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天练37 古代诗歌鉴赏一(形象篇)基础过关一、[2020·皖北联考]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1~2题。
渭上秋夕闲望①潘'阆秋色满秦川,登临渭水边。
残阳初过雨,何地不鸣蝉。
极浦涵明月,孤帆没远烟。
渔人空老尽,谁似太公②贤?【注】①此诗作于潘阆早年落拓江湖之时。
②太公:指吕尚。
相传他垂钓于渭滨,周文王和他相遇,谈得极为投机,即拜他为师。
后来他帮助武王伐纣灭殷,建立周朝。
1.下列对诗歌相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 )A.诗题中的“渭上”,点明了诗歌作于长安,“秋夕”点明具体的时令和时间,“闲望”是悠闲远眺的意思,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
B.首联写景、叙事,“满”字突出了秋意的浓烈,“渭水边”是诗人选取的登临之地,为下文详细地描写秦川秋色做了铺垫。
C.颈联中的“明月”两字,照应了诗题中的“秋夕”,“没远烟”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含有一个时间、空间的变化过程。
D.尾联使用对比手法,拿“渔人”的“空老”和“太公”的“贤”进行对比,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A项,“暗示了诗歌的情感基调”说法有误,由诗歌内容来看,诗中抒发的并非“闲望”的悠闲之情。
C项,“写出了水面上孤帆疾驰前进的情状”分析有误,“没”指消失不见,根据“孤帆”可知这是一只小船,慢慢地消失在缥缈的水烟之中才符合常理和诗歌意境,从诗中看不出“疾驰前进”的意思。
D项,“同时也揭示出‘渔人’悲剧命运的根源在于自身才德不够”分析有误,尾联表面上是感叹没有哪个渔人像太公那样贤能,实则是自叹不受赏识,没有太公的际遇。
2.本诗颔联写了哪些意象?运用了什么手法?描绘了一幅怎样的画面?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诗歌颔联主要写了残阳、雨、鸣蝉三种意象。
运用了视听结合的手法,“残阳初过雨”属于视觉描写,“何地不鸣蝉”属于听觉描写。
(如答“动静结合”“声色结合”也可)画面:静谧的黄昏时分,一阵小雨刚过,天上挂着一轮西沉的残阳,四周响起了蝉的鸣叫声。
诗人借助不同景物,勾勒出一幅静中有动、时空交融的清新幽美的秋日雨后黄昏图。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表达技巧的能力。
写景因抒情的不同而方式各异,常用的写景角度有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动静角度、声色角度(视听角度)、虚实角度、观察视角等。
颔联上句写雨后残阳,是视觉角度;下句写秋日蝉鸣,是听觉角度。
视听结合,描绘了秋日雨后黄昏的静谧。
对于“描绘了一幅……画面”类问题,回答时需总括景物意境特征,并具体描绘画面。
知识拓展:古代诗歌中意象的常见作用(1)渲染气氛,营造意境。
意境的产生离不开意象,当众多的意象组合在一起,就会创造出与之特征相符的气氛、意境。
(2)借景抒情,为情铺垫。
诗歌中的意象可为抒情蓄势做铺垫,使情感的表达水到渠成。
(3)抒情载体,寄托情感。
意象是诗歌中浸染了诗人感情的东西,是诗人用来兴寄思想感情的物、景,是诗人抒怀的一种凭借。
(4)贯串全诗,成为线索。
意象作为诗歌的线索,把诗人的所见所闻所感贯串在一起,融情于景,浑然天成。
二、[2019·陕西模拟]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3~4题。
阙'题①刘眘虚道由白云尽,春与青溪长。
时有落花至,远随流水香。
闲门向山路,深柳读书堂。
幽映每白日,清辉照衣裳。
【注】①原题已佚失,唐殷璠《河岳英灵集》辑入此诗时就没有标题,后人加“阙题”两字。
3.下列对本诗的理解和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A.首联是全景式的概括描写,写山路悠长,溪水也悠长,而一路的春色又与溪水一样绵绵不绝。
“长”字用得精妙,一下子就把“春”这个概念具体化、形象化了。
B.颔联从细微处写青溪春景,把镜头对准溪水中的花瓣,用“时有”“远随”两词,暗示青溪上繁花似锦、芳香四溢、落英缤纷的景象,但“落花”流露出感伤之情。
C.尾联在表达上有创意,“幽映”“清辉”一般用来写月光,而这里表现日光,足见柳树的茂密、书斋的幽深,使日光有月色之感。
D.本诗的写作线索是作者自己空间方位的变换,即作者在自己的山居活动中,选取了几个富有代表性的镜头加以勾勒,从而表现自己的心境。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B项,“流露出感伤之情”错,从整首诗的内容来看,诗人内心愉悦,毫无感伤之情。
4.诗的后四句营造了一种什么样的意境?表达了作者什么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后四句写山居情况:“门”前着一“闲”字,“柳”前着一“深”字,“映”前着一“幽”字,“辉”前着一“清”字,描绘了门朝山路、柳掩书斋、阳光映照、树影参差、清辉洒在衣襟上的画面,营造了一种幽雅清寂的意境,表达了作者甘于淡泊而又自得其乐的畅适之情。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评价古代诗歌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闲门”两字写出隐居地没有人来打扰,“向山路”表明主人爱好观山,“深柳读书堂”写出院子里种了许多柳树,主人的读书堂就深藏在柳影之中,加之“幽映”“清辉”,足显清寂雅致的意境。
