外国建筑史-古希腊建筑
• 在这片区域内,存在着数百个大小不一的袖珍型主权国家——城邦( Polis或city-state)。
• “城邦”在古希腊语中为“πσλιζ”,“polis”是其拉丁化的拼写,它的 英语意译是“city-state”,中文的“城邦”(或“城市国家”)一词便 是来源于此,而“波里斯”或“波里”等术语则是对“polis”的音译。
A、四个立面连续统一,符合庙宇作为建筑群中心需要 B、造成了丰富的光影和虚实的变化,消除了封闭的墙面的沉闷
之感; C、使庙宇同自然互相渗透交流,结合密切。
单进围廊式
(2)发展成两进围廊式或假两进围廊式。
两进:内外两圈柱子 假两进:只有一圈,但廊子深度相当于两圈
古希腊柱式的发展演变及艺术特色
(一)柱式(order)的定义 石建筑物的各个构成部分
☆两种柱式
柱式的构成:
1、柱子Column:柱础Base、 柱身Shaft、 柱头Capital(托板Abacus、柱冠)
2、檐部Entablature:额枋Epistyle/Architrave、 檐壁Frieze、 檐口Cornice
3、底座:阶座/基座
1、多立克(Doric)柱式
风格:刚劲雄健
• 山多:对建造的影响,卫城,剧场等
材料:境内蕴藏着丰 富的大理石、陶土和 金属资源,为发展建 筑、雕刻提供了优越 的条件。
古希腊自然环境
☆古希腊的人文情况
• 爱琴文化建筑的影响:希腊文明的早期形态,克 里特-迈锡尼文明
• 文化:力图以理性的知识把握世界,强调人文, 雕塑、诗歌、音乐、戏剧的成熟。
特点:沉重、粗笨,仿男子体形, 反映了寡头贵族的艺术趣味。
外形:多立克的柱头是简单而刚挺 的倒立圆锥台,柱身凹槽相 交成锋利的棱角,没有柱础, 柱子的收分和卷杀十分明显, 力透着男性体态的刚劲雄健 之美。
2、爱奥尼(Ionic)柱式
风格:清秀柔美
特点:秀美华丽,比例轻快,开间宽 阔,仿少妇体形,反映着从事 手工业和商业的平民们的艺术 趣味。
他们一半是天使,一半是魔鬼,很有 辩证的完整的人格,完全不同于中国古代 伦理学中善与恶的截然二分,他们是神, 却具有鲜明的个性,充满了人性的光辉。
阿波 罗
阿尔忒 尼斯
雅典 娜
赫拉
宙 斯
波塞 冬
得墨 忒尔
赫斯 提
阿瑞 斯
赫尔 墨斯
赫菲 斯托 斯
阿芙 罗狄 蒂
古希腊建筑史有几个时期
古希腊建筑史分为四个主要阶段:
• 希腊,在古希腊语中的写法是“Ἑλλάς”,现代英语中的“Hellas”(希 腊)来源于此;在拉丁语中的写法是“Graecia”,现在英语中的 “Greece”(希腊)来源于此;汉语中的“希腊”,则是对“Hellas”的 音译。
• 古典时期的希腊,不是像我们现代人理解的那样。它不是对一个国家 的称呼,而只是一个地理概念,一般指希腊人所居住的区域。
贵族专制文化 & 平民共和文化 对立
选址:通常在城的高处。 演进:氏族时代祭祀祖先→地域部落中的民间守护神崇拜
火塘→祭坛 卫城→圣地 贵族居住→公众欢聚 戒备森严→招徕游客 沉闷威压→热闹欢快
卫城:奴隶主的聚居地。 圣地:由卫城发展而来。公众聚集的场所。
古希腊神庙的发展演变及其艺术特色
(二)庙宇形制的演进 1、正室形制的庙宇 正室在贵族住宅内部,独立成庙后,仍为贵族住 宅所包围,未能形成独立形制。
27
古希腊神庙的发展演变及其艺术特色
(一)圣地建筑群的演进 1、氏族时代的卫城 特点: A、部落的政治、军事与宗教中心; B、宫殿与圣殿合一:正室中心设火塘祭祀祖先
2、平民共和制城邦的守护神圣地 特点: (1)守护神崇拜代替了祖先崇拜,守护神的祭坛代替了贵族正 室里的火塘; (2)氏族贵族的寡头们退出卫城,卫城转变成了守护神的圣地 ,与氏族贵族的宫殿分离; (3)圣地突破“正室” 形制,形成建筑群, 成为世俗活动与 宗教活动的中心;
古希腊建筑
Ancient Greek Architecture
• 欧洲人把古希腊和古罗马称作“古典时 代”。
• 古希腊文明的成就最高,欧洲以后两千 多年在文化的许多领域里都可以追溯到 古希腊
建筑物的形制,梁柱结构构件,建筑群设计原则和艺 术经验等
2
古希腊文化地位
卢浮宫三宝:维纳斯、胜利女神、蒙娜丽莎的微笑
宙斯神圣地: 定期举行节庆
(4)泛神论国土,建筑群布局自由,追求同自然环境的协调
• 位于陡峭山谷,最大宽 度不足140m,两侧是 250-300m高的壁立的悬 崖
• 不求平整对称,顺应和 利用各种复杂地形(曲 折道路),庙宇统帅全 局
• 沿路布置祭品库之类的 建筑物,使画面富有变 化且完整
☆圣地建筑群
,占有少量的奴隶。 建筑方面:继承爱琴文化,长方形“正室”成了住宅的基本 形
制。平面狭长,有的加一道横墙划分前后间。 氏族领袖的住宅兼作敬神的场所,因此早期的神 庙采用了与住宅相同的“正室”形制。 主要建筑材料:还是木头和生土。
