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学习方法能力的高职范畴教学法操作流程[摘要]文章分析了经济社会发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之战略主题、高职教育培养目标、高职学生全面发展对高职学生学习方法能力的迫切需要;揭示了目前高职教育能力培养实践的严重专业化倾向及其与高职学生综合职业能力、创新能力培养目标的脱节;梳理了教学方法中的概念获得模式和范畴教育理论,认为概念获得模式中的概念并不等于范畴,而且在概念获得模式中,学生的概念获得或形成过程异常费时,而范畴教育理论则缺乏相应的教学法操作流程,因此有必要构建范畴教学法、培养高职学生根本性的学习方法能力,设置相应课程或增加相应教学内容。
一、范畴教学法相关研究回顾学习方法能力是高职毕业生适应风云变幻的经济社会和求得自身全面发展的客观需要。
《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发展规划纲要》明确指出: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实施素质教育是教育改革发展的战略主题。
高职教育培养高端技能人才,迫切需要教学法改革。
劳耐尔的职业能力理论认为综合职业能力包括三要素,其中的方法能力特别是学习方法能力是其他两种能力的基础和要素,是一种根本能力。
目前高职学生能力培养实践的核心在于专业能力,对高职学生根本性方法能力的培养忽略、定位不准、理论研究与改革实践等方面的问题是其突出表现,现有高职课程体系中也少有专门的方法类课程和相应教学内容,这是导致高职学生丧失抽象思维基础、方法能力和迁移能力低下的重要原因。
徐维凡认为教学方法创新是提高教学质量的突破口。
研究高职范畴教学法能有效强化师生方法能力意识,对推进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方法改革,提高思维素质,为其他素质教育奠定基础,形成知识的迁移能力,培养学生的创造态度和创造能力,提高高职师生教学能力和效果等都有着积极意义。
克拉夫基的范畴教育理论分析了范畴教育的原则、实现途径、教师备课五要素等,张智、周长春等就范畴教学法作了些初步思考,汤红明等分析了概念的教学方法,彭德林认为概念教学法是现在我国高校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教学采用的基本教学方法,这些相关或类似研究为范畴教学法的后续探讨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同时,从中也可发现范畴教育理论也未就范畴教学法的具体操作作较为细致的论述,概念获得模式尚未涉及范畴及其在教学活动中的运用,从而为方法能力导向的高职范畴教学法操作流程的思考提供了一定空间。
通过该研究,试图构建旨在大幅提高高职学生思维能力和学习方法能力的高职范畴教学法操作流程。
二、高职范畴教学法操作流程的理论借鉴在该探讨中,范畴是指高职教育的课程范畴。
该探讨的直接理论基础是德国教育家沃尔夫冈·克拉夫基的范畴教育理论,主要包括教学内容的基本性原则、基础性原则和范例性原则,促进学生主动性原则,范例教学的实现途径,教师备课五要素等。
另一理论基础是布鲁纳、古德诺、奥斯汀在思维研究基础上的概念获得模式理论,概念获得模式的主要流程包括呈现材料、提出假设、验证假设、定义命名、总结思维策略等。
三、高职范畴教学法操作流程(一)高职范畴教学法概念高职范畴教学法是指基于人本主义教育思想和个性发展为主要教育目标,在高职教学过程中,通过科学掌握课程范畴,以高效习得命题、原理、规律、技能和提高高职教师施教能力及高职学生科学思维、独立学习能力、有效运用其他教学方法的教学方法。
