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脉输液行标解读
第五章基本要求
• 5.1静脉药物的配置和使用应在洁净的 环境中完成。
• 解读:洁净的环境 • 配置与使用静脉治疗药物,应在空气细菌总 ≤4cfu/(5min .直径9cm平皿)的医疗环境内, 包括治疗室、各类普通病房。 • 有条件的医院,可在静配中心进行药物的配置。
液体配置时限
• 抽出的药液,开启的静脉输入用无菌液 体需注明时间,超过2小时后不得使用。 • 已开启的无菌溶液瓶内的溶液,24小时 有效,余液只做清洁操作用。
• •
操作程序之基本原则
6.1.5操作前后应执
行WS/T313规定, 不应以戴手套取 代手卫生。
操作程序之基本原则
• 6.1.6置入PVC时宜使用清洁手套,置入 PICC时宜遵守最大无菌屏障原则。
• • • • • • 解读:最大无菌屏障包括 (CVC、PICC、Port)的 置管操作。应穿戴一次性 帽子、一次性口罩、无菌 手术衣、无菌手套并采用 可以覆盖整个身体的无菌铺巾。
中心静脉导管CRBSI病原学诊断 (保留导管情况)
采取至少2套血培养•其中至少一套来自外周 静脉,并做好标记•另外的一套则从中心导 管无菌采获 • 两个来源的采血时间必须接近(不>5分 钟),各自做好标记
中心静脉导管CRBSI病原学诊断(保留导 管情况)
导管
外周静脉
条件
结果判断
+
+ + -
+
+ -
6.1操作程序之基本原则
6.1.2穿刺针、导管、注射器、输液器及输 液附加装置等应一人一用已灭菌,一次 性使用的了医疗器具不应重复使用。
解读:标注为“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具不应重 复使用,非一次性使用的医疗器具必须一人一 灭菌。
操作程序之基本原则
6.1.3易发生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暴露的高 危病区宜选用一次性安全型注射和输液 装置。
第五章基本要求
• 5.4应对患者和照顾着进行静脉治疗、 导管使用及维护等相关知识及教育。
6.1操作程序之基本原则
6.1.1所有操作应执行查对制度并对患者进 行两种以上方式的身份识别,询问过敏 史。
解读:实施输液治疗前,至少应使用两种病人身 份的方法,如:姓名、病案号等,不准单独使 用病人房间号、床号或特定区域代码来识别患 者。操作前,应询问患者有无药物、消毒剂、 导管材料等过敏史。
操作程序之操作前评估
6.2.3评估患者年龄、病情、过敏史、静脉 治疗方案、药物性质等,选择合适的输 注途径和静脉治疗工具。
操作程序之操作前评估
6.2.2评估穿刺部位皮肤情况和静脉条件, 在满足治疗需要的情况下,尽量选择较 细、较短的导管。
解读:在满足治疗前提下,根据静脉血管直径选 择导管型号,尽量选择较细导管,血管细导管 粗会引起机械性静脉炎。 导管置入长度是穿刺点与上腔静脉之间的距离, 左侧置管长度大于右侧,置管首选右侧。
6.1.9消毒时以穿刺点为中心擦拭,至少消 毒两遍或遵循消毒剂说明书,消毒剂自 然干燥后方可穿刺。
解读:以穿刺点为中心,由内向外擦拭 消毒后自然待干 避免吹扇等动作。
操作程序之基本原则
6.1.10置管部位不应接触丙酮、乙醚等有 机溶剂,不宜在穿刺部位使用抗菌药膏。
• 解读:丙酮和乙醚为危险化学品,不应接触, 影响消毒效果。 • 局部使用抗菌药膏,可促发霉菌感染和细菌耐 药。
第三章定义之静脉治疗
3.1将各种药物(包括血液制品)以及血 液,通过静脉注入血液循环的治疗方法, 包括静脉注射、静脉输液和静脉输血; 常用工具包括:注射器、输液(血)器、 一次性静脉输液钢针、外周静脉留置针、 中心静脉导管、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 脉导管、输液港以及输液附加装置等。
定义之中心静脉导管
• 解读:医护人员属获得性职业感染的高危人群, 特别是肝病病区、艾滋病病区等医护人员在进 行各种医疗操作时处于被病原菌感染的危险之 中,且多为高危性接触。
操作程序之基本原则
6.1.4静脉注射、静脉输液、静脉输血及 静脉导管穿刺和维护应遵循无菌技术操 作原则。
• 解读:1、环境要清洁,避免人群流动,防止尘埃飞扬,衣帽整洁,洗
卫生行业标准
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规范
(2017年9月)
2009年5月由 中华护理学会 静脉治疗护理 专业委员会编 写出版了《输 液治疗护理实 践指南与实施 细则》,来源 于2006INS指 南
2011版INS指南
2014
卫生部颁发静脉治疗行业标准
本次讲课内容增加
• 2016版INS指南 • 2017版《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手册》 • 6.28省行业标准巡查问题
操作程序之操作前评估
6.2.4外周静脉留置针宜用于短期静脉输液 治疗,不宜用于腐蚀性药物等持续性静 脉输注。
操作程序之操作前评估
• 解读:不宜用外周静脉留置针输注的药物包括刺激性 药物、发疱剂药物、肠外营养液、ph值低于5或高于9 的液体或药物。 • 血液PH值为7.35-7.45,药物PH值超过此范围都可以 干扰血管内膜正常代谢和机能;
