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文言文词类活用之名词活用PPT

文言文词类活用之名词活用PPT

23
5.表动作行为的频率。这类状语也由表时间名词充当,译 义可在时间名词加上一个“每”字即可。例如:
①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使学。(《伤仲永》) ②岁赋其二。(《捕蛇者说》)
例①中的时间名词“日”修饰动 词“扳”,作状语,表示“扳” 的频率,译为“每天”。同样, 例②中的“岁”表示“赋”的频 率,译为“每年”。
①少时,一狼径去,其一犬坐于前。(《狼》)
修饰动词“坐”,比喻“坐” 的状态,译为“像狗那样”
②潭西南而望,斗折蛇行。(《小石潭记 》)
名词“斗”,修饰 动词“折”,译为 “像北斗星那样”;
“蛇”修饰动 词“行”,译
为“像蛇那 样”。
20
2.表动作处所。这类名词状语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动 作行为发生的处所,可译为“在(从)……”。例如:
(于是用朱砂在绸条上写了“陈胜王”, 放进别人捕到的一条鱼的肚子里。)
“捕”
(2)恐为操所先。(《赤壁之战》)
(恐怕被曹操抢先。)
9
6、 名词+代词
代词是不受名词修饰的,所以代词前面的名词往 往活用为动词。
“命名”
(1)以故其后名之曰“褒禅”。(《游褒禅山记》)
(2) 名我固当(《种树郭橐驼传》)
21
3.表动作趋向。这类名词状语也由方位名词充当,表示 动作行为的趋向,可译为“向(往)……”。例如:
①日光下彻,影布石上。(《小石潭记 》) ②从小丘西行百二十步。(《小石潭记 》) ③复前行,欲穷其林。(《桃花源记》)
①中的方位名词“下”作状语,修饰动词“彻”,表 示“下”的趋向,译为“向(往)下”。 ②③中的方位名词“西”“前”,分别修饰动词 “行”,译为“向(往)西”“向(往)前”。
(1)于其身也,则耻师焉
(2)况吾与子,渔樵于江渚之上,侣鱼虾而友糜 鹿 “耻”,名词的意动用法,以……为耻。
侣:以为伴侣;友:以为朋友。
13
1、名词+名词
2、 能愿动词+名词
3、 名词+补语(介词

结构)

名词作一般动词
4、 否定副词+名词

5、 所+名词

6、 名词+代词
为 动
名词的使动用法
7、名词的前后有“而” 连接
文言词类活用
——名词活用
1
文言文中,名词活用不外乎两种类型:
一、名词活用为动词 二、名词活用为状语
2
名词活用为动词
名词活用为动词可以分为名词用作一般动词、 名词的使动用法和名词的意动用法三种类型
(一)名词作一般动词
1、 名词+名词(名词+“看宾、语用)眼示意”
(1) 范曾数目项王。(《鸿门宴》) (2) 籍吏民,封府库。(《鸿门宴》)
回家。
6
试译以下文句:
予以未登绝顶为怏yàng ,与三二友决意直 上。地势斗峻,褰qiān裳(撩起衣裳 )。援萝, 履苍莽中。(高考题)
2、对下列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杳无穷极 杏:深远 B、修篁干霄 干:冲 C、延坐后堂 延:延请 D、履苍莽中 履:鞋子
译:我以没登上山顶为憾,与两三个朋友决定
魏文帝曹丕听说这两个孩子的聪慧名声,就对他们的父亲
钟繇说:“可以叫这两个孩子来见我。”于是奉旨进见。钟
毓脸上有汗,魏文帝问:“你脸上为什么有汗?”钟毓回答
说:“恐惧、害怕得发抖,汗像浆一样出来。”钟会脸上没
出汗,文帝又问钟会:“你为什么不出汗?”钟会回答:“害怕
得发抖,汗不敢出。”
16
名词作状语
17
继续登山。山势陡峭,只好撩起衣裳。攀援着
藤萝,脚踩在茂密丛林中。
7
4、 副词+名词
否定副词往往置于动词之前修饰动词的。所以紧 接在否定副词之后的名词通常用作动词。
“奏效、有效”
(1) 恐托付不效。(诸葛亮《出师表》)
(2)汉水又东。
(3)未花时采,则花色鲜泽。
试译:虽雅不酒,必使之酹,名曰定心饮。 (高考)
译:虽然有客气不喝酒的,也一定要他将酒倒
在地上,称为定心饮。
8
5、 所+名词
特殊的指示代词“所”的后面一般只接动词或动宾 词组,构成名词性的所字结构,表示“……的东 西”、 “ ……的方式”等。如果“所”字之后粘 附名词,那么该名词活用为动词。
(1)乃丹书帛曰:“陈胜王”,置人所罾鱼腹中。
(《陈涉起义》)
试译:昔韩文公登华山,穷绝顶,梗不能返,号啕连
日。闻者为白县吏,遂遣人下之。
译:从前韩文公登华山,到达顶峰,受阻不能返回, 放声大哭了好几天。听到的人替他报告了县吏, (县吏)就派人把他从山上救下来。
12
(三)名词用作意动词
名词的意动就是名词带上宾语,主观上对宾语会 有“感到它怎样”或“把它看作什么”的意思。



