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世界秩序变迁与中国的角色定位

世界秩序变迁与中国的角色定位

2009年7月第30卷第7期韶关学院学报-社会科学JournalofShaoguanUniversity·SocialScienceJul.2009V01.30No.7世界秩序变迁与中国的角色定位李新博(广东商学院外语学院,广东广州510320)摘要:世界正处于转折性的变革期,世界秩序也随之而变革与重构,中国的国际角色也随着世界秩序的变迁和综合国力的提升发生着相应的转换。

包舍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环保五方面世界新秩序内容的“和谐世界”范式.是新型国际关系的政治构想,是以“和”为核心价值观构建的一种政治文化和国际秩序方案,是当代中国自身国际角色的定位坐标和实现路径。

关键词:世界秩序;角色定位;“和谐世界”;中国;变迁;和中图分类号:D3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7--5348(2009)07--0037--03在国际舞台上追求国家的地位、尊严和利益。

需要取得合适的国际角色。

“当今世界正处在大变革大调整之中”【1】.中国的发展壮大必将对国际社会产生重大的影响。

因此,当代中国必须对自身的国际角色进行重新塑造与定位,在积极参与世界新秩序的建构过程中进一步确立起“负责任、可预期、建设性”[:】的国际形象。

一、世界秩序的模式世界秩序也称国际秩序.是指在一定的历史时期内。

国际社会主要行为体之间围绕某种目标、依据某种理念和一定规则.在相互作用过程中形成的有序的运行机制或处理国家间关系的准则和行为规范:特定的国际秩序总是与特定的国际格局相对应.并受到后者的影响和制约[3】。

建立和谐稳定的世界秩序是全人类的共同目标。

从历史上看。

世界秩序的变迁可以概括为三种模式:古代帝国秩序、近代欧洲多极均势秩序和当代大国霸权秩序。

冷战结束后.两极格局终结,世界格局处于转折性的大变革期,世界秩序随之面临着变革与重构。

为了构建一种可以保障人类生存与可持续发展、利益与安全共享的世界新秩序.国际社会目前主要面临三种可供选择的模式:单极霸权秩序、两极对抗秩序和多极均势秩序。

1.单极霸权秩序单极霸权秩序即由一个霸权国或国家集团进行领导和统治的国际秩序。

在这种秩序中,只有一个单一的具有超强政治、经济、文化、科技和军事实力的国家或国家集团在国际事务中占据主导地位并发挥支配作用。

“霸权稳定论”是这种世界秩序模式的逻辑基础.维持霸权体系被视为维持世界秩序的惟一选择.其基本观点主要包括“有霸则稳”说、“霸权提供公益”说、“霸国维护国际体制”说、“霸国自我限制”说和“无霸不稳”说【4】。

苏联解体和冷战结束后,作为惟一超级大国的美国在各个权力层次上都占据着主导地位,故而图谋构建一种美国主导下的单极霸权秩序.但大量事实证明,许多重要的国际性政治、经济和安全目标仅靠美国自身的实力是根本无法达到的。

由此可见。

在世界多极化和全球化的趋势下.单极霸权秩序不是一种可行的世界秩序模式。

2.两极对抗秩序两极对抗秩序是指由两个世界大国或国家集团进行领导和统治的国际秩序。

在这种秩序中,两个世界大国或国家集团之间形成一种相互制约、势力均衡的状态,共同影响国际事务。

实现“紧张中的和平”[4】。

尽管苏联的解体结束了美苏长达半个世纪的对抗,但有一些国际关系学者认为未来的世界格局仍收稿日期:2009加4—22作者简介:李新博(1965一),男,湖南益阳人,广东商学院外语学院副教授,上海外国语大学博士生,主要从事英美文学研究。

37万方数据然存在着回归两极模式的可能性:世界新秩序的模式既可能是大国对垒(如美俄、美日或美中对抗),也可能是集团对峙(如中俄集团对美欧联盟,或全体亚洲国家对美——欧——俄联盟)[4]。

鉴于全球化加深了各国间的相互依存度,鉴于国家利益永远是各国外交战略选择的首要考虑因素,因此。

21世纪的世界秩序应该不可能重现冷战时代的两极对抗秩序模式。

3.多极均势秩序均势即势力均衡。

多极均势秩序是指由几个或众多大国或国家集团进行领导和统治的国际秩序.其基本要义是:世界秩序的稳定主要依赖于强国集团之间的力量均衡:平衡和稳定的关键是强国之间通过互相结盟、建立国际社会的安全合作体系来制约破坏世界秩序的力量。

当今世界正处于制约单极而向多极过渡的新时期。

尽管美国在冷战结束后成了惟一的超级大国,但随着欧盟、日本、中国、俄罗斯等新的力量中心的出现。

世界已进入向多极化趋势迈进的新时代,国际事务的主导权正由集中走向分散,从核心区域不断向外围地区扩散.因此.构成21世纪世界新秩序的权力均势必然是多极的,必然是世界各个地区、各种力量中心之间的权力平衡C引。

