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语文试题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语文试题

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语文试题高三2013-10-24 19:33湖南师范大学附属中学2015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试语文试题(默写范围:必修5、《中国古代诗歌散文欣赏》)本试卷共7道大题,21道小题(2道选做题任选1小题)。

时量150分钟,满分15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2分,每小题3分)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A.翌年(yì)癸巳(guǐ)纨绔子弟(kù)锲而不舍(qì)B.字帖(tiě)别扭(biè)一曝十寒( pù)数见不鲜( xiān)C.档案(dàng)笑靥(yè)返璞归真(pú)高屋建瓴(líng)D.汾酒(fén)俯瞰(kàn)阖家欢乐(hé)惊魂甫定(bǔ)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A.沏茶哈蜜瓜振振聋发聩绿草如茵B.幅射一炷香蓬荜生辉鳞次栉比、C.譬喻照相机急流勇进竭泽而鱼D.发轫文绉绉置若罔闻光风霁月3.下面语段中画线的词语,使用不恰当的一项是我认为人最大的悲哀是无聊,患上漠不关心的冷淡症,套上自命不凡的枷锁,在专业、行业和权力的高位上,掌控庞大的社会资源和机会,却失去重心。

那些沉醉在过往,滞在今日,那些对社会问题视而不见、无关痛痒的借口大王,一定被社会唾弃和淘汰。

A.自命不凡 B.沉醉 C.无关痛痒 D.唾弃4.依次填入下面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组是别的故都,把历史浓缩到宫殿;而南京,把历史溶解于自然。

,。

,,,大大方方地敞开一派山水,让人去读解中国历史的大课题。

①南京既不铺张也不拥挤②也不存在可以舍弃历史的游玩③在南京,不存在纯粹学术性的参观④杭州是过于拥挤的沉淀⑤北京是过于铺张的聚集A.①④⑤②③ B.③②④⑤① C.③②⑤④① D.③②①④⑤二、文言文阅读(22分。

其中,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题10分)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5~9题。

迁之所记,从汉元至武以绝,则其功也。

至于采经摭传,分散百家之事,甚多疏略,不如其本,务欲以多闻广载为功,论议浅而不笃。

其论术学,则崇黄老而薄《五经》;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道游侠,则贱守节面贵俗功。

此其大敞伤道,所以遇极刑之咎也。

然善述序事理,辩而不华,质而不野,文质相称,盖良史之才也。

诚令迁依《五经》之法言,同圣人之是非,意亦庶几矣。

夫百家之书,犹可法也。

若《左氏》《国语》《世本睦》《战国策》《楚汉春秋》《太史公书》,今之所以知古,后之所由观前,圣人之耳目也。

《(后汉书·班彪列传》)司马迁记录的史实,从汉朝开国到汉武帝时终止,这是他的功绩。

至于采录、摘取经传,分别记述百家的事迹,粗疏简略的地方就很多,比不上原本。

(他)一心想以见闻广博、记载全面作为功绩,议论肤浅而不深刻。

他评论学术,就推崇黄老之道而轻视《五经》;记述经济活动,就看轻仁义而以贫穷为耻;称道游侠,就鄙视守节而看重庸俗的事功。

这些都是他的大错误,伤害了儒家的正道,是他遭受极刑处罚的缘由。

然而他善于叙述安排事理,言辞漂亮却不浮华,质朴而不粗野,形式和内容相得益彰,具有优秀史官的才能。

如果让司马迁依据《五经》的思想准则,与圣人的是非相同。

料想也就差不多了。

诸子百家的书,还是可以仿效的。

如《左传》《国语》《世本》《战国策》《楚汉春秋》《太史公书》,(读了之后,)让今人能够了解古代,后人可以考察前代,是圣人的耳目呀。

(《后汉书·班彪列传》)司马迁据《左氏》《国语》,采《世本》《战国策》,述《楚汉春秋》,接其后事,讫于天汉。

其言秦汉,详矣。

至主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基垒疏略,或有抵牾。

亦其涉猎者广博,贯穿经传,驰骋古今,上下数千载间,斯以勘矣。

又其是非颇缪于圣人,论大道则先黄老而后六经,序游侠则退处士而进奸雄,述货殖则崇势利而羞贫贱,此其所蔽也。

然自刘向、扬雄博极群书一,皆称迁有良史之材,服其善序事理,辨而不华,质而不俚。

其文直,其事核,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

呜呼!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

夫唯《大雅》“既明且哲,能保其身”,难矣哉!(《汉书·司马迁传》)司马迁根据《左氏春秋》《国语》,采用《世本》《战国策》的一些史料,陈述《楚汉春秋》的史实,接续记载其后的史事,截止于天汉年问。

他所讲的秦、汉时期的历史十分详尽。

至于采录、摘取经传,分别记述几家的史事,有很多地方粗疏简略,有的地方互相矛盾。

还有他涉猎的范围广博,贯通经传,驰骋于上下几千年之间,这是他勤奋努力的结果。

再有他的是非观和圣人非常不同,论说大道则以黄老学说为主,而以六经为辅;叙述游侠,则贬退隐士而推举奸雄;记述经济活动,则崇尚权势财利,而以贫贱为耻,这些是他的短处。

然而从刘向到扬雄这些博览群书的人,都称赞司马迁有良史之材,佩服他善于叙述事理,文辞漂亮而不华丽,质朴而不鄙俗。

他的文章秉笔直书,他所记述的史事真实而不作虚假的赞美,不掩饰丑恶的东西,因此称作实录。

唉!以司马迁的博学广闻,却不能靠智慧保全自己,遭受了极刑仍在狱中发愤写作,他给任安的信中所陈述的也是可信的。

究察其所以哀伤自己,是属于《诗经·小雅》中巷伯一类的人。

像《诗经·大雅》所说的“既明辨又聪明,还能保全自己”,实在太难了!(《汉书·司马迁传》)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A.序货殖,则轻仁义而羞贫穷序:记述B.所以遇极刑之咎也咎:过失C.此其所蔽也蔽:短处D.质而不俚俚:鄙俗5.B(咎:处罚。

