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案例简介(一)情况刘先生和刘太太家庭稳定,有一个2岁的儿子。
刘先生今年29岁,是企业技术人员,每年收入在5万元左右(每月平均工资3000元,年终奖14000元)。
刘太太今年29岁,是机关工作人员,每年收入在6万元左右(每月平均工资3000元,年终奖24000元)。
另外,他们均有公司为其提供的社保、公积金等。
三个人住在一套两室一厅的房子里。
家三口每个月基本生活开销3500元,加上一点物业管理费、医疗费,总共支出4000余元。
先生应酬支出,都可以从公司报销。
现在刘先生家庭有2万元的活期存款,20万元的定期存款。
有10万元的股票,股票型基金8万。
房子方面,自住的现值90万元。
住房方面,想在市区附近按揭购买一套120万元左右的三居室的房子。
(二)假设1、国内通货膨胀率为6%2、银行利率为3.5%3、小学到高中教育费用增长率为3%。
4、大学教育费用增长率为3%。
5、股票型基金的长期投资收益率为10%6、股票收益率为8%二、客户财务分析(一)财务报表资产负债表(单位:元)现金流量表(单位:元)(二)比率计算与分析1、流动性比率=流动性资产/每月支出=20000/4000=4流动性比率反映刘先生家庭的流动性资产能满足其4个月的开支,比较合理。
一般流动性比率应控制在3-6左右比较适宜,即应安排3-6个月的日常支出资金作为应急金,这部分资金不能作为投资,以现金或活期存款方式存放。
2、净资产比率=净资产/总资产 =142000/148000*100%=95.86%这一比率的数值范围是0-1.接近0.意味着目前的生活主要是靠借债来维持的,一旦收入下降或利率提高,很可能陷入资不抵债的破产境地。
接近1,则意味着客户没有充分利用自己的信用额度,其财务结构还有通过负债进一步优化的空间。
而刘先生这一比率非常接近1,因此要进一步优化。
3、总资产负债比率=总负债/总资产=60000/1480000=0.041这一比率的数值范围为0-1,如果大于1,从理论上说,该客户已经破产。
一般情况下应将其控制在0.5以下,以减少由于资产流动性不足而出现财务危机的可能。
4、变现资产保障率=可变现资产/每月支出=400000/4000=100可变现资产包括流动性资产、基金、股票、定期存款及中长期债券等。
当流动性资产不能满足基本支出时,就要动用其他需要付出一定成本的可变现资产。
这一比率的经验值为6。
刘先生的该比率为100,说明了变现资产的能力非常强。
5、财务自由度=投资性收入/消费支出=(100000*8%+80000*10%)/48000=33.3%我们了解到刘先生家庭的投资性收入主要为80000元的股票型基金,该基金长期年报酬率为10%,可以算出,这笔基金实际盈利为8000元(80000*10%);还有100000元的股票,年报酬率为8%,可以算出该股票盈利8000元(100000*8%).因此,刘先生家庭的全年净投资收入应为8000+8000=16000元,而她的全年消费性支出为48000。
财务自由度为33.3%,在20%-100%之间,从刘先生家庭的情况来看,财务自由度虽然在理想值范围内,但值得注意的是,投资收益绝大部分来自高风险的股票型基金和股票,这有可能对财务自由度产生较大影响,所以总体来看,财务自由度并不高。
(三)综合评价综合以上分析,刘先生的家庭财务状况有着以下几个特点:1、净资产比率过高,没有充分利用信用额度来进行提前消费。
2、偿债能力较强,财务状况很安全。
3、金融资产结构不合理:流动性资产比例过小,投资金额少,投资的品种风险较大。
三、投资规划(一)风险评估针对刘先生做了一个风险承受能力测试如下表,测试结果显示,刘先生具备中等偏上的风险承受能力,根据对投资产品等的认知和关心程度,认为刘先生对风险的认知水平处于中等。
继续对刘先生做了一个风险承受态度分析,测试结果显示,刘先生对风险承受有中等偏高的态度,即对风险有较高的承受能力。
从上面2个表格可以看出,刘先生属于有中高风险能力和中高风险承受态度的投资人。
(二)资产配置根据资产配置表看出,刘先生可以提高金融资产投资,投资比例为债券30%,股票70%。
(三)目标配置(四)具体投资选择以上评估测试可以看出,客户的风险承受能力属于中高等水平,客户的风险偏好属于中高等态度的范围,客户的职业上企业技术人员和机关工作人员,收入比较稳定性,可以提高金融资产投资,投资比例为债券型基金30%,股票70%。
下面介绍几个评价较高的股票和基金:(1)民生银行:民生银行中期实现归属母公司净利润139.2亿元,EPS0.52元,同比增长57.0%,基本符合此前55%的预期,但大幅高于市场预期,原因在于公司2季度单季净息差3.23%,远高出市场预期;其中2季度单季净利润77.1亿,环比增长24.1%。
无论从规模、息差、非息收入、成本还是贷款质量上看,公司均表现良好,充足的拨备计提给予业绩充分的可靠度。
规模平稳增长。
规模和存贷款增长基本一致,2季度公司生息资产/计息负债分别环比增长5.8%/3.8%,贷款/存款分别环比增长4.8%/3.4%。
存贷比较年初略微增加0.5个百分点至73.26%。
息差扩大超预期。
公司上半年公告净息差3.00%,较年初扩大6BP;我们测算2季度单季净息差3.23%,环比1季度大幅提升32BP。
