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文档之家› 自学考试大纲:杜甫研究(2002年9月版)

自学考试大纲:杜甫研究(2002年9月版)

课程编号:0047第一部分课程性质与设置目的《杜甫研究》是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汉语言文学专业(本科)的一门选修课(4学分),课程内容主要包括杜甫思想研究、杜诗艺术研究、杜诗影响研究、杜诗版本、资料研究等。

设置本课程的目的,是为了使自学应考者在《中国古代文学作品选》、《中国古代文学史》、《文学概论》等专科、本科段的必修课基础上,进一步拓宽学习领域,并能运用已经学到的基础知识、基础理论,进一步培养和提高阅读、鉴赏、分析、评价古代作家、作品的能力,以及更深入地了解杜甫这样一位中国文学史上的伟大诗人的思想特点、人格精神,了解杜诗的文化内涵与艺术特征,了解杜甫与杜诗的真正价值、巨大影响等等。

学习本课程,对于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文化传统和文学遗产,培养高尚情操,增进爱国热情、提高文化素质、促进精神文明建设,都是十分有益的。

第二部分课程内容与考核目标《杜甫研究》的课程内容共分为五章,各章的具体讲授内容与考核要求如下:第一章绪论——历代评杜一、学习目的与要求:对唐以来各个时代的评杜、学杜情况,特别是那些影响较大、具有代表意义的历史人物的评杜、学杜情况进行叙述、分析、归纳,并进而概括提炼出一些带有倾向性、规律性的结论。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唐五代1、杜甫在世时识记:给杜诗以较高评价的人名;有代表性的评论材料,说明这些评价之所以很难代表当时普遍看法的原因。

(次重点)理解:时人对杜甫、杜诗不够重视的历史事实。

(一般)杜甫本人对自己的诗歌创作才能、成就颇为自负的事实,并能引用一些诗文材料加以印证。

(一般)杜甫在当时的实际影响与地位,分析个中原因。

(重点)2、中唐识记:高度评价杜甫、杜诗的中唐人的姓名以及对后世评杜产生较大影响的典籍、材料。

(一般)韩愈、白居易、元稹三人对杜甫、杜诗的基本态度、有代表性的评杜言论及其材料出处。

(次重点)简单应用:韩愈、白居易、元稹是从哪些方面肯定杜甫与杜诗的。

(次重点)综合应用:中唐时期特别是韩愈、白居易、元稹等人重杜的具体原因。

(一般)3、晚唐五代理解:晚唐五代对杜甫与杜诗了解、重视程度又有提高的历史事实。

(次重点)杜诗地位有所提高的事实及其原因。

(重点)杜牧、李商隐对杜诗的基本态度与评价。

(一般)皮日休、杜荀鹤等一批晚唐写实主义诗人对杜诗的基本态度,说明他们的创作倾向与杜诗的内在联系。

(一般)(二)、宋代1、北宋前期识记:这一时期与宋代后两个时期相比较,人们对杜诗评价偏低的事实,并能用时人的有关言论印证这一结论。

(一般)理解:宋初诗风与这一时期人们学杜、重杜态度的联系,重点了解西昆体风靡与学杜、重杜的关系。

(次重点)这一时期具有代表性的人物如王禹偁、杨亿等对待杜甫、杜诗的基本态度,识记他们评杜的典型言论。

(一般)2、北宋中后期识记:宋仁宗后期以降,人们对杜甫、杜诗的评价达到空前高度的历史事实,欧阳修、王安石、苏轼、苏辙、黄庭坚、陈师道等人对待杜甫、杜诗的基本态度,了解、识记他们有代表性的评杜言论。