高职范畴教学法的主要特征是从高职课程的根基上进行教学切入,高职范畴教学法是其他高职教学法的基础。
据其运用主体,高职范畴教学法分为两种,即高职教师角度上的高职范畴施教法和高职学生角度上的高职范畴学习法;据其在高职教学中的作用,高职范畴教学法也可分为两种,即高职师生习得课程范畴的高职范畴教学法——范畴习得高职范畴教学法和高职师生运用已掌握的课程范畴进行后续关联内容教学的高职范畴教学法——范畴运用高职范畴教学法。
(二)高职范畴教学法的操作程序范畴教学法的操作程序包括学习掌握课程范畴的程序和运用已掌握范畴发展认知结构的程序,其中,前者是本研究的主体部分。
1.引入先行组织者,获得新知生长点。
先行组织者是现有认知结构中的既有材料。
引入先行组织者,就能为将学习的新知识准确地找到生长点。
奥苏贝尔在其代表性论著《教育心理学——认知观点》扉页中用特大号字表述:“假如让我把全部教育心理学仅仅归结为一条原理的话,那么,我将一言以蔽之曰:影响学习的唯一最重要因素就是学习者已经知道了什么。
要探明这一点,并应据此进行教学。
”如“农业”和“结构”两个先行组织者,两者的内涵就是新知“农业结构”内涵的生长点。
2.创设教学情境,导出范畴问题。
根据课程特点、教学目标、教学内容、高职学生既有图式等,创设生动、形象、感性,利于激发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的教学情境。
创设教学情境的目的主要为了激发高职学生的学习动机,为同化和顺应新知识提供生长点,促进意义建构。
教学情境要以有感染力的真实事件或真实问题为基础,同高职学生经验契合。
一切教学问题都根源于课程结构的基础即各种课程范畴,因此,应在激起高职学生学习动机的基础上,实时引出教学中应解决的范畴性问题。
同时,要明示学生通过这些问题的分析解决,必须达到的直接学习目标和多元价值,从而反过来进一步强化学生学习动机。
教学问题的设置应处于高职学生最近发展区。
3.范畴的形式识别。
范畴是人类思维的最基本形式,是同一概念体系中的本源,是理论体系的基础。
若课程中某一概念没有相应的上位概念,则该概念就是课程范畴。
范畴的内涵形式,一般采用“术语+是……”“术语+是指……”“……称为+术语”“……谓之+术语”的常用句式,其中的术语是从形式上明确的范畴。
范畴内涵的本质即上述省略号所代表的内容对事物的“性质、发生、关系或功能”的描述。
范畴的内涵、特征和外延,三位一体,统一于范畴,构成范畴这一本源概念的逻辑要素。
在学科体系课程中,范畴的文本位置一般存在于章节标题中,范畴的内涵描述一般位于标题下的首段首句,少有置于首段中间或首段末尾,更少置于后续段落中。
4.范畴术语的结构分解。
首先,分解范畴术语,得到术语成分。
范畴术语大多是复合词,对其进行分解是可能的,也是有效学习范畴的重要方法。
如农业经济学课程中“农业结构”就是本课程的一个重要范畴术语,对其可分解为“农业”与“结构”两个部分。
在不同的学习背景中,重点分析的术语成分也不同。
若高职学生原有认知结构中,既无“农业”也无“结构”等认知因素,则重点分析成分包括“农业”和“结构”;若已有“农业”而无“结构”认知因素,则重点分析“结构”;其余类推。
其次,分解范畴内涵,得到内涵因素。
将范畴内涵分解为若干因素,顺次、对应、相对独立地分别剖析范畴的内涵因素。
5.确立范畴内涵要素。
首先,明确范畴内涵中的全部构成因素。
其次,明确有些因素是内涵中的核心或关键因素,它们对范畴的内涵和范畴内涵所指称事物的本质属性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其他因素则不然。
确立范畴要素就是要在范畴内涵的各个因素中找出决定范畴内涵的主要因素,对范畴内涵的构成要素给予高度的针对性注意或选择性知觉。
