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县中学高2015级第五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一、选择题(每小题4分,共48分)1、关于西周灭亡的原因,司马迁认为是“烽火戏诸侯”;学者李峰在《西周的灭亡》一书中综合运用了考古发现、铭文和文献记录,同时又联系当时的地表形态特征,认为西周的衰落是由西周国家的基本统治结构决定的,其灭亡的外部重要原因主要是西北地区少数部族的侵袭。
你认为()A、司马迁的观点属内因决定外因论,符合历史事实B、李峰的观点有考古发现及文献记录等为依据,比较可靠C、两人分别从不同角度探讨西周灭亡的原因,均为一家之言D、由于年代久远,两人的观点都是主观臆测,均不足为信【答案】B考点:商周时期的政治制度。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
通过材料可知司马迁认为西周的灭亡是外部的原因,所以A选项是错误的。
历史研究要讲究史实,这就要求通过考古发现,文献记载和史料记载等多种手段得出结论,所以材料中“某学者”的观点真实可靠。
所以答案选B。
2、“密折”一词始用于康熙朝,最初为一种特权,仅限于少数亲信官员等使用。
康熙五十一年前后,地方和中央人员才普遍获得奏折权。
雍正帝继位以后,又给予道员、知府、同知、副将一级的官员密上奏折的权力。
据统计,当时上密奏折的权力。
据统计,当时上密折的人数已达到1000人以上。
这表明()A、清朝中央政府决策的开放性B、专制主义中央集权达到顶峰C、中央的政治权力进一步加强D、清朝加强了对人民的控制和镇压【答案】C考点:君主专制的强化。
本题考查获取材料信息、调用所学知识的能力,材料并没有反映出皇帝先接受地方官的建议再作出决策,故A项错误;专制主义达到顶峰的标志是清军机处的设立,故B 项错误;密上奏折表面上看是皇帝的恩惠,实际上皇帝通过此举可以进一步了解地方官的情况,以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故C项正确;D项在材料中没有体现,故排除。
3、《十二铜表法》规定:“出卖的物品纵使交付,非在买受人付清价款或提供担保以满足出卖人的要求后,其所有权并不移转。
”该规定反映了()A、罗马法对贵族利益的维护B、罗马法对私有财产的保护C、古罗马商品经济的高度发达D、古罗马对商品交换活动的严格限制【答案】B考点:《十二铜表法》。
《十二铜表法》是罗马第一部成文法,法律内容相当广泛,条文比较明晰。
分析本题材料,“即使卖方已将出卖物交付给买方,在价款付清之前,他仍保留该物品的所有权”。
这一规定反映了法律对私有财产进行严格的保护。
A、C、D 三项说法与材料无直接的联系。
4、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后,总统马歇尔·麦克马洪企图将他不喜欢的但得到议会支持的一位总理解除职务,他的这个打算落了空。
麦克马洪进而解散议会,并举行了一次新的选举。
可拿破仑三世变第二共和国为个人独裁的事实人们尚记忆犹新,其结果是在1877年,总统、内阁和议会的责任得到进一步澄清。
史论者一般认为该历史事件()A、维护了“议会至上”的原则B、使总统成为名义上的国家元首C、形成了内阁向总统负责的传统D、充分体现了三权分立的原则【答案】A考点:法国共和制。
结合所学,1875年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通过后,法国逐渐确立了议会共和制,议会逐渐成为国家权力中心,材料中可看出总统的权利受到议会的制约,而且“总统、内阁和议会的责任得到进一步澄清”,明确限制总统的权利,维护了“议会至上”的原则。
故选A5、“1917年的工人实际工资只有1913年的57.4%,莫斯科战时主要食品价格涨了8倍半,日用品涨了11倍。
临时政府继续进行帝国主义战争的政策和反人民的行动,激起劳动人民日益增长的愤恨。
”上述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A、广大工人群众所处的境遇每况愈下B、推翻沙皇专制统治使劳动人民获得了解放C、临时政府的反动政策越来越激起劳动人民的愤怒D、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形势已经成熟【答案】D考点:A、C 项是对题干材料信息的直接解读,不是“根本上反映” 项本身观点不符合题。
B项与事实不符。
材料从根本上反映了俄国社会主义革命的客观形势已经成熟,十月革命的爆发具有历史必然性,故选D。
6、某年,清政府户部奏议说:“就中国目前财力而论,实属万不能堪。
然而和议既成,赔款已定,无论如何窘急,必须竭力支持。
”同时,“很多人目睹了清政府毫无希望的领导能力后,转向了革命。
”据此,与奏议中“和议”“赔款”相关的是()A、第一次鸦片战争B、第二次鸦片战争C、甲午中日战争D、八国联军侵华战争【答案】D考点:八国联军侵华战争和《辛丑条约》。
本题考查学生从文字材料中获取和解读信息和正确判断的能力,难度中等。
从材料中的“赔款”“转向革命”来看,首先排除A、B项。
从所学知识分析,《马关条约》赔款2亿两白银,加重了人民的负担,导致民族危机加深,维新派提出了改良的主张,未转向革命,可排除C。
《辛丑条约》赔款4.5亿两白银,数目巨大。
依据当时清政府的财力而言,不堪重负,加上清政府镇压人民反帝斗争,资产阶级革命派孙中山等人提出了以革命推翻封建统治的主张,即八国联军侵华战争之后,许多人看清了清政府的真面目,进而转向了革命,选D。
7、与辛亥革命相比,国民革命运动对中国近代化的影响主要表现在()A、建立了真正的民主共和国B、最广泛地发动了人民群众C、建立了以国共合作为基础的革命统一战线D、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答案】D考点:国民大革命的影响。
本题考查比较分析能力。
结合所学可知中国近代化的障碍主要是帝国主义和封建主义。
国民革命运动消灭了吴佩孚、孙传芳两派军阀,基本上推翻了北洋军阀的统治,扫清了当时中国近代化阻力北洋军阀的统治,故选D。
A项明显错误;B项错误,最广泛的发动了人民群众的是解放战争;C 项说的是抗日战争时期的情况。
8、“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造成促进‘心理统一’的强大压力,并加强了过去联系微弱的中国社会各阶层之间的认同感。
