土与水 C)木与金E)水与火31女子胞与哪些脏腑经络关系密切( A)心B肾C)肝D)任脉 E冲脉32瘀血的致病特点包括( A易于阻滞气机B)影响血脉运行C)影响新血生成D) 病位固定E)病证繁多33中医学的整体观念,主要体现于( A)人体自身的整体性B)人与自然环境的统一性C)人与社会环境的统一性34气机失调可以出现()A)血行迟缓B)昏厥 C)津液停滞D)血上溢E)形成瘀血、痰饮35下述属于“补其不足”方法的有( A)回阳救阴B)壮水之主,以制阳光C)益火之源,以消阴翳 D)阴阳并补E)阳中求阴36体质的构成要素包括()A)形态结构的差异性B)生理功能的差异性 C)心理特征的差异性37影响血液运行的因素有( A)寒邪的入侵 B)脉道的畅通 C)气的推动 D)气的温煦 E)气的固摄40心肾相交的生理联系主要是()A)心阳下助肾阳,以温肾阴 C)肾阴上济心阴,以制约心阳。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