名词的意动用法

14
当堂练:试译以下文句: “籍” 名词活用作 动词, “登记”。
1、发廷龙之墓,焚其骨,籍没其家产。
译:还挖开廷龙的坟墓,焚烧了他的尸骨,登记没收了庄 氏的家产。
2、予不忍二子之好学笃行而不传于后也,故书之。 译:我不忍心让两君喜好学习、身体力行的美德不得流传 后世,因此把他们的事迹写下来。
“弹奏”
“登记”
(3)今王鼓乐于此﹝现在大王您在这里弹奏音乐﹞ 3
试译以下文句:
管仲曰: “嗟兹乎,我穷必矣!吾不能以 春风风人,吾不能以夏雨雨人,吾穷必矣。”
“唉!我肯定会处于困难境地了,我不能像春 风一样温暖人,我不能像夏雨一样滋润人,我 肯定会处于困难境地了啊!”
4
2、 能愿动词+名词
能愿动词的位置是在动词之前的,当一个名词 置于能愿动词之后,句中有没有其它动词时,这个 名词作动词用。文言中常见能愿动词:可、能、愿、 应、宜、当、欲。
3、 名词+补语(介词结构)
补语的位置通常是附在动词之后。当一个名词在补语之 前,句中又没有其它动词时,这个名词作动词用。
(1) 沛公军霸上。(《鸿门宴》)
“驻扎”
“设营驻守”
(2)项王军壁垓下。(《项羽之死》)
(3)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子路、曾皙、 冉有、公西华侍坐》)
译:在沂水沐浴,在舞雩台上吹吹风 ,唱着歌
①东市买骏马,西市买鞍鞯,南市买辔头,北市买长 鞭。(《木兰诗》) ②闭之,则右刻“山高月小,水落石出”,左刻“清 风徐来,水波不兴”,石青糁之。(《核舟记》)
例①中的方位名词“东市”“西市”“南市”“北市”,分别修 饰动词“买”,作状语,表示“买”这一动作行为的发生处所。 例②中的方位名词“右”“左”,分别修饰动词“刻”,译为 “在右边”“在左边”。
(1)假舟楫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劝学》 (2)沛公欲王关中,使子婴为相。《鸿门宴》 (3)云青青兮欲雨。 (《梦游天 吟留别》)
“水” ----------“游水” “王” ----------“称王” “雨” ---------- “下雨”
试译:子谓公冶长:“可妻也。”
(孔子评论公冶长说:“可以把女儿嫁给他。 ) 5
天下的人,像云块一样聚集起 来,像回声一样听从号令
驴不胜怒,蹄之
名词作动 词,“踢”
驴子禁不住愤怒起来, 用蹄子踢老虎。
27
自我检测:
1、天下云集响应,赢粮而景从。 2、人皆得以隶使之 3、余自齐安舟行适临汝 4、东歌膏腴之地,北收要害之郡 5、而相如廷叱之 6、士大夫终不肯夜泊绝壁之下 7、君子博学而日参省乎己
名词作状语,就是一个名词跟一个 动词相连,二者没有够成主谓关系,那 么前面一个名词就要活用作状语。
18
名词作状语的几种常见类型
1. 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 2.表动作处所。 3.表动作趋向。 4.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所采取的方式
依据。 5.表动作行为的频率。 6.表对人的态度。
19
1. 表示动作行为的特征或状态,可译为“像……那 样”。例如:
28
• 10、间至赵矣 • 11、常以身翼蔽沛公 • 12、秋水时至 • 13、廊腰缦回 • 14、蜂房水涡,矗不知几千万落 • 15、辇来于秦 • 16、雨泽下注。 • 17、使不上漏 。 • 18、前辟四窗,垣墙周庭。 • 19、内外多置小门墙。 • 20、吾妻死之年所手植也。
29
30
22
4.表动作行为所凭借的工具或所采取的方式依据。这类 名词状语的译法,只要在名词前加上介词“用”或“按” 等即可。例如:
①叩石垦壤,箕畚运于渤海之尾。(《愚公移山》) ②学而时习之。(《〈论语〉十则》)
例①中的名词“箕畚”修饰动词“运”,作状语,表 示“运”所凭借的工具,译为“用箕畚……”。例①中 的时间名词“时”修饰动词“习”,译为“按时”。
24
6.表对人的态度。这类用法的名词状语所表示的是主 语对宾语所持的态度,可译为“像对待……那样”或 “当作……一样”。
①吾得兄事之 《鸿门宴》
名词“兄”用作动词“事”的状语,表示对待人的态 度:像对待兄长那样
②(邑人)稍稍宾客其父。(《伤仲永》)
例中的名词状语“宾客” 所表示的是主语“邑人”对 宾语“其父”所持的态度,可译为“像对待宾客那样” 或“当作宾客一样”。
25

与名词作动词的不同
26
符合“名+动”格式的为名词作状语,反之,则为 名词作动词;换言之:看一个名词在句中是作状语还 是作动词,只需看其后面有无动词,有动词,则为名 词作状语,无动词则为名词作动词。如:
名词作状语,译 为“像回声一样” 动词,“响应”
代词, 代老虎
天下云集响应 动词,“聚集”
名词作状语,译 为“像云一样”
“书” 名词活用 作动词, “写”。
相关主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