”材料中的“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A、国民革命的兴起B、土地革命的开展C、抗日战争的胜利D、战略反攻的开始【答案】C考点:抗日战争。
“学生、平民和城市精英从中国沿海地区向内地的被迫撤退”分析得出为抗日战争时期,心理统一和认同感促成了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建立,成为抗日战争胜利的根本保证。
9、联新社记者发出的电讯报道说:“美国在华的声誉业已一落千丈……不单是中国的共产党与自由主义者,即使是一般的银行家和商人,现在也都逐渐感觉到美国对华的两面干涉政策。
”这则报道的背景是美国()A、在巴黎和会上不顾中国主权出卖中国利益B、在一战期间加紧了对中国的政治经济侵略C、在“九一八事变”后,纵容日本对华侵略D、支持蒋介石发动内战,扩大对华经济侵略【答案】D考点:解放战争。
一战(1914-1918年)及巴黎和会(1919年)期间,中国共产党尚未成立,故排除A、B;抗战胜利后,美国支持蒋介石发动反共反人民的内战,导致“美国在华的声誉业已一落千丈”,故选D。
10、1975年,四届人大一次会议任命了13位政府领导人。
其中,劳动模范陈永贵和吴桂贤都是从基层被火速选拔为副总理的,他们在工作上实行“三三制”,即每年三分之一时间在中央工作,三分之一时间回原单位劳动,三分之一时间到各地调查研究。
这说明()A、中央政府被全面夺权B、人大制度基本不能实行C、中央注重走群众路线D、社会秩序遭到严重破坏【答案】C考点:人民代表大会制度。
中央政府被全面夺权被夺权是1967年一月风暴;人大时隔十年之久又重新召开行使职能,而且选拔从基层劳动模范陈永贵和吴桂贤为副总理,说明中央注重走群众路线。
11、据不完全统计,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37年中,先后爆发87次战争。
其中,29次在远东,26次在中近东和北非,17次在中、南部非洲,10次在中南美洲,5次在欧洲。
对此认识正确的是()A、战争爆发与民主化程度有必然的联系B、小国间的矛盾是引发战争的主要原因C、战争造就更多亚非拉民族国家独立D、国际政治格局一定程度影响战争分布【答案】D考点:当今国际局势。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材料信息的准确解读,依据材料中“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37年”指的是1945~1982年,这一时期正是美苏冷战时期。
而战争多发的亚洲、中近东和北非地区,正是美苏激烈争夺的地区,D符合题意。
材料无法体现战争与民主的关系,A项不准确;根据所学,BC说法不符合史实,战争爆发与民主化程度有一定程度上的关系,但不是必然的。
故选D。
12、下面漫画反映了2003年3月美国开始宣布对伊拉克作战时其欧洲盟国所持的态度。
此漫画实际上反映了()A、美国建立了单极世界霸权B、欧洲各国开始联合抵制美国C、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D、美欧建立起了反伊拉克同盟【答案】C考点:当今国际局势。
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准确解读材料信息的能力,针对美国攻打伊拉克,德国和法国持反对态度,说明A、D两项错误;英国赞同说明B项错误;欧洲一些国家持反对态度,恰好说明美国力图建立单极世界也显得力不从心,当今世界政治格局的多极化趋势更趋强化,故选C。
二、材料题(共2小题,13题26分,14题26分)13、(26分)民主政治是历史发展的趋势,并随着时代进步不断完善。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在《伯罗奔尼撒战争史》中,修昔底德借尼西阿斯(古雅典将军)之口说出来这样一句话:“男人就是城邦。
”——马克垚《世界文明史》(1)结合所学知识,解读“男人就是城邦”的内涵。
(2分)材料二1832年,英国选民从人口总数的大约2%增加到3.3%,但工人阶级被排斥在外,1836年后,工人阶级为争取选举权掀起了宪章运动。
1866年,英国通过两次议会改革,至1855年基本实现了成年男子普选权。
第一次世界大战前,妇女为争取选举权展开了斗争。
第二次世界大战前夕,英国已实现全民普选。
——摘编自钱乘旦等《英国通史》(2)材料二中,英国选举权的变化经历了哪几个阶段?(3分)这一变化历程表现出哪些特点?(4分)材料三自1953年以来,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及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对于各省、自治区、直辖市应选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的名额,均按照农村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四倍于城市每一代表所代表的人口数的原则分配。
——根据1953~2009年我国实行的人民代表大会选举法材料四第十六条,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代表名额,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根据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的人口数,按照每一代表所代表的城乡人口数相同的原则,以及保证各地区、各民族、各方面都有适当数量代表的要求进行分配。
——摘自2010年3月14日第十一届全国人大第三次会议关于修改选举法的决定(3)对比材料三和材料四,指出我国农村地区在全国人大代表中所占比例的变化。
(1分)结合所学知识,阐述促使这种变化产生的时代背景。
(4分)材料五我们的制度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共产党领导下的人民民主制度,不能搞西方那一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