这是当代中国在确定角色定位、实现战略目标的过程中应该积极参与构建的一种“共赢型”世界秩序模式。

二、当代中国的角色定位一个国家的国际角色必然随着世界秩序的改变和综合国力的变化而发生相应的转换。

由于中国国际角色的转换在性质上属于成长过程中的角色转换。

因此。

处于同一历史时期内的两个转变过程必然产生高度的互动性:一方面.国际体系环境和体系内其他行为体为当代中国的角色转换提供了相对稳定的国际环境、转换空间和角色规范;另一方面,作为一个崛起中的国家。

中国的角色转换不仅为国际体系的转型提供了重要的动力.而且这一角色转换的理念和方式势必对国际体系的转型产生直接而深远的影响。

1.国际角色的内涵所谓国际角色。

是指与某一国际社会行为体自身的国际地位和国际身份相一致的一整套权利——义务规范和行为模式.以及其他不同行为体对这一具有特定身份的行为者所产生的一定的行为预期。

由此可见,~个国家的国际角色具有客观和主观的两重性规范[5]:角色的客观性取决于角色自身的实38力。

即角色扮演必须与自身实力相对应;角色的主观性意味着角色认知的可选择性和可塑性。

它一方面反映了国家的自我认知和在国际体系中的追求.另一方面则取决于国际社会对这一角色之行为期待的共识程度[6】。

2.角色定位的意义所谓角色定位,简而言之就是指一个国家确定在国际事务中发挥何种作用或者成为何种国家[7]。

国家行为和对外政策的变化始终是基于国家在国际体系中角色的定位和再定位,因此,国际角色定位是一国选择对外战略的核心问题,对战略实施的各个环节和各个阶段都具有长期和深远的影响[8]。

3.当代中国确定角色定位的维度国际体系的力量结构、大国之间的战略互动和国际政治特征的演变这三大因素对中国国际角色的选择具有根本性的影响[8]。

首先.国际角色定位的基本依据是国际体系的力量结构以及国家自身在其中所处地位的演变[8]。

一方面,中国的历史、文明、幅员、人口、战略传统以及在政治、经济、文化、军事等方面的现有实力和发展潜力构成了决定中国国际地位和进行自我角色认知的基础性维度。

另一方面,世界秩序不是中性的。

它存在着严重的权力分配失衡:国际体系的无政府状态特性造成了国际关系的“安全困境”。

并由此带来了后发国家的“崛起困境”。

主要表现在霸权国家和体系主导国家对后发国家的政策约束以及当今国际体系赖以存在的资本扩张逻辑对后发国家的惯性制约。

这是中国在解决自我角色认知与外部角色期待之间冲突时必须考量的一个基本态势。

其次.国家与国际体系尤其是与其他大国的战略互动对国家角色定位往往会产生决定性的影响CS]。

在大国政治进入竞争与协调总体平衡状态的后冷战时代,如何推进与国际体系特别是与主要大国的良性互动并在此过程中寻求效用最大化的国际角色。

是当代中国确定角色定位时必须审视的另一个重要维度,绝不能消极等待“正确角色”的自然获得或被动分配[们。

第三,国际政治特征的演变对角色定位具有特殊的意义【8]。

世界整体性的增强要求中国具备在崛起进程中待时而动、顺势而为的适应力,善于寻求战略主动权;国际关系的复杂化要求中国强化在博弈中达成多重战略目标的应变力,避免对国际角色进行简单的或极端的定位;国际关系的日趋非零和特性要求中国适当加大角色定位的弹性,为国家间的战略博弈创造有利的条件。

万方数据4.当代中国实现角色定位的路径角色定位与战略选择是同一个问题的两面。

二者是辩证统一的关系[7】,国际角色的转换对中国大战略(包括国家安全战略和国家发展战略)已经产生并将继续产生重大影响[9]。

鉴于大国崛起的方式往往比崛起本身对世界的影响更大【1们,中国的发展战略与模式已引起世界性的关注。

中国政府在这一背景下提出的“和谐世界”构想不仅展示了一幅新型国际秩序的动态图景以及实现这一图景的具体方略,而且为当代中国实现国际角色重新定位标明了清晰的路径。

首先,“和谐世界”理念明示了当代中国关于建立世界新秩序的战略构想…】,被国际舆论称为“催生世界新秩序”的成果[也】。

“和谐世界”国际秩序观蕴含了新安全观、互利合作观和文明包容观三种建设世界秩序的新观念,提出了解决世界秩序建设中三大难题的思路.具有鲜明的普世性、公正合理性和现实性特征.因而超越了由西方学者提出的三种具有代表性的国际秩序范式——强调权力的现实主义范式、强调机制的自由主义范式和强调观念的建构主义范式[131。