)7.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A.在班彪看来,《史记》存在严重的问题,司马迁受极刑乃咎由自取。

B.“诚令”三句,是班彪惋惜司马迁未能用“圣”的观点写<史记》。

C.班彪、班固父子对《史记》的评价基本相同,他们认为《史记》欠缺的要害为“是非颇缪于圣人”。

D.班固所见刘向、扬雄以来对《史记》的评价,并发表己见,但并未为此后的史学批评立下准则。

7.D(应删去“但并未”三字。

“实录”是司马迁的创作原则,“不虚美,不隐恶,故谓之实录”,班固肯定了司马迁的实录精神。

应视为班固为后人立下的史学批评的准则。

)8.下列用“/”给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A.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B.以迁之博物治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C.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之伦D.以迁之博物洽闻/而不能以知自全/既陷极刑/幽而发愤书/亦信矣/迹其所以/自伤悼《小雅》巷伯乏伦8.C9.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0分)(1)务欲以多闻广载为功,论议浅而不笃。

(3分)译文:(2)道游侠,则贱守节而贵俗功。

(3分)译文:(3)至于采经摭传,分散数家之事,甚多疏略,或有抵牾。

(4分)译文:9.(1)(他)一心想以见闻广博、记载全面作为功绩,议论肤浅而不深刻。

(“务”“载”“笃”)(2)称道游侠,就鄙视守节而看重世俗的事功。

(“道”“贱”“贵”)(3)至于采录、摘取经传,分别记述几家的史事,有很多地方粗疏简略,有的地方互相矛盾。

(“摭”“分散”“或”“抵牾”)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10.阅读卞面这首元词,根据提示,完成赏析。

(8分)摸鱼儿·雁丘词元好问序:太和五年乙丑岁,赴试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日获一雁,杀之矣。

其脱网者悲鸣不能去,竞自投于地而死。

”予因买之,葬之汾水之上,累石为识,号曰雁丘。

时同行者多为赋诗,予亦有《雁丘词》。

问世间、情是何物,主教生死相许?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欢乐趣,离别苦,就中更有痴儿女。

君应有语:渺万星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横汾路,寂寞当年箫鼓①,荒烟依旧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山鬼暗啼风雨。

天也妒,来信与,莺儿燕子俱黄土。

千秋万古,为留待骚人,狂歌痛饮,来访雁丘处。

【注]①萧鼓:.汉武帝泣汾河祭祀汾阴后土(地神)的时候,箫鼓喧闹,棹歌(渔歌)四起。

(1)词的开篇句“问世闻、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许”有哪些作用?(4分)答:(2)“天南地北双飞客,老翅几回寒暑。

”这二句写大雁殉情前双栖双飞的生活情景。

“夫南地北”从空间落笔,“几回寒暑”从时间着墨,写出了大雁的形影不离、相依为命的生活历程,为下文的殉情作了必要的铺垫。

“君应有语:渺万里层云,千山暮雪,只影向谁去?”这四句写大雁殉情前细致人微的心理活动。

,,,。

(4分)10.(1)①词人以设问开篇,问世间究竟“情是何物”,以引起读者的思索。

②点明中心,突出了“情”的力量之奇伟,引出对世间生死不渝之爱情的热情讴歌。

③起句破空而来,陡然发问,似雷霆万钧,先声夺人,为下文写雁的殉情蓄势。

(答案要点:“设问以引起思索”,“点明中心”,“蓄势”,每个要点2分,答出两个要点即给满分)(2)“万里”、“千山”写征途之遥远,“层云”、“暮雪”状前景之艰难,写出了大雁对形单影只、前路渺茫的生活设想,交待了大雁殉情的原因。

(每点1分)11.古诗文默写。

(5分)。

(1)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

,。

(李密《陈情表》)(2)古人秉烛夜游,良有以也。

,。

(李白《春夜宴从弟桃花园序》)(3),老鱼跳波瘦蛟舞。

吴质不眠倚桂树,露脚斜飞湿寒兔。

(李贺《李凭箜篌引》)11.(1)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2)况阳春召我以烟景大块假我以文章(3)梦入神山教神妪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阌读(10分。

其中,填空题4分;选择题6分,每小题3分)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2~14题。

‘一般认为,礼的形成,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在原始社会主要是原始宗教崇拜在起作用;进入阶级社会之后,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的是统治者对礼的强化和古代思想家对礼的倡导。

礼的系统化和规范化,始于西周的周公制礼。

所谓周礼,是指“一套以血缘为基础、以宗法制为核心的习惯统治法规”。

它包括两个方面,一是尊尊,二是亲亲。

前者旨在维护君权,所谓“国无二君”;后者旨在维护父权,所谓“家无二尊”。

春秋战国,礼崩乐坏,沿袭二千多年的古礼第一次面临危机。

一方面,早期奴隶制在向发达的奴隶制过渡,氏族统治体系和公社共同体的社会结构在瓦解崩溃,原来沿袭氏族部落联盟体系建立起来的“天子一诸侯一大夫”的周礼统治秩序彻底崩溃。

另一方面,随着时间的推移,“原来具有的宗教神秘性质的情感因素、含有大量的天命信仰、以凸显仪式的象征意味为目的”的周礼发生了变化,礼存在的合理性急需寻找新的终极证明。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