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合肥方言词语调查王雨丛1,吴先文2(1.中国传媒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北京 100024;2.合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合肥 230601)摘 要:方言是语言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地域分支,在一定时期内与通语共同存在。
对方言的调查研究,有利于掌握方言与普通话之间的共同特征和对应规律,继承和弘扬传统文化,加快普通话的推广,减少交流中的语言交流障碍,促进当地经济的快速健康发展。
收集合肥方言词汇词目约1000条,按词类和词义相结合的分类法,名词分为天文、地理、时间,农业,植物,动物,房舍,器具、用品,称谓,亲属,人体,生理、病理,衣服、穿戴,饮食,红白大事,日常生活,商业、交易,文体、教育,人体动作,方位等19义类和代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等,数量词4个义类,共计23个义类。
关键词:合肥;方言;词语中图分类号:H172.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2-920X (2008)05-0035-131 概况1.1 合肥市概况1.1.1 地理、人口情况 合肥市位于安徽省中部,地处江淮之间、巢湖北岸,地形以平原丘陵为主,地势西北高东南低,辖庐阳区、瑶海区、蜀山区、包河区4区和长丰、肥东、肥西3县,总面积7386平方千米,总人口434万,其中市区人口139万。
[1]1.1.2 历史沿革 合肥古称庐州,又名庐阳,是一座有2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古城,具有“淮右襟喉、江南唇齿”的战略地位,常为兵家必争之地,素以“三国故地、包拯家乡”而闻名海内外。
两千多年前,这里就已开始形成商业都会。
“合肥”因东淝河与南淝河于此汇合而得名。
秦汉之交,合肥正式建立“合肥县”,属九江郡。
明清时为庐州府治,故又别称为“庐州”。
自东汉末以来,一直是江淮地区重要的行政中心和军事重镇。
解放后由县设市,三年后安徽省人民政府正式成立,驻合肥市。
1.1.3 方言归属 合肥方言是江淮官话洪巢片的一个重要方言,地处与中原官话搭界的淮西位置。
江淮官话人口分布于合肥市的市区和肥东、肥西、长丰县等地及附近地区,约456.5万。
[1]目前市区的口音已被通行语普通话严重同化,只有在市区以外的肥东、肥西和长丰等地,还保留着传统的合肥方言。
1.2 方言调查概况1.2.1 调查方法 首先以文献[2]作为调查分类方言词汇的参考,走访合作人,进行实地调查。
在调查中根据方言具体情况增减项目或细分项目,比如“日常生活”可以进一步划分为“衣、食、住、行”等类别。
调查中认真记录每一条合肥土话字词,加注方言注音,再与普通话对照;多方搜集方言词汇后,参考有关文献[3-6],核对、确定。
最后,再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和收集方言词汇的情况作进一步的分类研究。
调查本着求实的原则,一切以语言本身的事实为依据。
1.2.2 词汇调查合作人 肥西县一对中年夫妇刘金志、吴霞:高中文化;老太太赵红珍:62岁,学历不详;张伟:23岁,合肥某高校毕业班学生;王军:39岁,大学教师;高晴:退休职工,50岁,中专学历。
1.2.3 音标符号 词汇一律用潘悟云国际音标符号[7]标注读音。
另外:“・”为轻声标号;“⌒”为连读标号;注音字母的上下数字标号,如“ 21221”,为读音变调的调值。
2 合肥方言中常用词汇调查分类表调查词条约1000条,按意义分为23类:天文、地理;时间;农业;植物;动物;房舍;器具、用品;称谓;亲属;身体;疾病、医疗;衣服、穿戴;饮食;红白大事;日常生活;交际;商业;教育、文体;动作;方位;代词;形容词;副词、介词、连词;数量词。
有不同的读音,将其另一读音或说法用括号标示。
释文中用“~”代替该字或被释词语。
有不同收稿日期:2007-06-04修回日期:2008-05-19作者简介:王雨丛(1983—),女,安徽合肥人,中国传媒大学对外汉语教育学院2007级硕士研究生;吴先文(1974—),男,安徽枞阳人,合肥学院中国语言文学系讲师,博士。
(社会科学版)Journal of Hefei University (Social Sciences ) 2008年9月 第25卷第5期 Sep t .2008Vol .25No .5 63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5卷73第4期王雨丛,等:安徽合肥方言词语调查83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5卷93第4期王雨丛,等:安徽合肥方言词语调查04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5卷14第4期王雨丛,等:安徽合肥方言词语调查24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5卷34第4期王雨丛,等:安徽合肥方言词语调查44合肥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第25卷参考文献:[1]孟庆惠.合肥市志[M ].北京:方志出版社,1997.[2]中国社会科学院语言研究所方言研究室.汉语方言词语调查条目表[J ].方言,2003(1):6227.[3]李如龙.汉语方言特征词研究[M ].厦门:厦门大学出版社,2002.[4]游汝杰.汉语方言学导论:修订本[M ].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5]袁家骅.汉语方言概要[M ].2版.北京:文字改革出版社,1983.[6]詹伯慧.汉语方言与方言调查[M ].武汉:湖北教育出版社,2001.[7]潘悟云,李龙.云龙国际音标输入法[DB /OL ].[2007-01-04].htt p://www .eastling .org/discuz/showt op ic -1863.as px .[责任编校:罗季重](下转第50页)中国文化研究所吴多泰中国语文研究中心,1996:526. [5]黄婉梅.“在”字句研究补述[J].乐山师范学院学报,2003(5):35239.[6]罗自群.襄樊方言的“在”字句[J].语言学报,2005(1):31237.[7]高增霞.处所介词、处所动词和未完成体标记———体标记“在”和“着”语法化的类型学研究[J].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生学院学报,2005(4):30235.[责任编校:罗季重]Research on“Za i”a t the End ofSen tence i n Hefe iD i a lectZ HU M ing(School of L iterature,Anhui Nor mal University,W uhu,Anhui 241000,China)Abstract:I n Hefei dialect,“zai”bears a usage different fr om that ofMandarin Chinese.It can be used at the end of a sentence t o signify being in p r ocess.This paper atte mp s t o analyse the distributi on and meaning types of such“zai”.I n additi on,it tries t o p r ove that its gra mmatical quality is a style marker showing being in p r ocess and continuity.Key words:Hefei dialect;“zai”;style marker(上接第47页)I nvesti ga ti on on Vocabul ary of D i a lect of Hefe iWANG Yu2cong1,WU Xian2wen2(1.I nternati onal College of Chinese Language Studies,Communicati on University of China,Beijing 100024;2.Dep t.of Chinese Language and L iterature,Hefei University,Hefei 230601,China)Abstract:The dialects are the l ocal branches of the language which devel oped as the language itself transf or med and they als o exist t ogether with the common language(for exa mp le,the Put onghua).A sf or the study of the dialects,it can hel p us identify its unity and diversity with Put onghua,and inheritand s p read the traditi onal Chinese culture and civilizati on,even hel p accelerate the popularizati on of the Put onghua,m ini m ize the barrier bet w een the communicati on,and boom the econom ic devel op2 ment.This essay collects about1000words of Hefei dialect,and classifies the m int o23categories by their meanings.Key words:Hefei;dialect;vocabulary。