确立范畴内涵要素的方法是将范畴内涵各因素的意义与范畴术语各成分的意义进行匹配,其意义和范畴术语成分的意义对应相同的范畴内涵因素一定是范畴内涵的要素。
如“事物内部各组成部分之间的内在联系和比例关系”中的“组分”“联系”“比例”三个内涵因素是“结构”这一范畴内涵表述中的三个要素。
6.整合范畴内涵要素。
范畴内涵是其要素的综合体,其要素在被分析时是相对孤立的,得出的结果不可能是范畴所欲表达的意义和所欲指称的事物。
只有对分解、确立的范畴内涵要素进行整合才能形成范畴内涵,才能反映一个其各要素之间有机联系的范畴内涵所指称的事物。
正如将高职学生已有“农业”与“结构”两个先行组织者的内涵进行综合就可轻易发现、建构、生成新知识“农业结构”的内涵;如果高职学生只有农业内涵图式,则着重加工新知识农业结构中的结构;余可类推。
这就是迁移,就是创新,尽管这种创新是一种类创新,这种能力的培养就是创新能力的培养。
在这一整合过程中,所用到的主要而具体的方法是奥苏贝尔先行组织者加工法、逻辑方法和综合方法。
7.兼顾内涵前提条件。
由于所有范畴类似于所有规律,它所反映的是有限事物之间的联系,而这些互相联系的事物同其他事物也是互相联系的,其他事物是“这些互相联系的事物”所构成的范畴赖以存在的前提条件,所以,在研究某一范畴即其所涉事物的联系时,就无法同时考虑该范畴所涉事物同其他事物之间的联系。
在此情况下,就只得设定范畴研究的一定前提条件,否则,范畴的科学性、普适性就会难以保证。
如“生产可能性曲线”范畴的内涵成立至少就有四个前提条件,否则生产可能性曲线就不能成立。
8.匹配范畴术语成分与范畴内涵要素。
抽取组合范畴内涵中的关键字、词,并将它们同范畴术语中的同义成分匹配,发现它们之间意义上的同一关系。
如将范畴“农业结构”内涵中的“自然力、生理机制、劳动调节、生命过程、生产产品、事业”与“农业结构”术语中的“农业”匹配,将其中的“组分、联系与比例”与“农业结构”术语中的“结构”匹配。
农业是结构化的农业,结构是基于农业的结构。
这种匹配整合紧密联结了范畴内涵与范畴语词,使词义一体;紧密联系了范畴内涵同范畴术语各成分,当知觉到某一范畴术语时,就能自然引起对范畴内涵要素的联想,而不必机械记忆;整合了范畴内部各个因素;促使高职学生思考对内涵的概括命名为什么用此术语而不用彼术语,真正明白内涵释义与范畴术语意义之间的本质联系。
9.范例助学范畴。
范例是在运用范畴教学法过程中,引入的辅助高职学生同化或顺应范畴可以仿效并符合高职学生经验,适合学生现有能力并能使新知识即范畴纳入其既有认知结构的典范性事例或模板。
范例引入的理论依据是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该操作是为了使高职学生在其现有认知结构中找到新知识的固着点,使新知识与既有认知结构能够有意义地联系起来。
引入的教学范例应结构要素完整,能全面例解课程范畴。
异于教学情境,范例的作用在于帮助高职学生解决范畴问题,掌握教学内容,达成教学目标。
为此,其内容和结构需要同范畴问题的内容和结构保持高度的一致性。
引入范例助学范畴等这个环节也可紧置于引入先行者之后。
10.明确范畴的特征和外延。
范畴特征是指范畴所反映事物特有属性所表露出来的心理迹象,它是界定事物的内涵中的事物之本质或特有属性。
事物特征包括本质特征和区别特征。
事物特征存在于界定事物的内涵之中,一般可借助对比的方法从反映事物的范畴内涵中获得。
掌握范畴所指称事物的特征,有利于高职学生准确确认事物,有效避免事物之间的混淆,在学习和工作中准确地把握目标、交流沟通和有效操作。
明确范畴的外延就是要明确范畴所适用的范围,范畴外延的常见表达式为“范畴包括……”或“根据……不同,可将范畴划分为……”,明确范畴的外延对于后续学习中分析、综合等方法的有效运用和创造性学习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