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建筑史古印度建筑
菩提迦耶佛祖塔
2、印度教庙宇(Hindu Temple )
由于国家的分裂造成各地风格呈现多元化形态(南北中) 共同点: 1、高耸的形象(山形屋顶),具有象征意义 (妙高山和生殖崇拜); 2、内部三个串连的厅堂:门廊、前厅和胎室;
3、着重造型,内部狭小; 4、石材建造,梁柱或叠涩结构; 5、雕刻极端繁复。
支提窟(Chaitya):佛教中特指供奉窣堵坡和佛像的 佛殿和石窟佛殿,主要用于举行宗教仪式。
毗诃罗窟(vihara):又称精舍、僧院,指出家人集体 居住的静修之所。
毗诃ห้องสมุดไป่ตู้窟
印度现存最大石窟群:阿旖陀(Ajanta)石窟建筑群
1.3 佛祖塔(佛陀塔) 位于佛祖悟道之处:菩提迦耶(Buddh Gaya)。 方台基,中间大塔,四角小塔,平面方形, 外轮廓呈饱满的弧线,向上渐缩。
二、建筑物 1、佛教建筑(Buddhist Architecture)
1.1 窣堵坡(Stupa) 古印度供奉舍利的坟冢。中文也称“塔”、“浮屠”。 组成:基座、栏杆和门架、半球形覆钵、顶部(宝匣、相轮 印度现存最大的stupa:桑奇一号窣堵坡。
1.2 石窟寺院(Rock-out Temple)
▪ 印度教文化时期( c. 500 ~c. 11th c A.D. ):印度教产生 和发展,印度教寺庙
3、印度传统文化的特征 多元共生
原因: ▪ 历史上多次的文化融合与碰撞 ▪ 宗教的多元化 ▪ 古代割据的政权形式 ▪ 相互对立的哲学观念
4、宗教
印度古文化最重要的内容。 宗教的多元性特征:种类多样,思想混杂,充满矛盾
北部印度教庙宇
中部印度教寺庙 南部寺庙
三、建筑技术
1、材料:竹、木,砖,石(印度特产红色的砂页岩石)
2、结构: 梁柱结构 叠涩
四、建筑形式 1、群体布局
城市布局整齐有秩序, 街道走向顺应夏季主导风向,完整的下水功能。 城市案例:谟亨约·达罗城(Mohenjo Daro, c.3000B.C.)
古印度建筑
( Ancient Indian Architecture,c.3000 B.C.~ 11th c A.D. )
一、概述
1、地理概念 古印度是一个区域概念。南北印度长期分立,形成印度 古代的政权割据:“印度次大陆”“南亚次大陆”,包 含了今天的印度、巴基斯坦、斯里兰卡、孟加拉国等独 立国家的区域。
2、历史分期
▪ 印度河文化时期(c. 3000 ~c. 2000 B.C. ):人类最早的 城市建设活动, 如谟亨约·达罗城。 ▪ 吠陀文化时期( c. 2000 ~c. 500 B.C. ):诞生早期的本 土宗教——婆罗门教,雅利安人
▪ 孔雀王朝和笈多帝国( c. 500 B.C. ~c. 500A.D.):佛教 文化的产生和发展,佛教建筑如窣堵坡、石窟寺庙等
五、建筑实例
1、谟亨约·达罗城(Mohenjo Daro,Pakistan, c.3000B.C. ) 2、桑奇一号窣堵坡Great Stupa at Sanchi , c.270B.C. –c. 52B.C.) 3 、卡尔利支提窟(Chaitya Hall at Karli, c. 1st c B.C. ) 4、印尼婆罗浮屠(Great Stupa, Indonesia, c.8~9thcA.D.) 5、柬埔寨吴哥窟(Temple of Angkor Wat, Cambogia, c.12th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