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因突变》教学设计
1.教材依据:
青岛版普通高中课程标准试验教科书生物《必修2》第四章第1 节。
2.设计思想
教学活动围绕着对基因突变的实例展开,理解基因突变的内涵,把握基因突变的外延、特点以及与生物变异和进化的关系;强化核心概念的教学,注重知识与生活、实践应用的联系。
3.目标聚焦
1.阐明基因突变的机理、特点和应用
2.关爱生命,选择健康的生活方式
4. 学法指导
从实例分析入手,按照认知的规律从现象到概念,从宏观(镰刀型贫血症)到微观(镰刀型贫血症的发病机理)来归纳总结出基因突变的概念和特点;利用图示、加强知识的前后联系等方法引导学生不断地探究、思考、分析和讨论,帮助学生理解基因突变概念、结果以及与性状的关系。
最后将所学内容进行整合。
5教学过程
导入:(通过PPT 上的两个实例,引出可遗传变异和不可遗传变异的两种类型)
学生活动:学生观察PPT 并分析讨论。
提问:实例一:在北京培育的优质甘蓝品种,叶球最大的有3.5KG,当引种到拉萨后,由于昼夜温差大、日照时间长、光照强,叶球可重达7KG 左右。
但再引回北京后,叶球又只有3.5KG。
实例二:太空椒(普通青椒种子遨游过太空后培育而成)与普通青椒对比,果实明显增大,
将太空椒的种子种植下去,仍然是肥大果实。
实例一、二描述的变异类型是否属于同一种变异?若不是,二者不同的原因是什么?
(学生思考)――不是,前者不可以遗传,后者可以遗传。
教师总结并展示PPT:变异分为不可遗传的变异(仅由环境因素引起的性状改变)和可遗传的变异,包括基因突变、基因重组和染色体变异。
这节课我们来探讨学习可遗传变异中的基因突变。
板书:第四章生物的变异第1 节基因突变
教师通过PPT 展示教材P69 基因突变的意义:新基因产生的途径、生物变异的根本来源、为生物进化提供了原始材料,提高同学们学习《基因突变》的兴趣。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相关知识的复习(通过PPT):1.什么是基因?2.
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3.基因与遗传信息的关系?
4.遗传信息是如何传递的?
教师介绍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发现过程,联系到细胞呼吸探讨贫血的原因,再展示正常红细胞与镰刀型细胞贫血症患者的红细胞图片,证实镰刀型红细胞携带氧气的能力不足,联系血红蛋白的作用进一步推测血红蛋白结构可能不同。
1956 年,英格拉姆等人分析,发现正常的血红蛋白和镰刀型细胞的血红蛋白有一个肽段
的位置不同。
幻灯展示正常和异常血红蛋白分子的部分氨基酸顺序。
正常……缬氨酸―组氨酸―亮氨酸―苏氨酸―脯氨酸―谷氨酸―谷氨酸―赖氨酸―
异常……缬氨酸―组氨酸―亮氨酸―苏氨酸―脯氨酸―缬氨酸―谷氨酸―赖氨酸―
设疑:
1、哪个氨基酸发生了改变?氨基酸的种类和排列顺序由什么来决定?
2、密码子的碱基排列顺序又由什么决定?
3、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的直接原因是?根本原因是?
教师总结:镰刀型细胞贫血症直接原因是血红蛋白的一个氨基酸发生了替换,根本原因是
基因中一个碱基对的替换导致基因结构的改变。
设疑:联系DNA 的结构思考除了碱基对的替换外,还有哪些变化会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基因结构改变一定会导致性状改变吗?
(学生思考讨论并回答)――碱基对的增添或缺失
通过PPT 的展示,比较碱基对的替换、缺失和插入等造成的基因结构的改变有何不同,体会基因突变的方式和根本原因。
练习:以PPT 图片的突变3 为例,写出突变3 对应的mRNA 的碱基序列和氨基酸序列(提醒学生参照P15 密码子表),观察氨基酸序列的改变,思考这种变化对蛋白质的结构变化的影响。
学生理解:(1)DNA 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插入或缺失,都能引起基因结构的改变。
(2)碱基对的替换不一定会引起氨基酸排列顺序的改变。
(3)缺失或增加1 个碱基或2 个碱基比缺失3 个碱基的影响大。
师生共同总结:
由于DNA 分子中碱基对的增添、缺失或插入而引起的基因序列的的改变。
因此,基因突变的实质就是基因结构的改变。
引入下一知识内容:DNA 的结构具有稳定性,复制会解旋为单链,那么什么时候容易发生基因突变呢?
2、时期:有丝分裂间期和减数第一次分裂间期(主要时期)
癌症就是原癌基因与抑癌基因的发生突变逐渐的结果,在生活中有什么因素容易引发发生基因突变呢?
物理因素:在强日光照射下容易得皮肤癌;在医院放射室工作的医生容易得癌症等;
化学因素:咸菜等腌制食品必须检测亚硝酸盐的含量,亚硝酸盐含量过多可能会致癌等)教师总结诱发基因突变的因素:
3、引起基因突变的因素
外因(诱发突变):
(1)物理因素:紫外线、X 射线、中子流、激光等;
(2)化学因素:亚硝酸盐、碱基类似物等;
(3)生物因素:某些病毒、细菌的代谢产物等。
内因(自发突变):DNA 复制过程中出错。
4、基因突变的结果:
(1)产生新基因。
基因的结构改变,基因的数目没有改变
(2)总是突变为原基因的等位基因(在染色体上的位置和控制对象没变)。
(3)基因突变生物性状不一定改变(密码子的简并性等,进行简单的分析和总结)。
5、基因突变的特点:
自然界中,肝炎病毒会突变;动物、植物、真核、原核等都能突变。
说明基因突变在生物界中是广泛存在的。
(1)普遍性
资料:几种生物不同基因的自然突变率(P68 表4-1)。
基因突变广泛的存在于所有的生物类群中,包括原核生物、病毒等。
学生分析:各种生物的突变频率的数量级别在10―8 到10―5,说明突变频率极低。
(2)基因突变的低频性
(3)基因突变的随机性
基因突变可以发生在生物个体发育的任何时期;可以发生在细胞内不同的DNA 分子上;
同一DNA 分子的不同部位。
(4)基因突变的不定向性和可逆性。
以基因A 为例,它不但可以突变成为a1,而且还可能突变为a2、a3 等一系列的等位基因。
如:控制果蝇野生型红眼的基因(w+)可以突变成白眼(w),也可以突变成杏色眼(wa)、浅黄色眼(wb)、樱红色眼(wc)。
(5)基因突变有的有利,有的有害。
有的不影响。
引导学生思考分析:生物发生的基因突变一般是利少害多不是绝对的,取决于环境。
教师说明:一个物种在漫长的进化历程中,由许多个体构成物种,生物发生的基因突变是不少的,其中也有不少的有利变异,所以可以促进生物的进化是很有意义的。
6人工诱变育种的应用
应用一:在培育农作物新品种方面的应用。
举例:我国培育的太空椒、“黑农五号”大豆等。
学生思考:(1)为什么选择萌发的种子或幼苗(分裂旺盛)
(2)太空遨游后的种子是否都发生了突变?是否都变得更好了?是否按人们希望的方向
在变?已变好的又是否会变回去呢?
应用二:在为生物育种方面的应用。
(播放青霉素高产菌株的培育过程与现代医药工业发展的资料及图片,并对学生进行爱科学的思想教育)
课堂小结:本节课学习了遗传信息的改变中的基因突变,明确了基因突变的概念、原因、结果、特点、意义及在实践中的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