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代以来国际关系的演变及特点
近代以来,国际关系的演变经历了以下几个时期。
并呈现以欧洲为中心的关系格局。
1618-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以及其后签订的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标志着近代国际关系的格局已经脱离了中世纪的影响,向着更复杂多样的时代迈进。
确立了国际关系中的国家领土、主权与独立等原则,被认为是近代国际关系的开端。
《威斯特伐利亚合约》的签订标志着近代意义上的国际社会得以形成,由它决定的国际法也真正产生。
《威斯特伐利亚和约》所构建的国际秩序影响深远,一直延续到1815年维也纳会议所确立的维也纳体系。
而这一体系则是在疾风骤雨般的法国大革命以及拿破仑帝国之后确立的新型国际格局。
确定了欧洲的封建统治秩序和国家体系。
具有明显倒退性质并且矛盾重重的维也纳体系使英国重新控制了欧洲,并且达成了欧洲势力均衡,均势外交的思想也由此体现。
继承和发展维也纳体系的则是俾斯麦以及其代表的大陆体系,这一体系瓦解了维也纳同盟并且确立了以德国为中心的多边均势外交格局,这一体系也是均势外交思想最明显的体现,而均势一旦被打破,旧的国际格局就势必要面临瓦解的危险。
很快,随着法俄结盟,大陆体系崩溃,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欧洲国家实力格局重新洗牌,并以此建立起战胜过主宰战败国命运以及波及全世界的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这一次建立起了真正意义上的国际格局,欧洲以外的诸多国家都不同程度的受到了影响。
这一体系重新确立了帝国主义的势力格局,多级均势下的和平暂时实现。
第二次世界大战终结了凡尔赛体系,这场全球规模的战争最终彻底终结了以欧洲为中心的国际关系体系。
美苏两级对抗下的冷战格局确立,直到苏联解体。
多极化成为如今的国际关系主流。
总的说来,国际关系作为上层建筑,是建立在不同时期的经济基础之上的,中世纪以前的封建经济不足以支撑全球性质的国际关系,而伴随着资本主义经济在西欧的迅速发展以及西欧各国全球性质的扩张与贸易往来,近代的国际关系由此产生。
西欧理所当然的成为主导近代国际关系的核心。
纵向比较近代以来国际关系的演变,可以看出,国际关系总体呈以下几个特点。
第一,近代国际关系是以国家综合实力为主导的。
实力强劲的国家或者联盟拥有国际舞台上的发言权和主导权。
实力至上的原则在不同时期的国际关系里都有体现,无论是威斯特伐利亚和约中的法国和瑞典,还是维也纳体系中的神圣同盟,亦或是凡尔赛体系中的英法美,以及冷战中的超级强国美国和苏联,都拥有压倒其他国家的实力,所以它们围绕自身利益建立起相应的国际关系,以此来维护自身安全与稳定。
第二,近代国际关系体现出均势的外交思想,并成为维系国际关系稳定的重要因素。
英国长期奉行的孤立主义和分化欧洲大陆的政策是均势外交的典型代表。
均势外交要求列强之间的力量对比在国际关系中形成一种暂时的静止的均衡状态。
为此欧洲各大国之间通过各种手段壮大自身,削弱他人,从自身利益出发去处理国家之间的关系,这种关系松散,脆弱,成为近代国际关系的显著特点。
第三,近代国际关系与战争的关系非常紧密。
往往一次剧烈的国际关系格局的确立都伴随着战争对交战双方实力的重新洗牌。
战争是政治的延续,战争的破坏以及和平的重构是国际关系建立的重要步骤。
第四,近代以来的国际关系呈现出错综复杂的趋势,并且正在向着多极化的趋势前进。
以欧洲为主导的国际格局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之后土崩瓦解,亚非拉新兴民族国家的崛起在冷战格局下完成,进入多极化世界之后,国际关系的广泛程度和复杂性都将超过之前的国际格局形态。
如今的多极化趋势已经非常明显,而通过综合国力,尤其是通过经济发展和科学技术水平,而非战争的国家之间的竞争将会成为今后国际关系演变的基础。
国与国之间的交流日益紧密,关系更加复杂,官方和民间的对外态度逐渐分化,都代表了国际关系的新的发展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