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寅恪先生隋唐史第一讲笔记
作者:杨联升附图
引言
据「中央日报」副刊报导,史学大师义宁陈寅恪先生于五十八年十一月病逝广州。
(以前传说陈先生曾被红卫兵殴打,未知确否。
)先生生前自谓「生为帝国之民,死作共产之鬼」,今竟不幸言中,眞令人欲哭无泪。
然盲目衰翁,早一日升达天界,卽等于早一日脱离苦境。
敬慕先生者,惟有虔心祝祷,共祈冥福;尊事先生者,惟有更图精晋,光大师门。
联升在清华经济系,曾选修先生所授隋唐史,毕业论文,「从租庸调到两税法」,亦蒙先生指导。
在「清华学报」十二卷三期(民廿六)印布之拙稿「中唐以后税制与南朝税制之关系」,卽是其中之一章。
至于论文主旨,则与陶希圣先生及鞠清远兄之著述,大体相同,故未发表。
联升于陈先生隋唐史课前,每得在教员休息室侍谈,课后往往步送先生回寓,亦尝造寓晋谒。
七七事变后,曾到北平城内先生府上参拜太老师散原老人之灵柩,此为联升在国内晋谒先生之末一次。
来美留学之后,曾于一九四六年四月十九日与周一良兄(当时青年学人中最有希望传先生衣钵者)同随赵元任先生夫妇,到纽约卜汝克临二十六号码头停泊之轮舟中,探望先生。
时先生双目几己全部失明,看人视物,仅辨轮廓。
因网膜脱落,在英经其国手名医,用手术治疗无效。
(先生曾膺牛津大学中文讲座之聘,实未就职,但借此
前往就医。
)置舟回国,道出纽约,原拟再试医疗,后闻美国名医,亦无良策,遂决定不登岸。
是日午后约三时半,先生在舱内初闻韵卿师母、元任先生呼唤之声,顿然悲哽。
但旋即恢复镇定,谈话近一小时。
对一良与联升近况,垂询甚详。
时二人皆已在哈佛先后完成博士学业,卽将回国任教。
一良到燕大,联升到北大,并各兼史语所副研究员。
先生又询及联升之内兄缪钺、彦威,云曾数度通信。
又云,回国后拟在南京定居。
此为联升在国外拜谒先生惟一之一次,亦为毕生最末之一次。
当时胡适之先生已接受北大校长之任命,方在纽约准备回国,本拟一同登舟探视,临时以故未克前往。
一九五六年,联升撰「老君音诵诫经校释──略论南北朝时代的道教清整运动」一文,在史语所集刊第二十八本印布,为胡适之先生祝寿。
曾托人将单印本设法转呈先生,闻已收到,并传语嘉勉。
联升所学伤于芜杂,虽曾列先生讲席,至多勉强升堂,绝不敢称入室。
顷于悲痛之余,忽然检得当年(约在民廿四)在清华园听先生讲隋唐史笔记二册。
因录其第一讲大略,以为记念。
追忆学恩,倍增哀痛。
五十九年二月记于美之康桥。
隋唐史第一讲笔记大略
应读及应参考之书:
甲:通鉴隋唐纪,通典。
(宜先读)
乙:隋书,两唐书。
两:全唐文,全唐诗,唐律,唐六典,太平御览,册府元龟等。
通鉴纪事本末,只为索引性质,不能代替通鉴,疏漏之处颇多。
又标目有时反能误人。
(如谓题目尽于是。
)
通典有考证工夫,有意见,非抄辑类书。
通考只在宋朝尚重要。
全唐文是清人辑,多抄自宋人之文苑英华,但有抄自永乐大典者。
全唐诗亦清人辑,错误甚多。
在有独立之集时,必不可引(或有引自明人地志者则可引)。
研上古史,证据少,只要能猜出可能,实甚容易。
因正面证据少,反证亦少。
近代史不难在搜辑材料,事之确定者多,但难在得其全。
中古史之难,在材料之多不足以确证,但有时足以反证,往往不能确断。
日本旧谓其本国史为「国史」,「东洋史」以中国为中心。
日本人常有小贡献,但不免累赘。
东京帝大一派,西学略佳,中文太差;西京一派,看中国史料能力较佳。
通鉴之考订价值甚高。
晁说之嵩山文集十七「送王性之序」:
子前日为我言曰:孰不知有资治通鉴哉!苟不先读正史,则资治通鉴果有何耶?予于时坐不得安席,而欲起以拜子也。
予早游温公之门,与公之子康公休缔交义笃,公休尝相告曰……(联升按,先生当日引此为节只说大略,以下是联升补抄。
)资治通鉴之成书,盖得人焉。
史记前后汉则刘贡甫,自三国历七朝而隋则刘道原,唐讫五代则范纯甫,此三公者,天下豪英也。
我公以纯诚粹识,不懈昼夜,不时饮食,而久乃成就之,庶几有益于天下国家之大治乱,不自辜所志也。
其在正史外而有以博约之:楚汉事则司马彪荀悦袁宏,南北朝则十六国春秋萧方等三十国春秋,李延寿书虽无表志而可观,太清记亦时有足采者。
建康实录,犹桧以下,无讥焉尔也。
唐以来稗官野史,曁夫百家谱录,正集别集,墓志碑碣,行状别传,幸多存而不敢少忽也。
要是柳芳唐历为最可喜。
呜呼!孰敢以佻心易谈哉!予因子能独识于暮境而辄以厥初之所闻为子谢也。
读正史后方知通鉴之胜。
考异多有说明。
通鉴二一二开元十二年四月壬子命太史监南宫说等于河南北平地测晷及极星条,胡注:「温公作通鉴,不特纪治乱之迹而已。
至于礼乐,历数,天文,地理,尤致其详。
读通鉴者,如饮河之鼠各充其量而已。
」
(杜工部只出师未捷二句诗见通鉴;屈原不见,宋人早已论及。
或温公已怀疑屈平之存在。
)
读正史必参考通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