其次。

中国的战略选择是“和平崛起”,只有对崛起的目标、方式、进程和后果进行严密的战略审视与设计,才能真正实现和平崛起、民族复兴和持续发展。

从这个意义上说,“和谐世界”构想揭示了当代中国国际战略理念的重要内涵。

并指明了当代中国国际角色的实现路径与终极追求目标。

冷战终结和全球化这两大因素正在驱动着现代社会和世界秩序的重组[14].中国必须在世界新秩序的建构过程中发挥应有的影响力。

包含着政治、经济、文化、安全、环保五个方面世界新秩序内容的“和谐世界”范式,是一种定义国际关系的政治构想,是以“和”为核心价值观的一种新型政治文化和国际秩序方案.是当代中国自身国际角色的定位坐标和实现路径。

参考文献:[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N].人民日报,2007—10_25(1).[2]门洪华.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战略框架[J].世界经济与政治,2004(6):14—23.[3]徐蓝.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J].世界历史,2003(6):55—56.[4]孔庆茵.三种世界秩序模式的现实分析[J].东北亚论坛.2005(1):43棚.[5]胡健.中国国际角色的转换与国际社会的认知[J].现代国际关系,2006(8):21—24.[6]庞殉.国际角色的定义和变化[J].国际政治研究,2006(1):133—143.[7]梁保安,姬兴华.论当代中国的角色定位与战略选择[J].宿州学院学报,2007(6):22—24.[8]唐永胜.中国国际角色分析[J].现代国际关系,2006(10):52—59.[9]蔡拓.中国大战略刍议[J].国际观察,2006(2):1-7.[10]门洪华.中国崛起及其战略应对【J].国际观察,2004(3):9—16.[11]盖世金.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中国国家安全大战略[J].西安政治学院学报,2008(1):11—13.[12]徐秦法.“和谐世界”理念与“文明冲突”论[J].学术交流,2007(5):4l-43.[13]王公龙.“和谐世界”:国际秩序的新构想和新范式[J].现代国际关系,2007(3):5汹2.[14]阮宗泽.从国际秩序转型看中国的和平发展[J].国际问题研究,2005(3):9—14.DefiningChina’SInternationalRoleintheChangingWorldOrderUXin-bo(SchoolofForeignLanguages,GuangdongUniversityofBusinessStudies,Guangzhou510320,Guangdong,China)Abstract:Theundergoingtransformationoftheinternationalstructureisleadingtoareconstructionoftheworldorderinthepost-coldwarera,andChinahastoreadjustherinternationalroleinaccordancewiththechangingworldorderandwithhersteadilygrowingoverallstrength.Theparadigmof“harmoniousworld’’providesnotonlyanewoptionfortheprospectiveworldorderintermsofpolitics,economy,culture,securityandenviron-mentalprotection,butalsoastrategicapproachtodefineandeffectuateChina’Snewinternationalroleasapeacefullyrisingpower.Keywords:worldorder;roledefining;theparadigmof“harmoniousworld”(责任编辑:王焰安)39万方数据世界秩序变迁与中国的角色定位作者:李新博, LI Xin-bo作者单位:广东商学院,外语学院,广东,广州,510320刊名:韶关学院学报英文刊名:JOURNAL OF SHAOGUAN UNIVERSITY年,卷(期):2009,30(7)被引用次数:0次1.胡锦涛高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旗帜为夺取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新胜利而奋斗 20072.门洪华中国和平崛起的国际战略框架[期刊论文]-世界经济与政治 2004(06)3.徐蓝试论第二次世界大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与发展[期刊论文]-世界历史 2003(06)4.孔庆茵三种世界秩序模式的现实分析[期刊论文]-东北亚论坛 2005(01)5.胡健中国国际角色的转换与国际社会的认知[期刊论文]-现代国际关系 2006(08)6.庞珣国际角色的定义和变化[期刊论文]-国际政治研究 2006(01)7.梁保安.姬兴华论当代中国的角色定位与战略选择[期刊论文]-宿州学院学报 2007(06)8.唐永胜中国国际角色分析[期刊论文]-现代国际关系 2006(10)9.蔡拓中国大战略刍议[期刊论文]-国际观察 2006(02)10.门洪华中国崛起及其战略应对[期刊论文]-国际观察 2004(03)11.盖世金推动建设和谐世界:中国国家安全大战略[期刊论文]-西安政治学院学报 2008(01)12.徐秦法"和谐世界"理念与"文明冲突"论[期刊论文]-学术交流 2007(05)13.王公龙"和谐世界":国际秩序的新构想和新范式[期刊论文]-现代国际关系 2007(03)14.阮宗泽从国际秩序转型看中国的和平发展[期刊论文]-国际问题研究 2005(03)本文链接:/Periodical_sgxyxb200907010.aspx授权使用:万方100元会员卡(WFFOH13120),授权号:7d972410-94e4-47fa-a231-9e2001178b81下载时间:2010年10月31日。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