息差大幅扩大与商贷通占比不断提升和商贷通利率持续上浮分不开,上半年末商贷通贷款余额达到2076亿元,占总贷款比重从1季度的16.2%提高到18.2%,客户总数达到12万余户;上半年商贷通贷款收益率8.64%,较基准利率上浮40%以上。
费用控制良好。
公司上半年营业费用同比仅增长31.2%,远低于收入增速;2季度单季成本收入比34.2%,较1季度基本保持平稳。
公司历史成本收入比较其他股份制银行要高,主要是由于先期事业部改革和商贷通开发的大幅投入,目前已从高投入时期进入收获季节,预计下半年成本收入比继续保持稳定。
季度手续费收入爆发增长。
公司2季度单季手续费净收入较1季度环比增长68.3%,上半年手续费收入同比增长75.6%。
除财务顾问和融资租赁外,其余手续费收入细项均表现出高增长,其中托管业务、信用承诺、银行卡同比增长均在1倍以上,这三项新增占了手续费同比新增份额的80%。
贷款质量保持稳定,加大拨备力度未雨绸缪。
上半年末不良贷款余额71.7亿,较1季度略微增加0.4亿;不良贷款率0.63%,较1季度下降3BP。
2季度公司大幅计提拨备25.5亿,环比1季度增加42.5%;上半年拨备较去年同期增加1倍以上,年化信贷成本0.79%,较1季度上升12BP。
拨备覆盖率提升至334.3%,环比上升34个百分点。
上半年末公司拨备/贷款已达到2.10%,较1季度环比提升13BP,预计公司可提前达标。
(2)招商银行:招商银行在 7 年前就提出了将零售业务作为银行未来发展的重点,在战略和资源配置上积极倾斜,目前已经取得了良好的成果。
招商银行的业务转型和零售银行发展明显领先于国内同业,并且形成了自己的鲜明优势,其中客户基础、客户结构等均是同业无法在短期赶超或者模拟的优势。
零售业务的发展除了能够为银行开辟新的收入来源和利润来源之外,在利率市场化作为长期趋势的大背景下,零售业务占比越高的银行,未来的盈利能力受到的冲击就越小,从而能够保持银行利润的稳健增长和盈利能力的稳定。
2010 年招商银行的ROE 为21.75%,未来随着利率市场化、传统对公业务的发展增速可能逐渐放缓、资本要求和杠杆率要求的逐渐提高,招商银行的ROE 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可能处于下降趋势,但是考虑到招行零售业务发展所带来的资产负债结构的优秀、零售业务带来的较高盈利能力和较为稳定的中间业务收入等原因,我们认为招商银行ROE 下降的速度和空间将明显慢于其他银行同业。
2011 年如果不考虑融资,我们认为招行的ROE 还有进一步上升的空间,上升动力来源于净息差的提高和零售业务的利润贡献度的提高。
(3)中信证券:国际化稳健推进战略智慧彰显。
此次与东方汇理控股及全资子公司里昂证券和及盛富证券的合作为中信证券国际化发展又迈出重要一步,对H股发行及海外业务拓展等重要国际化战略布局亦有推动作用。
此次合作突出反映出中信证券国际化推进的两大特质:第一,稳健。
由于东方汇理银行将对盛富证券与里昂证券进行业务整合,整合后效有待时间观察。
同时,中信证券亦需要时间和机会深入了解目标公司文化、业务模式和发展策略,以判断未来合作思路,同时避免承担整合失败的风险。
此次初步合作无疑为双方提供了这样一个合适的磨合契机。
如果后续整合成功,并且认同合作公司企业文化及发展模式与策略,中信证券有可能与东方汇理进行进一步深入合作并更好的推进海外发展战略。
第二,成本控制。
里昂证券经纪与研究服务在亚洲市场名列前茅,是2010年亚太区(除日本外)第一大证券经纪商,盛富证券经纪业务广泛覆盖欧洲大陆,两大证券公司自身品质与拥有资源优势均较突出。
此次收购额为3.74亿美元,收购价格大约2倍的PB,价格合理,在公司净资本并不宽裕的情况下节省了资金,同时达到了有效推进全球证券经纪业务网络平台打造的收购目的。
(4)贵州茅台:2011年3月21日,贵州茅台发布年报,公司2010年实现销售收入116.3亿元,同比增长20.3%;实现净利润50.5亿元,每股收益5.35元,同比增长17.1%。
其中第四季度收入和利润分别增长24%和67%。
像贵州茅台这种20%左右的年增长率肯定很难满足一些人的幻想,但真正重要的是这家高档白酒公司的增长从来就没有停止过。
自从2001年上市以来,过去10年贵州茅台每年都实现盈利,每年的净资产收益率及股东权益回报率平均下来超过30%,而公司的股票市值年复合增速更是达到41.49%。
除了业绩一直在稳定增长,贵州茅台对于股东的投资回报一向慷慨。
从历史上看,公司一直保持着很高的现金分红比例,今年更是创下A股分红纪录,公司拟每10股送1股派现金23元的预案。
而高达22.65亿元的分配总额,占公司当年净利润的44.8%。
而且,茅台酒凭借其“国酒”的地位,一直处于供不应求的状态。
茅台2001年上市之初的产量为6000吨,到2003年公司的产量突破万吨,去年茅台酒的产量为2.6万吨。
公司未来的产能增长也有所保证,根据公司的年报中规划,到2015年,茅台酒生产达到4万吨,对应的年均复合增长率为13.8%。
另外,从销售上看,茅台酒的终端销售供不应求,每年放量10%~15%完全能被市场消化。
从上述数据看,尽管产能增长得比较温和,但是,茅台提价能力是公司能够持续增长的主要动力。
在国人观念里,茅台的每年涨价似乎已经成为理所应当的事情。
2010年茅台酒已经宣布提价20%,并且公司出厂价与零售价价差逐年扩大也为未来提价奠定了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