每个时期的社会状况与建筑特征
2)古风时期(大移民时期),公元前7—前6世纪; 社会状况:手工业和商业发达起来,新的城市产生,形成
2、围廊式庙宇形制的发展
在民间自然神圣地里,祭祀不再在贵族住宅内进行, 庙宇作为公共纪念物,向四面八方展现。
(1)单进围廊式庙宇:从木构到石造。
早期庙宇用木构架和土坯建造,为了保护 墙面,常沿边搭一圈棚子遮 雨,形成了柱廊。 后把木柱改为石柱。
☆围廊式的艺术作用——注重外部形象
圣地里的各种活动在露天举行,庙宇处在活动中心,注重庙宇外观。
W
3
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摇篮
古希腊文化地位
“我们在哲学中以及其它众多领域中常常不得 不回到这个小民族的成就方面来,他们无所不 包的才能与活动,保证了在人类发展历史上为 其它任何民族所不能企及的地位”
——恩格斯
古希腊是欧洲文化的摇篮
古希腊建筑
• 何谓古希腊
它的政体是城邦制,从未形成统一的国家
何谓“古希腊”
1)荷马时期,公元前12-前8世纪。 2)古风时期(或称古朴时期、远古时期 ),公元前7-前6世 纪。 3)古典时期,公元前5-前4世纪。 4)希腊化时期,公元前4世纪末-公元前2世纪。
每个时期的社会状况与建筑特征
1)荷马时期(英雄时期),公元前12—前8世纪; 社会状况:氏族社会开始解体,氏族贵族已经成为特殊人物
了小小的城邦国家。 A、贵族专制的政体,多在农业地区,即意大利、西西里、地
中海西部和黑海沿岸的城邦国家 B、平民共和政体,多发展商业、手工业、航海业,在爱琴海
沿岸与小亚细亚地区伯罗奔尼撒 建筑方面:形成了希腊圣地的代表性布局。神庙改用石头
建造,并形成一定的形制。同时,“柱式”也基 本定型。
每个时期的社会状况与建筑特征
——檐部、柱子、基座之间, 以及各个构件本身的处理形 式定型做法,这种特定的梁 柱结构的艺术形式叫柱式。
(二)柱式材料的形态与变化: 1、早期是木柱的梁架结构,由于当地制陶业发展早,技
术高,在柱廊额枋以上部分(檐部)使用陶片贴面。
2、石构逐渐代替木构 A、石材代替木材,成为神庙的主要材料。 B、陶片装饰被石头雕刻所取代。
(3)古典时期(公元前5—4世纪):希腊文化极盛期 社会状况:自由民的民主制度达到很高的地步,如雅典、米
利都等。公元前500-前449年(希波战争),以雅 典为首的希腊城邦抗击了波斯帝国的入侵,雅典 成了全希腊各城邦的盟主,财富、人才纷纷进来 ,经济和文化空前高涨。 建筑方面:圣地建筑群和神庙建筑完全成熟,建造了古希腊 圣地建筑群艺术的最高代表——雅典卫城、神庙 艺术的最高代表——帕提农庙。柱式也在这些建 筑中成就了最完美的代表作品。
☆奥林匹斯山
• 坐落在希腊北部,高2917米,希腊最高峰。 • 奥运圣火的精神源头。
☆古希腊的自然情况
• 地少、海阔:可耕的良田少,只有通过手工业+航海业对外商业贸易 来维持自身生存与发展;
• 地中海气候:冬季多雨、夏季干爽。既无欧陆冬季之严寒,更无非 洲夏日之酷热,这又为希腊人进行户外活动尤其是扬帆远航创造了 条件。 因此,不管是为了寻找土地还是为了追求商机,海外航行促进 与外界的频繁交往,利于他们吸收不同地区的先进文化,从而影响 建筑结构。
柏拉图
Plato 前427~前347 古希腊哲学家 思想家 苏格拉底的学生
亚里士多德
Aristotle 前384~前322 哲学家 科学家 柏拉图的学生
• 苏格拉底:“有思想力的人是万物的尺度”
• 柏拉图:关注的焦点也是人类社会
• 亚里斯多德:强调在整个自然界中,人类是最高级的
• 人的地位不断提高,强调人的尊严和价值
每个时期的社会状况与建筑特征
(4)希腊化时期,公元前4世纪末至公元前2世纪。
社会状况:希波战争→公元前431-前404年,爆发伯罗奔尼 撒战争(雅典与斯巴达)→公元前338年,马其
顿王统一了全希腊。 随后亚历山大大帝建立了横跨欧、亚、非
三大洲的大帝国,并且大力倡导希腊文化,促 进了文化的交融与发展。 建筑方面:公共生活空前发达,世俗的公共建筑类型增加 ,功能转化,艺术手段丰富多了。
• 城邦是以一个城市为中心、联合周围农村地区组成的公民国家。
The Greek World
国家(城邦)间政 治、经济、文化关系 密切,虽未统一,但 总称为古希腊。
1
自然情况
2
人文情况
3
精神生活-宗教
☆古希腊的自然情况
• 号称第五大古代文明,山多、地少、海阔,山丘纵横、 岛屿密布、河流交错,也被世人称为海洋文明。
(三)两种柱式
石造的大型庙宇的典型形制是围廊式,因此,柱式(构件的 形式、比例、细节和相互组合)决定了庙宇的面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