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和水蒸气
一、微课实录
(一)微课导入
教师:生活中你是否注意过这些现象?这些水去哪了?
(二)水每时每刻都在蒸发
实验准备:两个大小相同的杯子、烧杯、即时贴。
实验过程:在两个杯子中倒入等量的水,并做上标记,1号杯放在室外阳光下,2号杯放在室内。
实验分析:
①对比实验前后两杯水的水位差,发现杯子里的水位都下降了,说明不论在室内或是室外水都能变成水蒸气跑到空气中。
教师:我们把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做蒸发。
②对比两杯水的水位差,发现在阳光下水蒸发的更快。
教师:除了升高温度,吹风及增大与空气的接触面,也能加快蒸发。
(三)水蒸气的特点
实验准备:两个大小相同的饮料瓶、烧杯、即时贴、一块布。
实验过程:在两个饮料瓶中倒入等量的水,在水位线上做上标记,一个瓶子用盖子密封,另一个瓶子用布封口。
现象:用布密封的瓶子水位下降非常明显,用盖子密封的瓶子水位几乎没有变化。
教师解释:我们将布在放大镜下观察,发现布是由布纤维纵横交错编织而成,这中间有许多肉眼看不清的缝隙,水蒸气要比这些缝隙还小的多,肉眼无法看见它们,所以能通过这些空隙轻易逃到空气中,而密封的盖子没有空隙,水蒸气无法逃跑,只能留在瓶子里。
来看看瓶子里的水蒸气,你能看见它们吗?水蒸气实在太小了,肉眼根本看不见!
(四)白气是什么?
教师:你是否注意过这些生活现象?这些白气究竟是什么?还是水蒸气吗?
实验准备:一个平底烧瓶、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带有玻璃管的橡胶塞、火柴。
实验过程:在烧瓶中加入适量的水,塞上橡胶塞,将烧瓶固定在铁架台上,点燃酒精灯,用外焰加热。
实验分析:
肉眼看不见的这部分就是水蒸气,在离管口稍远处的白气则是由水蒸气凝结而成。
教师解释:用温度计测量管口和稍远处的温度,发现在管口的温度65摄氏度,在稍远处则降到了40摄氏度。
水加热后蒸发变成水蒸气,在管口稍远处遇冷,水蒸气凝结,颗粒变大,成了肉眼看得见的小水滴。
教师:我们把空气中的水蒸气冷却变成看得见
的水滴,这种现象叫做凝结。
(五)总结水和水蒸气的转化
教师:我们把水变成水蒸气的过程叫做蒸发,蒸发每时每刻都在发生,把水蒸气遇冷变成水的过程叫做凝结。
水和水蒸气的转化是可逆的。
(六)拓展应用
教师:通过今天的学习,能说一说这些小水珠是怎么形成的吗?
(一)微课意图
本节是为了服务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水和水蒸气》这一课。
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加之水蒸发的速度很慢,学生在课堂中很难观察到水位的变化,实验效果不理想又费时,整堂课下来多数学生还是不能理解水时刻都在蒸发,这节微课很好的解决了这个问题。
本节课利用视频快进的技术,对同一杯水进行连续几小时甚至几天的定点拍摄,再将视频浓缩成一分钟,在短时间的观影过程中,学生很快就能看到水位的明显变化,既节省了时间又解决了本节课的难点。
(二)难点突破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我们还发现,学生对“白气是不是水蒸气?”这个问题非常感兴趣,通过教材中的另外两个实验,学生有明显的感知,就是:加热能加速水的蒸发,以及水蒸气遇冷会凝结。
但是对于“白气是什么?”这个问题依然没能找到确准的答案。
这可能是由于学生对水蒸气特点的认知容易受到前概念的影响,况且对于三年级的孩子来说,要他们通过一节课就理解水和水蒸气之间的转化确实有点难度。
所以本节微课,尤其针对这个疑惑,通过巧妙设计两个实验,进行了详尽的解答。
(三)思维导图
(四)微课应用
本节微课适用于教科版小学科学三年级下册第三单元《温度与水的变化》,“水每时每刻都在蒸发”这个实验可以在课堂教学中作为“水到哪里去了”这部分的实验拓展。
“水蒸气的特点”这部分内容也可以在教学过程中作为突破难点的辅助。
而“白气是什么”则可以作为本节课的拓展内容,让学生在课后自学也可以在课堂中作为教学的延伸辅助学生学习。
当然本节微课也可以作为单元学习后的总结内容,检验学生的学习成果,如何利用本课解决教学难点,教师们可以根据自己的教学设计自行调整。
宁波市江东区黄鹂小学夏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