INS关于消毒
• 进行皮肤消毒时首选含量大于0.5%的氯 已定乙醇溶液作为皮肤消毒剂;
• 如对氯已定乙醇有使用禁忌,也可使用 碘酊、碘伏或乙醇溶液; • 穿刺前消毒剂完全变干。
2%葡萄糖氯已定乙醇
• • • • • 广效杀菌 持续杀菌作用 持续效应 与血液接触后持续有效 无组织吸收和低组织吸收
操作程序之基本原则
• 包括尖端位于上腔静脉的导管部分及埋 植于皮下的注射座。
3.5定义之无菌技术
• 在执行医疗、护理操作过程中,防止一 切微生物侵入机体,保持无菌物品及无 菌区域不被污染的技术。
3.6定义之导管相关性 血流感染
• 带有血管内导管或者拔出血管内导管48 小时内患者出现菌血症或真菌血症,并 伴有发热(体温>38度)寒颤或低血压等 感染表现,除血管导管外没有其他明确 的感染源。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显示: 外周静脉血培养细菌或真菌阳性;或从 导管段和外周血培养出相同种类、相同 药敏结果的致病菌。
• 血浆渗透压为280-310mosm/l。超过500mosm/l将在 24小时内不可避免产生化学性静脉炎。
操作程序之操作前评估
6.2.5PICC宜用于中长期静脉治疗,可用于任何 性质的药物输注,不应用于高压注射泵注射造 影剂和血液动力学监测(耐高压导管除外)。
解读:任何性质的药物包括腐蚀性、 渗透压高、ph值极限的药物,耐高 压注射设计:可耐受最大压力=300 psi,最大速度5ml/sec且不受次数限制。 耐高压导管为紫色标志。
液体配置时限(2016INS 标准)
• 在药物配置开始1小时内为“混合无菌产 品”否则丢弃不用。
• 需即刻给药的药物,除非是在床旁配置 且在过程中无间歇地即时进行注射,否 则丢弃。
第五章基本要求
• 5.2实施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的医务人 员应为注册护士、医师和乡村医生,并 应定期进行静脉治疗所必须的专业知识 及技能培训。
助动词解释
• 可(may) • 宜(should) • 应(shall) 不必(need not) 不宜(should not) 不应(shall not)
第一章范围
• 本标准规定了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的 要求
• 解读:涉及的主要操作有:静脉注射、静脉输 液、静脉输血以及相关并发症的处理、职业防 护等。
第五章基本要求
• 5.3PICC置管操作应由经过PICC专业知识 与技能培训、考核合格且有5年及以上临 床经验的操作者完成。
• 解读:PICC专业知识培训 • 1、血管解剖 2、血栓原因、预防及处理 • 3、CRBSI预防及诊断4、置管风险因素评估
第五章基本要求
• 5.3解读: • PICC专业技能:1、PICC置管操作 2、置管中问题分析3、PICC维护流程 4、各种并发症处理等。 PICC置管操作人员考核合格: 1、中华护理学会PICC资质认证班 2、省市级PICC资质认证班 3、院级PICC资质认证班
实施,规定了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的预防控 制措施、个人防护用品及职业接触后的评估、 预防及随访要求。
第二章规范性引用文件
• 医务人员手卫生规范
• 解读:原卫生部医院感染控制标准专业委员会 提出,2009.4发布,2009.12实施,规定了医 务人员手卫生的管理与基本要求、手卫生设施、 洗手与卫生手消毒、外科手消毒、手卫生效果 监测等。
• • • 手。 2、无菌物品与非无菌物品分别放置,无菌物品不可暴露在空气中。 3、无菌包应注明无菌名称,消毒灭菌日期,并按日期先后顺序排放 4、取无菌物品时,必须用无菌钳。未经消毒的物品不可触及物或跨越 无菌区。 5、无菌物品疑有污染或已被污染,即不可使用,应更换或重新灭菌。 6、一套无菌物品,只能供一个病员使用,以免发生交叉感染。
第一章范围
• 本标准适用于全国各级各类医疗机构从 事静脉治疗护理技术操作的医务人员
• 解读:1、各级各类医疗机构:含诊所、乡镇 卫生院在内的所有医院 • 2、医务人员:注册护士、医师、乡村医生
第二章规范性引用文件
• GBZ/T213 血源性病原体职业接触防护 导则 • 解读:原卫生部批准(2009.3发布 2009.9
常见的腐蚀性药物
• 抗肿瘤药发泡剂-如蒽环类(阿霉素/表 阿霉素/吡喃阿霉素/丝裂霉素/柔红霉素 等。 • 长春新碱类(长春新碱/长春酰胺/长春 花碱等) • 其他腐蚀性药物-去甲肾上腺素等
第四章缩略语
• CVC:中心静脉导管(central venous catheter) • PICC:经外周静脉置入中心静脉导管 (periphery inserted central catheter) • PN:肠外营养(parenteral nutrition) • PORT:输液港(implantable venous access port) • PVC:外周静脉导管(peripheral venous cathete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