诗人以此笔调把山居生活闲闲道来,可见他甘于山居,不求名利,享乐其中,内心十分舒畅。
知识拓展:鉴赏古代诗歌的景物形象的步骤(1)描绘诗中展现的图景画面。
应抓住诗中的主要景物,用自己的语言再现画面。
描述时一要忠实于原诗;二要用自己的联想和想象加以创造,语言力求简练优美。
(2)概括诗中景物所营造的氛围特点。
一般用两个双音节词即可,如孤寂冷清、恬静优美、雄浑壮阔、萧瑟凄凉等,注意要能准确地体现景物的特点和情调。
(3)分析景物在营造氛围、表情达意等方面的作用。
切忌空洞,回答要具体,比如只答“表达了作者的伤感之情”是不行的,应答出为什么伤感。
三、[2017·全国卷Ⅱ]阅读下面这首宋诗,完成5~6题。
送子由使契丹苏轼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
不辞驿骑凌风雪,要使天骄识凤麟。
沙漠回看清禁①月,湖山应梦武林②春。
单于若问君家世,莫道中朝第一人③。
【注】①清禁:皇宫。
苏辙时任翰林学士,常出入宫禁。
②武林:杭州的别称。
苏轼时知杭州。
③唐代李揆被皇帝誉为“门地、人物、文学皆当世第一”。
后来入吐蕃会盟,酋长问他:“闻唐有第一人李揆,公是否?”李揆怕被扣留,骗他说:“彼李揆,安肯来邪?”5.本诗尾联用了唐代李揆的典故,以下对此进行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本联用李揆的典故准确贴切,因为苏轼兄弟在当时声名卓著,与李揆非常相似。
B.中原地域辽阔,人才济济,豪杰辈出,即使卓越如苏氏兄弟,也不敢自居第一。
C.从李揆的故事推断,如果苏辙承认自己的家世第一,很有可能被契丹君主扣留。
D.苏轼与苏辙兄弟情深,此时更为远行的弟弟担心,希望他小心谨慎,平安归来。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解答此题,需联系注释③中李揆的典故。
本诗尾联中诗人用李揆的典故告诫子由,出使契丹,决不可追求盛名,须小心谨慎,安全而归。
故“莫道中朝第一人”的原因不是中原人才济济、豪杰辈出而不敢称第一,其目的也不是要展示出谦恭的君子风度。
6.本诗首联表现了诗人什么样的性格?请加以分析。
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表现了诗人旷达的性格。
苏轼兄弟情谊深重,但诗人远在杭州,与在京城的苏辙已是天各一方。
这次虽是远别,诗人表示也不会作儿女之态,悲伤落泪。
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解答此题,首先要理解首联的含意。
“云海相望寄此身,那因远适更沾巾”是说“我寄身此地和你隔着云海遥遥相望,何必因为你要远行又泪湿衣巾”。
由“那因远适更沾巾”可以联想到“无为在歧路,儿女共沾巾”,联系句意和课文所学,以及苏轼的性格特点,可以看出首联表现的是诗人旷达的性格特点。
能力提升四、[2019·襄阳考试]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7~8题。
鹊踏枝冯延巳''梅落繁枝千万片,犹自多情,学雪随风转。
昨夜笙歌容易散,酒醒添得愁无限。
'' 楼上春山寒四面,过尽征鸿,暮景烟深浅。
一晌凭栏人不见,鲛绡掩泪思量遍。
7.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恰当的一项是( )A.“昨夜笙歌”两句,正面叙写人事,与前三句景象所表现的意境呼应:笙歌之易散正如繁花之易落。
B.“楼上”是宴会之所,因人去楼空,则有高寒之意;“过尽征鸿”写人如征鸿离散。
在春山四面之凄寒与暮烟冥漠中,足见词人内心的孤寂悲苦。
C.“鲛绡掩泪”句,用“鲛人泣珠”的典故,一写拭泪巾帕之珍美,二则用泣泪之人所织之绡巾来拭泪,愈见泣泪之悲苦。
D.这首《鹊踏枝》深美闳约,看似在写闺阁之情、伤春怨别,实则满含寂寞的悲凉。
答案:B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能力。
B项,“楼上”是词人凭栏之所,未必是宴会之所;“楼上”本就有高寒之意,说“因人去楼空”而高寒不妥;“过尽征鸿”暗示词人凝望之久、怅惘之深,非喻人之离散。
8.词的前三句描写了什么样的景象?这样写有什么用意?答: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答案:景象:词的前三句写千万片梅花凋谢时流连、“多情”、随风飘飞的景象。
用意:①作者移情于梅,赋予梅花多情缱绻的性格;②描画了缤纷而悲凉的意象,营造了凄美深情的氛围;③为后文抒发怨情张本(做铺垫)。
(任答两点即可)解析:本题考查鉴赏古代诗歌的形象的能力。
这首词的开头三句,似乎是在写景。
千万片梅花似雪一般,随风飘飞,这景象是很美的。
但是“犹自多情”一句,使这种景象生出了浓厚的悲凉气氛,使梅花这一形象变得“多情缱绻”。
和后文所抒发的闺怨之情相联系,飞落的梅花与空候的女子有一定的相似之处,都十分哀怨,美好与欢愉转瞬即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