(次重点)理解:这一时期文化背景、文学思潮与重杜的内在联系,特别应注意诗文革新运动与重杜思潮同步的这一文学、文化现象。

(重点)3、南宋理解:南宋半壁河山的社会现实与这一时期人们重社,特别是高度评价其爱国主义思想之间的必然联系。

(一般)陈与义、李纲、文天祥在爱国主义精神方面对杜诗的肯定。

(次重点)简单应用:以陈与义、杨万里、陆游等人的事例来说明江西诗派进入南宋后学杜观念方法的变化。

(次重点)综合应用:陆游的评杜学杜情况。

(重点)宋人评杜的特点。

(重点)有宋一代高度评价杜诗的的主要原因。

(重点)(三)、元明清识记:元明清三代有影响、有代表性的评杜者的姓名、主要倾向以及典型言论。

(一般)理解:明代各个文学流派的评杜情况;清初的重杜情况,特别了解明朝遗老的评杜。

(重点)简单应用:有贬杜倾向的杨慎、王士祯等人的评杜情况,分析个中原因。

(次重点)第二章杜甫的生活、创作历程及其各个时期的重要代表作一、学习目的与要求:了解杜甫各个时期的主要生活、仕宜经历;学习、掌握重要代表诗作;理解、把握各个时期的创作特点以及发展变化脉络。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读书漫游时期1、生活经历识记:杜甫的家庭传统;这一时期杜甫与李白、高适等人的交往的一般情况。

(一般)杜甫的三次较集中的漫游地域。

(一般)2、重要代表作:识记:《望岳》、《房兵曹胡马》、《画鹰》的体裁、写作时间、地点。

(次重点)理解:以上这些作品的主要思想内容。

(重点)简单应用:这些作品的主要艺术特色。

(重点)3、这一时期创作情况概括识记:现有诗作的数量。

(一般)理解:这一时期运用体裁的主要倾向。

(一般)综合应用:这一时期创作的主要思想、艺术特色。

(次重点)(二)、困居长安时期1、生活、政治经历识记:起止时间,了解这一时期唐王朝的政治状况。

(一般)理解:杜甫这一时期的主要经历与生活状况。

说明杜甫困居长安的主要原因以及为实现理想所作的诸多努力。

(一般)2、重要代表作识记:《奉赠韦左丞丈二十二韵》、《兵车行》、《丽人行》、《前出塞》九首、《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后出塞》五首等作品的体裁、创作时间。

(次重点)理解:以上这些作品的主要思想内容。

(重点)简单应用:《兵车行》、《丽人行》所代表的新题乐府诗在中国文学史上的开创性。

说明《前出塞》九首、《后出塞》五首以及《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在体制、规模方面的开创性。

(重点)3、这一时期创作情况总括识记:这一时期的创作数量。

(次重点)理解:这一时期体裁运用上的主要特点。

(次重点)综合应用:这一时期的总体艺术特色,说明生活窘况与地位对其忧国忧民思想性格的形成的重要意义。

(重点)(三)、陷贼与为官时期1、生活、仕宦经历识记:这一时期的动荡经历、起止时间、仕宦情况。

(一般)理解:战乱对杜甫生活、思想的直接影响。

(一般)2、重要代表作识记:《月夜》、《春望》、《哀江头》、《羌村》三首、《北征》、《洗兵马》、“三吏”、“三别”、《乾元中寓居同俗县作歌七首》等作品的体裁、写作时间、地点。

(次重点)理解:这些作品的创作背景、主要思想内容、主要艺术特色。

(重点)简单应用:《北征》、“三吏”、“三别”在体制、规模方面的开创性。

(重点)3、这一时期创作情况总括综合应用:战乱现实对杜甫创作的巨大影响;这一时期创作的总体思想、艺术特色。

(重点)(四)漂泊西南时期1、生活经历识记:这一时期杜甫不断迁徙的生活经历、起止时间、地点。

(一般)理解:成都、梓州、夔州、荆州特别是去世前夕的经历、生活状况;这一时期杜甫的思想状况。

(一般)2、重要代表作识记:《蜀相》、《茅屋为秋风所破歌》、《戏为六绝句》、《闻官军收河南河北》、《登楼》、《丹青引》、《旅夜书怀》、《诸将》五首、《秋兴》八首、《咏怀古迹》五首、《壮游》、《同元使君<舂陵行>》、《登高》、《江汉》、《登岳阳楼》、《风疾舟中伏枕书怀三十六韵,奉呈湖南亲友》等作品的体裁、创作时间、地点。

(次重点)理解:这些作品的创作背景、思想内容、主要艺术特色。

(重点)3、这一时期创作情况总括识记:这一时期的创作数量及其在全部杜诗中的比例。

(次重点)综合应用:这一时期创作的总体思想、艺术特色;以《旅夜书怀》、《江汉》、《登岳阳楼》为代表的杜甫五律的风格、特色;分析以《蜀相》、《秋兴》八首、《登高》为代表的杜甫七律的风格、特色。

(重点)第三章杜甫与儒家文化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杜甫接受了儒家文化中的哪些具体内容;儒家文化对杜甫思想性格特别是杜诗主要思想、艺术特征的形成所发生的重要影响。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杜甫之于儒家的人生价值观识记:杜甫接受儒家的人生价值观念,而执着地崇尚和选择了一种积极入世有为的人生态度的事实。

(次重点)理解:孔孟等人在人生价值观、为官行道等方面的重要论述。

(一般)简单应用:杜甫接受儒家人生价值观的具体思想、行为表现,识记杜甫这方面的典型言论。

(次重点)综合应用:说明杜甫主要是以“穷者”忧世、入世的特点。

(重点)分析杜甫接受儒家人生价值观念对其诗歌创作的实际影响。

(重点)(二)、杜甫之于儒家的仁政、民本思想识记:对杜甫的政治思想发生主要作用的乃是儒家的仁政、民本思想。

(次重点)孔孟有关仁政、民本思想的重要论述。

简单概括儒家仁政、民本思想的要点。

(次重点)简单应用:杜甫接受儒家仁政、民本理论的具体行为、思想表现。

(重点)说明杜甫的仁政、民本思想主要是在对现实社会的批判中表现出来的。

说明杜甫有关“轻刑”、“节俭”、“尊贤”、“薄敛”、“息兵”等体现仁政、民本思想的具体主张。

(重点)综合应用:分析儒家的仁政、民本思想对杜甫诗歌创作的深刻影响。

(重点)(三)、杜甫之于人道主义识记:人道主义的精神实质,认知不同学派都有提倡,但儒家的提倡最理性、最系统的事实。

(次重点)孔孟在这方面的典型言论;杜甫那些表现对待朋友、亲人一往情深的重要代表作品。

(次重点)简单应用:杜甫同情百姓、特别是弱者的基本事实,识记杜甫这方面的典型诗句。

(一般)综合应用:分析杜甫的人道主义精神表现。

分析人道主义对杜诗的深层次影响。

(重点)(四)、杜甫的人格精神及其影响理解:杜甫的人格精神。

(重点)所谓杜甫的人格精神与儒家文化之密切联系。

(重点)后人重杜很大程度上是重视杜甫人格精神的事实。

(次重点)简单应用:分析王安石、苏轼、陆游等诗人,李纲、文天祥等民族英雄从杜甫人格精神中获取精神激励的事实。

(次重点)来源:考试大-自考第四章杜甫的写实理论与方法一、学习目的与要求:杜甫的写实理论的主要内容;杜甫的写实理论与其创作实践的一致性;杜甫的写实理论与方法在中国文学史、文学批评史上的地位、影响。

二、考核知识点与考核目标:(一)、杜甫对诗歌功能的理解与要求理解:杜甫既强调美刺更重视抒情的诗歌功能论的主要内容。

(重点)通过杜甫对陈子昂、张九龄、元结等人的评论来分析杜甫强调诗歌应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积极作用的理论主张。

(次重点)简单应用:杜甫对诗歌的抒情性质的理解、了解他把诗歌做为抒情工具的创作实践。

(重点)综合应用:杜甫的诗歌功能论的特点与贡献。

(重点)(二)、杜甫对真实的理解与要求理解:杜甫对“事真”的理解与要求,杜甫对“情真”的理解与要求。

(次重点)简单应用:说明“事真”的要求在其创作实践中的体现;杜甫对“情真”的理解与要求,说明“情真”的要求在其创作实践中的表现。

(次重点)说明主张“事真”与“情真”的紧密结合与高度统一才是杜甫的完整理论要求与基本创作方法。

(重点)综合应用:杜甫这一主张的实践价值与理论贡献。

(重点)(三)、杜甫对“形似”与“神似”的理解与要求识记:“形”、“神”、“形似”、“神似”等概念的原始出处及其一般语义。

(一般)理解:杜甫是从传统绘画理论中借鉴以上这些概念来论画进而论诗的事实。

相关主题